金匮之盟,历史上真的存在吗(二)
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记载的金匮之盟和《宋史》上的记载出入很大。这个王禹偁是个什么人呢?他的记录可不可信呢?
王禹偁这个人在宋朝初期号称直臣!耿直的直!历史上记载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他还曾经参与编修了《太宗实录》。这样一个人他写的书,要说胡编乱造,凭空杜撰的可能性不大!可是,一面是《宋史》,一面是《建隆遗事》,该信谁呢?也就在人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出现了。
什么书呢?丁谓写的《丁晋公谈录》,这丁谓官至晋国公!过去的官职等级,公、侯、伯、子、男!这位公爵!可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丁谓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是三朝元老,可谓是显赫一时。他的书《丁晋公谈录》,主要是记载三朝的大事儿和重要的事儿!这其中就有金匮之盟!上面怎么说的呢?
说当时在现场的只有杜太后和赵普两个人,没有赵匡胤,他俩把密诏藏于金匣之中,妥善保管!这个保管,啥也没说,给谁保管,在哪保管,不得而知!记载的挺笼统!这是一个版本。那说还有吗?还有!还有记载不一样的!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司马光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比较熟悉。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那说,他的《涑水记闻》中怎么记载的呢?杜太后病危,让赵匡胤床前侍疾,赵匡胤再给杜太后喂药的时候,杜太后才提出传位之事。赵匡胤就没吭声,从这点看出,赵匡胤不同意这么做,可是杜太后一再坚持,执意如此,说如果赵匡胤不答应,杜太后死不瞑目等等……估计什么话狠,她说什么话!赵匡胤被逼无奈,这才答应。传位的方法,也只是说赵匡胤百年之后传给赵光义,至于赵光义下面再传给谁,这就没有下文了!并且在杜太后和赵匡胤商量好以后,这才传旨让赵普来皇宫,杜太后才把意思告诉赵普,让他记录的!就是说杜太后和赵匡胤两个人谈的时候,赵普并不在场。赵普记录完了,把密诏藏于金匣之内,由赵普秘密保管!这遗诏什么时候重见天日呢?就在太宗皇帝登基六年之后,当时赵普混的最惨的时候,一个人被撤职在家,不仅皇帝看不上他,就连满朝文武这些同事们也不和他来往!赵普实在是没办法!这才把遗诏取出来,交给赵光义,赵光义这才重新启用赵普,让他重归相位!这是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记载。
以上就是关于金匮之盟历史上的种种记载。这几种记载放到一起,信哪个合适呢?《宋史》是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宋代历史,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就王禹偁做人的正直,实事求是来说,他也不可能瞎写,丁谓,身为国公,他记载宫廷里的事儿,有可能为了讨好皇帝,向着皇帝写这是有可能的!那司马光呢?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主要是记录从太祖年间到宋神宗年间的旧事和杂事,涉猎的面比较广。为什么叫记闻呢?司马光把每件事记录的都很清楚,包括这件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说的记载的都很明了。这叫记闻。司马光这个人为官多年,对宫廷也比较了解,加上发生的事情相隔又不算远,依着司马光对事的严谨态度,这份记载可信度也比较高!
话说回来了!不管多少种记载,事实真相就有一个。那说他们记载当中哪一种才最贴近事实呢!下回跟您还原金匮之盟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