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被曝广州卖楼、上海办公室转租

翱皓谈文化 2025-04-03 15:16:59

薪资拖欠与裁员不断,达闼未来何去何从?!

失业君小编 | 文Alex Knight | 图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璀璨星河中,达闼机器人曾是一颗耀眼的独角兽之星,然而近期却因一系列负面新闻而深陷舆论风波之中。先是其广州分公司被曝“人去楼空”,随后又传出上海办公区域退租并计划转卖的消息。据深入调查,达闼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办公大楼已长时间停止缴纳水电费用,内部设施破败不堪,甚至有内部员工私下透露,该大楼正面临被拍卖的风险。与此同时,其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也已被原业主金地集团收回,并重新开放招租,但遗憾的是,尽管已空置数月,仍未能成功租出。这一系列的事件,无疑都指向了达闼当前资金链极度紧绷的严峻现实。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天眼查平台的数据披露,自2024年7月起,达闼的股权开始频繁遭到法院的冻结措施。进入2025年,其新增的执行案件金额更是高达3530万元人民币。此外,公司内部员工也普遍反映遭遇了薪资拖欠和社保停缴的困境,部分员工虽被迫签署了分期支付协议,但至今仍未获得应有的补偿。

4月1日,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通过达闼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称:“公司是全球云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开拓者,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但始终会以技术创新为锚点,坚守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心,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

截至目前,达闼机器人在融资之路上已稳健前行,成功完成了五轮融资历程,其中A轮、B轮及B+轮的融资额度均实现了1亿美元或以上的佳绩。这一路上,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如影随形,包括软银中国资本、启明星辰、深创投、中关村发展集团、金地集团以及富士康等,共同为达闼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达闼累计融资额已超过54亿元人民币,同时,其在知识产权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0项,其中超过1000项已获授权。凭借这些斐然成就,达闼机器人以高达30.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3亿元)的估值,在中国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中独占鳌头。

然而,尽管资本助力强劲,达闼的商业化步伐却未能如预期般迅猛。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仅为6亿元人民币,而2025年的新签订单更是预计仅在2至3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一数字显然难以支撑其庞大的研发与运营成本。回顾过往,达闼的IPO之路也历经坎坷:2019年,公司赴美上市计划因技术壁垒与盈利不足而受挫;2023年,转战港股市场的计划又因商业化进程未能达标而搁浅,这无疑进一步收窄了其融资渠道。在核心产品方面,尽管58关节机器人Ginger 2.0凭借卓越性能赢得了数千万元的订单,但每台售价高达数十万元,且主要客户局限于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央企,难以形成规模化、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达闼所面临的困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深刻揭示了行业内的恶性循环——高昂的技术成本!例如,单台机器人的制造成本超过20万元,与尚未明确的应用场景,如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相互交织,形成了难以打破的困境。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行业内存在“伪需求”现象,即客户的付费意愿与产品的实际定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达闼在多个地区重资产投入,建立了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例如,上海闵行基地规划年产能高达1000万台关节机器人),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的疲软,这些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为了公司财务上的沉重负担。公司过度依赖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随着2024年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融资环境日益收紧,特别是美元资本的撤离,达闼的现金流状况迅速恶化。

据相关报道,自2024年初以来,达闼机器人内部开始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的情况。有员工透露,公司采取了诸如“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等临时性措施来拖延薪资支付,但这一做法并未能解决问题,反而逐渐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的困境。部分员工虽然被迫签署了分期支付协议,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薪资款项。

失业君小编分析指出,达闼当前采取的应急措施是通过变卖固定资产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势。这一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公司带来数千万的资金回流,但从长远视角审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面对高达3530万元的被执行金额,单纯依靠出售楼宇或许难以全面覆盖,加之资产处置往往耗时较长,难以迅速解决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

此外,关闭核心办公区域可能会对团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阻碍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尤其是上海基地作为关键生产线的所在地,一旦退租,可能会引发供应链的断裂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资产抛售的举动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的信心,从而使得融资之路愈发艰难。

综上所述,达闼所面临的困境深刻揭示了新兴科技企业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尽管变卖资产实属无奈之策,但若不能同步解决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与成本控制不力的问题,恐怕难以扭转当前的颓势。在行业步入寒冬之际,唯有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来满足真实市场需求,并优化资本结构,才能在泡沫消散后保留生机。对于达闼而言,2025年或将成为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要么成为泡沫破裂的警示案例,要么成为逆境中成功突围的典范,这将对管理层在战略定力与执行效率之间的平衡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网友热议

@斯普林么么么(IP京):技术再牛,商业化不行就是空中楼阁!朱啸虎说得对,人形机器人现在就是伪需求,养老陪护这种场景没政策补贴根本玩不转,达闼这波卖楼怕是杯水车薪

@阿雅Ayabrea(IP沪):典型的烧钱烧到断粮。

融了50多亿还混成这样,投资人怕是肠子都悔青了。重资产扩张、盲目建厂,真当自己是富士康?结果市场需求跟不上,活活把自己拖死。

@Keaniemell(IP青):

上海广州的研发中心一撤,技术团队肯定流失,后续产品迭代怎么办?现在卖楼发工资,明天拿什么搞研发?饮鸩止渴罢了!

@萌不萌哒Dadada(IP宁):

员工社保都敢停,还指望团队拼命研发?

@卿未語Kelly(IP贵):从乐视到柔宇,再到今天的达闼,剧本都一样:融资—烧钱—扩张—暴雷。资本狂欢后留下一地鸡毛,最后接盘的永远是普通打工人。

@DamaraQian(IPHK):

达闼不会是最后一个!看看那些估值百亿的AI公司,有几个能自负盈亏?资本寒冬里,裸泳的“独角兽”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一条,技术派输给了现实!

0 阅读:3
翱皓谈文化

翱皓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