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挤眉弄眼不是坏习惯,我们绝不会等到孩子被嘲笑才重视

南蕾评育儿 2025-01-23 09:14:52

都说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但有些孩子简直是个“小恶魔”,让父母头疼不已。上课不注意听讲、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总是发出怪声、做一些小动作、脾气暴躁、性格古怪总爱和同学打架。其实,这些“坏毛病”有时并不是孩子故意而为之的,或许是被“魔法”(抽动症)附了身!

挤眉弄眼,以为是坏习惯,屡教不改

据小远妈妈回忆,那时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有次去接孩子放学,无意中听到老师提起孩子有挤眉弄眼频繁抽鼻子的现象。当时她认为孩子哪里不舒服或者养成的什么坏习惯,也就没太当回事,看到小远有类似的动作总是严厉制止。但是每次吵过后孩子还是改不回来。

直到被人讥笑,才意识到要求医

就这样拖拖拉拉一年多了,小远也上小学了,因为有了更多学习时间,家人们渐渐把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孩子的某些特殊行为,直到……有一天小远和同学在楼下玩,隐隐约约妈妈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透过窗口看下去,有个小孩正在指着小远说着一些关于“怪脸”“有病”讥讽的话,妈妈立刻把小远叫了上来。当小远边哭泣还边抽搐偶尔伴随着耸肩,妈妈顿时慌了神,她用生命维护的宝贝,却被同伴们嘲笑,做妈的心该有多疼。同时妈妈也意识到,孩子这种情况必须去医院及早治疗,拖着只会病情更加严重,孩子还会因此被嘲笑心理上遭受打击。当晚妈妈在网上搜索孩子症状,咨询医生,选择医院。

确诊抽动症,后悔没早来

第二天,妈妈就请假带着小远到了太原天使儿童医院,从网上看到李树珍主任治疗抽动症非常厉害,果断挂了李主任的号。经过详细问诊,医生开了检查评估后,李树珍主任确诊小远为抽动症。李主任表示,孩子的抽动情况已经从面部转向肢体,甚至伴随发声性抽动,必须赶紧治疗,不能再延误了,否则不仅影响日常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对此小远妈妈又后悔又后怕,因为自己对于此类疾病的不了解和大意,让孩子受了不少委屈。很多家长都和小远妈妈一样,对于抽动症缺乏了解,以为只是阶段性的小毛病或坏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呢?根据不同程度又有怎样的分级?

抽动症分级科普01单纯性抽动症状出现半年之内,表现为眨眼睛、皱鼻子、翻白眼、挤眉弄眼,需要调理3个疗程左右,基本可以解决。02多发性抽动症状超过半年,表现为扭脖子、耸肩膀、点头摇头、甩手甩脚、摇头晃脑,需要调理一段时间,虽然有点难,但大多数可以调理好。03抽动秽语综合征

在第二级的基础上伴有喉头“吭吭吭”发声、鼓肚子、深呼吸、说脏话、骂人、走路不稳,症状变全了。这是属于晚期抽动症的表现,虽然控制起来难度较大,但谨遵医嘱坚持治疗还是会症状明显减轻,有很大可能变好。

有的患儿一上来就是第二级,有的患儿眨眼自己好了,再次复发就进入第二级,甚至跳级。所以,家长们只有早发现,早检查,早干预,才能避免孩子症状一级级加重。

小远妈妈已经意识孩子的病需要抓紧治疗,而且是刻不容缓。于是按照李主任提出的三维一体的方案做了二个疗程,没想到还真的缓解了不少。这次趁寒假来复查,李主任也认证孩子的症状已经明显向好,按照现在的情况,到3月左右基本就可以达到康复的状态。一家人都很高兴,总归看到了希望。同时,李主任也一再嘱咐,抽动症是非常容易复发的疾病,一定要坚持巩固。对于李主任的专业和负责,小远妈妈由衷感激:“早知道挤眉弄眼不是因为坏习惯,我们绝不会等到孩子被嘲笑才重视……谢谢天使医院,谢谢李主任,是你们让我家孩子少受不少罪,让我们家长看到希望。”

家有抽动症娃,父母需要多配合:抽动症不是什么大病,早发现、早干预,一般都可以恢复。抽动症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诱发因素:感冒、过度紧张、疲惫、兴奋、刺激、被打骂、电子屏幕接触时间过长,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进行监督,改善。有可能一段时间内抽动症状减轻,有可能出现另外一个新的抽动,建议家长观察孩子整体的抽动症症状的持续时间、次数、频率等,方便判断孩子病情的进展。

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并非故意而为之,避免直接制止抽动症状,虽然抽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克制”而消除,但被迫的克制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如果发现孩子抽动症状比较突出,家长不要过分迁就孩子,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平静的状态和患儿进行沟通交流。

0 阅读:0
南蕾评育儿

南蕾评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