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小明一家》中,有哪些藏在细节里的儿童行为发育问题

南蕾评育儿 2025-02-02 09:14:45

在 2025 年春晚舞台上,小品《小明一家》以其诙谐幽默又贴近生活的情节,成功逗乐了全国观众。这个小品讲述了老师到小明家家访,向家长反馈小明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家校沟通,却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展现出令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场景。老师无奈地向小明爸爸吐槽,小明在课堂上特别爱接话,不管老师说什么,小明总能随时接上话茬,而且专挑老师讲的细节回应,常常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让老师无法顺利讲课 。而小明爸爸的表现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老师每说一句,他就一连串地追问:“啊,嗯,嚯?小明是周几接话,是晴天接话,还是雨天接话?” 这一连串抓不住重点式的回应,活脱脱就是小明在课堂上的翻版。

《小明一家》原版:《虎父无犬子》

接着,老师提到小明坐姿不端正,话音刚落,原本还端坐的爸爸就不自觉地靠在椅子上往下溜,最后甚至只露出个脑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坐不住”。还有小明上课偷吃干脆面的事,爸爸不仅追问吃的是什么味儿,趁老师转身时,还偷偷拿出一撮塞进嘴里,那模样和多动的孩子毫无二致。当小明爷爷回来后,情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爷爷同样爱接话,一家人的行为如出一辙。小明的爱接话、坐不住、上课偷吃零食等行为,看似只是孩子成长中的小毛病,但背后却反映出儿童行为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习习惯,更与他们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紧密相连。

小明行为的 “放大镜”:儿童行为发育信号小明在课堂上爱接话、偷吃干脆面的行为,看似只是调皮捣蛋,实则可能反映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发育问题。在正常的儿童发展过程中,注意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0 - 1 岁的婴儿,注意力主要被外界强烈刺激吸引,如鲜艳色彩、移动的物品;1 - 2 岁时,孩子虽能保持一定注意力,但仍易被外界干扰;3 岁的孩子开始通过游戏学习,注意力有初步萌芽,能专注玩玩具或参与简单游戏;4 - 6 岁时,孩子可有意识控制注意力,听故事能回答问题;6 - 8 岁,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注意力和记忆力进一步提高,能利用注意力学习新知识;9 - 12 岁,孩子开始有计划地使用注意力,抽象思维也得到发展。

然而,像小明这样频繁接话、难以专注于课堂学习,很可能是注意力发展出现了偏差。患有 ADHD 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而分心,就像小明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内容对他来说似乎比不上那些细枝末节的事物有吸引力。再比如小明上课坐不住、偷吃干脆面、小动作多,就是无法安静坐在座位上专注学习等表现,也是ADHD的典型症状。虽然小品中小明的表现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好笑”,老师、校长给出的反馈是无奈、包容、鼓励,但现实中,这些行为却往往导致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习成绩,长期下去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小明父亲“复制粘贴”:遗传像一面镜子

遗传因素对ADHD症状和ADHD症状的持续性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超过25%的多动症患儿,他们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就有曾患有多动症的。比如小明父亲的表现,甚至小明爷爷的表现,都像是小明的“复制粘贴版”。

而普通儿童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5%,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儿童患有多动症,那么其家庭成员患多动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五倍。如果同卵双胞胎之一患有多动症,那么另一个患病的概率在80-90%,这就说明了遗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多动症是除了孤独症以外的,在儿童期遗传度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所以大家也常常发现,ADHD在一个家族里的多人身上出现。

随着症状持续至成年,ADHD的遗传度也随着上升。在ADHD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到成年期的持续性主要受到基因的影响(91%),因此,ADHD症状的纵向稳定性主要归因于遗传。但是影响成人ADHD症状的基因,只有一部分是和影响儿童期ADHD症状的基因有关,且基因的影响对于儿童期和成人期症状的表现也同样存在差异。

多管齐下:助力儿童健康行为发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积极参与运动,如每天坚持散步、跑步等 。在情绪管理方面,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愤怒或沮丧 。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和调节情绪 。在学习上,家长要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和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说明孩子的情况,让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家长还要学会识别活泼好动与多动症,如果孩子出现多动症状,要尽早就医,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多关注孩子情况,千万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把问题带到成年。

0 阅读:10
南蕾评育儿

南蕾评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