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有奇气,聚为燕山云。溯至庚辰年(1940),刘炳森诞于武清朱家阁。是日,村西文昌阁忽现紫光,老塾师指谓:"此子当以文脉续汉统。"
其家世耕读,曾祖宝珊公精《张迁碑》,以帚代笔,雪地书碑,乡称"雪帚先生"。炳森幼时,祖父授《曹全》拓本,九龄能摹"燕尾"之姿,十五可辨"蚕头"之变。尝观夏雨打蕉,悟"屋漏痕"笔法;听秋涛拍岸,得"滚笔"之神韵。
戊戌年(1958),负笈京华,拜师何二水。何公见其临《礼器碑》,大惊:"此子笔力已透三层宣,他日必为汉隶擎旗手!遂授以秘藏《华山庙碑》宋拓本。炳森闭户三月,日课千字,竟将三千残字补成全璧,何公叹曰:"郑簠再生,不过如此!


丙午之变(1966),文明蒙尘。炳森护碑帖若护目,夜裹《石门颂》入睡,昼藏《乙瑛碑》于灶膛。尝冒雪赴曲阜,拓《史晨碑》于红卫兵鞭下,十指冻裂,血染楮墨。
改革开放春雷动,其书风骤变:融《衡方》之雄浑,会《鲜于璜》之奇崛,化《西狭》之险峻,终成"刘体隶书"。观其《岳阳楼记》巨幛:
"衔远山"三字,横画若黄河九曲;
"吞长江"两行,竖笔似泰山千寻。
"先天下之忧"句,波磔如将军拔剑;
"后天下之乐"字,方折似诤臣叩阙。
启功先生观展,杖击地而赞:"自伊秉绶后二百年,隶法得正脉者,唯炳森耳!"沙孟海更题"汉骨唐魂"四字相赠。时有东瀛书家质疑:"隶书终是古法,岂容妄变?"炳森笑展《张迁》《好大王》对比:"君不见汉碑百态,本无常形?"


己卯年(1999),荣宝斋办个展,万人空巷。有菜农担葱欲换"福"字,炳森慨然书"天道酬勤"相赠。后立"三不"原则:不办商业展,不收入门徒,不题匾额金。
然育人不倦:在首师大执教,创"五步隶书法":
一曰"蚕始食",逆锋起笔求浑厚;
二曰"燕梳羽",中锋运笔取劲健;
三曰"石坠崖",顿挫收锋见精神;
四曰"水漫沙",虚实相生得气韵;
五曰"云出岫",字势连绵成章法。
尝遇残疾青年以口衔笔习字,特制加重铁笔赠之,并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该生后成中国书协会员,跪献"师恩如山"匾。
字外功夫铸书魂炳森常言:"隶书非技,实乃心画。"其品行之洁,可比白玉:
某富商携二十万求题"聚宝楼",拒之;
灾民持白布乞"重建家园",连夜书就。
书斋自号"三不堂":
不悬名家只挂自书《朱柏庐治家格言》;
不设圈椅唯置条凳待客;
不藏古董独供汉代残砖三方。
饮食极简:晨粥午面,佐以酱菜。然遇求教者,必烹茶论道。某台商携武夷岩茶来访,炳森指茶汤波纹:"观此涟漪,可悟'波横'笔意。"
金石永寿续汉脉世纪之交,炳森发宏愿:以现代笔墨重现汉碑气象。历时五载,完成三项壮举:
重书《熹平石经》全文,补阙订讹三百字;
缩临《石门十三品》于八尺屏风,纤毫毕现;
集汉碑字成《奥运赋》,熔四百碑字铸新篇。
尤以《泰山经石峪》再创作惊世:
原刻字径二尺,缩为三寸而神完气足;
风化残泐处,以涨墨法显洪荒之力。
韩天衡赞曰:"使安道复生,当叹后生可畏!"
暮年病重,仍握笔修订《隶书技法》。临终前日,书"光明正大"四字,笔势沉雄如铸铁。医者云:"此非病躯所能为,实乃精魂所化。"
墨香弥远润神州甲申冬(2005),巨星陨落。遵遗嘱,骨灰撒入永定河,碑刻自书《河岳颂》:
"燕山苍苍,河水泱泱。
书道正脉,山高水长。"
今观其遗泽:
长安街"新华门"金匾耀日,
《汉语大字典》隶书字头传薪,
中小学课本范字育才,
文房四宝改良惠及万家。
更可贵者,重塑时代审美:
市井招牌重现汉隶端庄,
电脑字库收录"炳森体",
乃至手机输入,稚子亦识"蚕头燕尾"。




昔蔡邕书丹立鸿都,梁鹄窃柎成大家;今炳森墨海独擎旗,不慕虚名传真火。回望其书道人生:
六岁描红,星斗初识笔墨路;
廿载面壁,冰雪铸就汉隶魂;
半世传灯,桃李芬芳遍神州;
一生守正,松柏气节薄云天。
嗟乎!
当浮世盛行丑书时,炳森体如中流砥柱;
值传统遭遇断层际,守艺人续文明薪火。
观其绝笔"光明正大",四字足为书坛圭臬:
光者,笔墨通明承汉月;
明者,心迹双清继晋风;
正者,铁画银钩立天地;
大者,海纳百川成宗师。
用户14xxx53
非常有个性,不一定非的是汉隶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