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团聚,警惕这些“毒育儿”行为

南蕾评育儿 2025-02-01 09:14:33

就在前两天,一场本应温馨欢乐的家庭聚会,却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变成了对小侄女的 “批斗现场”。小侄女期末考试数学考了 85 分,在大人们眼中,这个成绩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

聚会刚开始,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轮番批评起小侄女。有人皱着眉头,一脸嫌弃地说:“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看电视,心思根本没放在学习上,照这样下去,长大了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紧接着,又有人提起了别人家的孩子,语气中满是对比与不满:“再看看橙橙,你们在同一个学校上学,人家怎么就能考双百呢?” 这些刺耳的话语像子弹一样,一颗一颗地射向小侄女。

小侄女的脸瞬间涨得通红,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低着头,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小声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本以为妈妈会理解她此刻的委屈,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没想到妈妈却狠狠地甩开她的手,冷着脸说:“看吧!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学习不上心,就该多批评批评你,让你长点记性。”

小侄女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满心的期待化为泡影。她强忍着泪水,默默地站在一旁,感觉自己的自尊心被彻底击碎,情绪久久都没能缓过来。

过年逼孩子打招呼,

是礼貌教育还是自卑 “加速器”?

过年聚会,本是热热闹闹、欢乐温馨的时刻,可对许多孩子来说,却如同一场 “噩梦”,而这噩梦的源头,往往是被父母逼着打招呼。不管是面对熟悉的亲友,还是初次碰面的陌生人,父母总是在一旁急切地催促:“快叫人!”

孩子们对这种 “指令” 大多表现出抗拒。有的孩子虽勉强听从,小声地嘟囔一句,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满心都是不情愿;有的孩子则干脆紧闭嘴巴,浑身微微颤抖,紧紧躲在父母身后,极力逃避这个 “任务”。看到孩子这样,父母常常瞬间恼火,不假思索地给孩子贴上 “没礼貌”“胆子小”“没出息” 等负面标签。但他们不知道,这种逼迫式礼貌,对孩子而言,是一场痛苦的经历。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能够清楚区分熟人和生人,对家人以外的人会产生天然的距离感,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其一,孩子会产生陌生人焦虑。研究表明,面对与陌生人打招呼的场景,80% 的孩子潜意识里都会抗拒。孩子对不熟悉的人存在抵触心理,不打招呼其实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他们内心单纯,面对陌生的面孔和环境,本能地感到不安和害怕。

其二,孩子容易产生 “羞耻心”。约 20% 的孩子天生害羞,还有部分孩子在特定阶段会害羞,甚至有的孩子到 6 岁仍会害羞。对于本身就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逼迫他们打招呼,只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压迫感。这种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在孩子心中,会慢慢侵蚀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他们变得内向、自卑。

孩子面对不熟悉的人会害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时,父母千万不要逼迫,而应用商量的语气引导。比如,在见到长辈前,可以轻声询问孩子:“一会见到这位爷爷 / 奶奶,你愿意和他打个招呼吗?” 如果孩子不愿意,也别强求,尊重他们的意愿。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充分尊重,孩子才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变得落落大方。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世界,勇敢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所以,过年聚会时,放下对孩子打招呼的执着,用理解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吧。

打招呼的执着,用理解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

别让炫耀是攀比,

成为孩子羞耻的“源头”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博友的分享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她回忆起过年时的一段经历,彼时亲戚们纷纷起哄,要求她和表姐给大家表演节目。尽管她们满心不情愿,可亲戚们依旧不依不饶,各种威逼利诱轮番上阵。

最终,表姐无奈之下,极不情愿地唱了一首歌。而她,内心抗拒到了极点,站在一旁,脸憋得通红,怎么也不肯迈出那一步。更让她难过的是,舅妈不仅没有维护她,反而不停地催促她跳舞。在众人的压力下,她始终没有妥协,却因此被骂哭。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直至今日,她依然对过年充满恐惧。

不知从何时起,逼迫孩子当众表演仿佛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 “仪式”。孩子表现出色时,大人们满脸得意,满心欢喜;一旦孩子搞砸了,便会遭到劈头盖脸的批评,被数落得一无是处。殊不知,许多父母逼迫孩子表演,并非真的为了展现孩子的优秀,而是在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

他们心里想着 “别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也绝不能落后”“我的孩子如此厉害,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的,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

这种逼迫式的行为,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有着极大的摧毁力。那些被迫表演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抗拒,在众人面前根本无法放松自如地表现。一旦表现不佳,就会被贴上 “胆小怕事” 的标签。长此以往,孩子在不断的嘲讽中,性格会逐渐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甚至充满羞耻感。逼迫孩子当众表演,本质上就是父母的一场炫耀式攀比,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摧毁着他们的人格。

老舍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养育孩子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为了所谓的 “面子”,更不是为了与他人攀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养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活出真实的自己。孩子的意愿,就是他们最宝贵的尊严。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时刻呵护孩子的自尊,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逼迫式 “大让小”

偷走孩子选择权的隐形杀手

在网上一位网友提出“大孩子就该让着小孩子吗” 这一问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无数孩子难以言说的委屈。

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身为家中的老大,自懂事起,无论做什么事,父母总是用 “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这句话来约束她。弟弟仗着父母的宠爱,整日在她面前耀武扬威,肆意妄为。父母给她买的东西,只要弟弟看上了,便会被无情夺走。即便是她被弟弟欺负得伤心落泪,父母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教育她要懂得谦让。那段时间,她的内心被委屈填满,觉得父母的偏心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长期积累的委屈和不甘,让她在心底暗暗与弟弟较上了劲。她不再主动与弟弟交流、玩耍,有了好吃的东西,便偷偷藏起来。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甚至会抢弟弟的玩具。她对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用冷漠的态度回应他们的关爱。而弟弟呢,因为从小被娇惯,始终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让着他。然而,当他踏入社会,才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秉持着 “弱者就该被保护” 的观念,一味地要求大孩子谦让。但这种过度强调谦让的教育方式,极易让教育偏离正轨。被要求谦让的大孩子,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在一次次的妥协中被压抑,情感需求也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内心便会滋生出怨恨、忧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经常被谦让的小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形成错误的三观,觉得别人必须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最终,这种过度谦让的教育方式,让两个孩子都受到了伤害,可谓是 “两败俱伤”。

一位作家曾说:孩子自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在为自己而活,人类基因的本能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意识,他们有权决定如何分配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所谓的 “弱者” 而牺牲自己。

所以,家长们不应一味地要求孩子谦让,而是要赋予孩子权利感,让他们明白,是否选择谦让应由自己决定。若不想让,完全有拒绝的权利。只有当父母用心保护孩子的这种权利感,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变得有主见、有担当。

有句话说得好:“养孩子不能逆流而上,要顺势而为。” 过度放纵与护短,培养不出有教养的孩子;而过度强调礼貌与谦逊,又可能伤害到孩子。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着父母的认可、维护、鼓励与重视,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洞。然而,大人们那些自认为无关痛痒的捉弄、责怪,以及被忽视的逼迫和比较,却如同千斤重鼎,沉甸甸地压在孩子的心头,让他们感到无助又痛苦。

春节期间,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保障孩子的安全,更要温暖他们的内心世界。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多给予孩子一点自尊。孩子的心灵如同娇嫩的花朵,需要父母用心呵护。用爱浇灌,以尊重滋养,才能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0 阅读:14
南蕾评育儿

南蕾评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