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申小豹是受观众启发,一个镜头渲染200小时

韩铭俊呀 2025-02-13 10:04:07

纪录片《不破不立》里搞笑的一幕是,饺子导演拿着一堆剧本坐在工作室里面,说申小豹这个角色是因为观众喜欢才加进去的,好像每个角色都在大家眼里活了过来,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太可靠,但确实就是这样发生的。

每个角色的性格塑造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就像申小豹这样的配角,本来只是想着丰富一下剧情,谁知道后来观众反应这么好,连饺子导演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毕竟创作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个角色放在这里挺合适的。

这种角色塑造的方式其实挺有意思的,不是事先规划好每个细节,而是让角色在剧情中自然生长,就像哪吒这个角色,一开始可能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但随着故事推进,他的性格越来越丰富,连导演自己都说有时候感觉跟不上角色的节奏了。

有时候创作就是这样,你以为自己在掌控故事,实际上是故事在带着你走,就好像哪吒这个角色,从最初的设定到后来的发展,每一步都像是他自己选择的路,这种感觉特别神奇,就好像角色真的活过来了一样。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跟角色对话,你觉得他应该这样发展,但他偏偏要走另一条路,最后发现这样的选择反而更好,这种创作过程虽然有点失控,但却格外真实。

说起制作过程中最烦人的可能就是等待渲染的时间了,一帧画面要等二十多个小时,这种感觉就像是煮了一锅永远都煮不熟的饭,每天盯着进度条看,心里想着要是能快点就好了。

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围着电脑看渲染进度,明明知道盯着也不会变快,但就是忍不住要看,因为每一帧画面都凝结着太多心血,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渲染时间长其实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证明画面的质量在提升,尤其是《哪吒2》里的场景,不光数量增加了,质量也比第一部强了很多,虽然等待的过程很煎熬,但看到最后的效果还是觉得值得。

制作团队为了提升视觉效果可没少下功夫,光是概念图就画了好几百张,每张都是对画面品质的追求,虽然大部分观众可能注意不到这些细节,但作为创作者总觉得应该做到最好。

《哪吒2》里的角色全都重新设计了一遍,这个决定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要命,就像是给每个角色都换了一身新衣服,但又不能让观众觉得陌生。

重制角色的过程特别考验人,要保留原来的特点,又要让角色看起来更精致,这种平衡很难把握,就像是在给老朋友换造型,既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又得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每个角色的重制都像是在解一道难题,要考虑角色的成长,还要照顾观众的情感,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看到成品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每天面对这些熟悉的角色,看着他们一点点变得更立体,更有生命力,这种感觉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虽然过程很慢,但每一点进步都让人感动。

申正道和申小豹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说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父子之间的代沟、理解与包容,这些都是观众能找到共鸣的地方,或许这就是这个故事打动人的原因。

每次看到动画里父子俩的互动,总能想起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可能是自己和父亲的对话,也可能是朋友家发生的故事,这种感觉特别真实。

创作团队在处理这些情感戏的时候特别用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很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那样,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这种故事讲述方式很特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观众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

纪录片里记录了很多工作室的日常片段,有人在电脑前专注工作的样子,有人为了一个细节反复讨论,这些画面虽然平淡,但却最能体现动画制作的真实状态。

创作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是技术上的,有时候是创意上的,但团队总能想办法解决,就像是在玩一个永远都解不完的拼图游戏。

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到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值得,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工作室里的气氛总是很特别,既有紧张忙碌的时候,也有轻松愉快的时刻,但不管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在为作品付出自己的心血,这种专注和投入是最珍贵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