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影像已连续翻越了画质、焦段、算法的三座高峰,完成了从记录生活到重塑审美的跨越。
文|游勇
编|周路平
01
一张合影,牵出手机影像的全产业链
昨晚,手机圈的一张合影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张合影里的身影,或许外界并不熟悉,但背后的公司个个都是产业链里的龙头和隐形冠军,不仅有索尼、三星、哈苏等海外大厂,也有豪威、舜宇光学、丘钛科技等国产影像供应链的龙头企业。
从最核心的摄像头CMOS,到镜头模组,到光学镜片,甚至到影像分享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厂商代表几乎涵盖了手机影像的全产业链。
移动影像产业链的聚首,不仅让外界看到了OPPO“朋友圈”的强大,也在团结和推动着整个行业在移动影像领域的进步。
过去几年,中国手机影像上的出色表现,可以说背后是手机厂商和上下游供应链的共同努力。而中国手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实又给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养分。
比如,当晚出现在合影里的豪威就是个典型,它曾是一家美国企业,在手机摄像头传感器领域有过辉煌战绩,但后来在日韩影像大厂的夹击下面临着生存危机。2019年,豪威被中国的韦尔股份收购,这家原本亏损严重的企业在国内这片肥沃的土壤,又重新迸发出了生机,重新具备了与索尼、三星在高端传感器市场掰手腕的底气。
而站在手机厂商的视角里,移动影像在过去十几年的进步会更加直观和显性。
从2008年OPPO著名的笑脸手机A103上市,到2025年OPPO的“人像夜神”Find X8 Ultra即将上市,OPPO影像走过了17年,也基本覆盖了整个移动影像行业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无论是画质、焦段,还是影调,移动影像在过去十几年发生了质的飞跃。
当晚,OPPO也在手机影像全产业链的共同见证下,正式推出了一个“为人像而生”的全新移动影像品牌——LUMO凝光影像。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称其为“拍人最好的移动影像系统”, 即将发布的全新Find X8系列则会首发搭载。
同时,OPPO首次为移动影像领域提出了“环境人像”的新主张,强调人景融合,通过环境包含更多的画面信息,更重视“人在景中”表达出人物的身份信息、性格描写和情绪状态。比如最近几年社交媒体里非常流行的网红打卡照,其本质就是环境人像的典型叙事,通过照片里人的状态与环境的感知,能让每一个用户都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和细节。
当影像被赋予生命和感性,当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它不仅定格着此时此刻的真实世界,也在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绪。正如刘作虎所感慨:“只有影像才真正带来了将瞬间转为永恒的能力,那束穿越8分多钟抵达地球的阳光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正赋予它故事与情感的,是我们每个被光线所照亮的面庞。 ”
以OPPO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厂商,正在引领着移动影像从过去追求像素、画质等最基础的影像需求,进化到现在对光的掌控和对审美的追求。
02
“夜神”是如何炼成的?
OPPO能在手机影像产业有如此号召力,背后下了很多苦功夫。
作为首款搭载凝光影像的手机,Find X8 Ultra给外界窥见OPPO在移动影像上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提供了最佳视角。而其解题思路基本是围绕光学硬件和软件算法。
要想拍好夜景,首先得玩好光。
而困扰行业的一大共同难题就是红外光的干扰。作为一种不可见光,红外光人眼看不到,却会被摄像头传感器捕捉到,从而在拍照时造成肤色失真、画面偏色、细节丢失等问题。
业界通常的做法是加装氟磷酸盐蓝玻璃作为滤镜,但效果一般,而表现更好的磷酸盐蓝玻璃又会面临水汽侵蚀的“致命缺陷”,始终未能商用化。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OPPO找到了一条最优解,就是将原本用于屏幕的芯片级封装技术跨界用于磷酸盐玻璃加工。这种工艺需要在仅约两根头发丝厚(0.21 mm)的磷酸盐玻璃边缘,点涂一圈0.08 mm厚的特殊胶水。
为了找到合适的胶水,据悉OPPO耗时两年测试了30多种配方,光是这片玻璃的制造就需要40天时间。正是得益于这种全新的光学材料和先进的封装工艺,OPPO Find X8 Ultra首发的超晶态蓝玻璃的红外截止效率提升了整整81%,给夜景人像的成像质量奠定了最坚实的光学硬件基础。
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的Reno5首发的星钻工艺,看起来非常璀璨夺目,但为了达到这种惊艳的效果,OPPO测试了数十种玻璃材质,调整了20次蚀刻液配方,才将良品率从20%提升至接近90%。
其实,类似的产品打磨细节在OPPO手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手机产业进入成熟期的当下,表面上每个产品看起来差异不大,但细节上往往能看到真功夫。
另一个影像突破则是丹霞原彩镜头。
以前只有白炽灯和荧光灯两种人造光源,但现在LED灯给人类文明带来五彩斑斓的夜景时,高度多样化的色温却成了困扰影像行业百年的难题。因为传统相机里的白平衡采用的是全局色温算法,很难精准适配不同区域的色温差异。即便是多光谱传感器也很难在混合光源的场景中分离出真实的光源分布值。
而OPPO Find X8 Ultra首发的丹霞原彩镜头,采用了全球首发的分区色温感知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传感器精准捕捉的色彩信息,再结合算法对复杂的环境光线进行精准分区,判断出冷暖色分布的趋势,能够把控好每一处细节的色温变化,最终还原出准确且自然的肤色。
也是在这种精准的色温分区技术基础上,OPPO建设了目前移动影像领域最全面和领先的肤色解决方案和首个AI肤色模型。
在业内看来,丹霞原彩镜头的推出,代表着手机影像的色彩感知能力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智能进化。其中丹霞原彩镜头负责处理夜间复杂的光源,而成像传感器则负责处理单一的光源,两者结合能提供更加出色的色温解决方案。
从OPPO Find X8 Ultra在影像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会发现,这些解决方案里,不仅有光学硬件的支撑,更有算法在发挥着作用。
其实,移动影像作为这一二十年异军突起的摄影品类,摄影圈一直对光学影像和计算影像存有不小的争议。受限于手机的空间和体积,手机的传感器远不如拥有长枪大炮的专业相机,当下最大也只能做到一英寸左右。而计算摄影一度也用力过猛,导致修图感太浓。
而OPPO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新共识,通过强大的光学设计和先进的计算能力相互驱动,并且巧妙地取得了一种平衡,让移动影像进入了光学硬件与计算摄影齐头并进、相互驱动、融合共通的新时代。光学硬件不再是计算摄影的瓶颈,而计算摄影则不断刷新着光学能力的上限。
比如OPPO凝光影像这一次推出了全新空间计算景深解决方案,就是多个镜头与空间算法在提供支撑。
一方面,通过多摄协同的景深测量机制和300万个深度测量点的精准测量,不仅能够分辨出10米级别的大空间距离,也可以区分毫米级别的小空间距离;另一方面,这个解决方案也用到了空间计算来“复刻”光学景深,同时利用大模型训练图集,来识别各种复杂主体、物体,方便后续做到“发丝级”的人像分割,保证了更好的景深虚化效果。
也正是得益于软硬件的配合和技术的创新,OPPO才得以炼成了“夜景人像神器”。
03
手机影像已成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
今年年初开始,一股东方神秘力量就席卷全球。从宇树的机器人,到DeepSeek的开源大模型,中国科技在这一年井喷式发展,过去几年经常讨论被卡脖子的人们比过往都更加扬眉吐气。
这些新赛道的进展很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其实在很多成熟的产业里,科技的进步一直在厚积薄发。比如手机作为集成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消费电子产品,国产手机品牌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出货量的半壁江山。
而在这个宏观的统计数字背后,会发现影像的进步和突破最为典型。
以前的手机创新更多是iPhone和三星在主导,但这几年中国手机影像已经完成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角色转变。无论是实际的用户体验和口碑,还是在DXOMARK的排名里,中国手机影像的进步不仅肉眼可见,而且是全方位的领先。
马克思主义里,有句知名的论断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造就了更加复杂的光源环境,也让用户对影像有了更高层次的科技追求。而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既给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每一次影像进步的浪潮,都能看到以OPPO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厂商勇立潮头。比如2012年,OPPO Find 5 全球首发堆栈式传感器,解封了手机传感器的感光能力;2016年,OPPO R9 再度首发像素四合一技术,重新定义了手机传感器的像素使用规则,解决了手机在暗光环境的画质问题;2017年,OPPO首创潜望式长焦镜头系统,使手机首次拥有高倍率光学变焦能力;2023年,OPPO Find X6系列推出全球首个大底潜望长焦和首发超光影图像引擎技术,将专业摄影的光影审美融入手机拍摄。
如今,随着OPPO推出全新的影像品牌LUMO凝光影像,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几乎都拥有了各自的影像品牌。而这些影像品牌背后,不仅仅是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更是一套对移动影像的系统化方案,融合了光学、算法、算力和审美等。
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造就了国产手机影像齐头并进的壮观景象,而OPPO在这其中,凭借着凝光影像,又一次拿到了杆位。
纵观整个国产手机发展史,在过去不到20年里,在一众国产手机厂商的引领下,以及一批产业链紧密分工协作下,中国手机影像已连续翻越了画质、焦段、算法的三座高峰,完成了从记录生活到重塑审美的跨越。
而OPPO影像科技之夜这张合影背后,不仅看到的是手机影像产业的全壁江山,更能窥见中国科技进步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