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国仅90万平方公里,两百多年里是如何踩着欧洲走上霸权的

白马过隙弹指间 2023-03-29 10:03:20

1776年,华盛顿将军在费城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在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眼中,这个面积不足9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万的地方不过是由一群“退化”人种构成的国家。

伏尔泰甚至公开发表“新大陆人的智力不及旧大陆人那样发达”的言论。

出乎预料的是,这个看起来和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没有太大区别、从欧洲人手中独立出来的前殖民地国家竟然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短短100多年时间,被视为蛮夷的美国人彻底把欧洲人踩在了脚底下,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对于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往较多的论述认为主要基于美国优异的社会制度、富饶肥沃的土地

、充沛的民德等等。

而实际上回顾美国建国以来的历程很容易发现,利用欧洲矛盾、削弱欧洲列强才是美国崛起路上的关键性因素,美国的崛起史正是一步步踩着欧洲上位的历史。

(自由女神)

美国版图奠基:巧妙善用列强矛盾 豪取大片土地

美国建国之初体量较小,领土面积不但无法和同期的清王朝相提并论,就连独立后的墨西哥、巴西等国面积都足以碾压美国。

被压制在狭小北美东海岸的美利坚,时刻梦想着能够将领土尽可能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甚至把加拿大也收入囊中。

这一时期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只拦路虎,其一是北面的前宗主国英国,自独立战争后一直以来对自己抱有强烈的敌意,不断对己进行贸易封锁,两国随时处于兵戎相见的地步。

其二是西边和南面的老牌殖民强国西班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新生的美国尚未有足够力量去战胜西班牙。

(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

碍于实力有限,美国要想单凭武力极难完成如此艰巨的野心,不过美国人拥有的外交智谋和欧洲列强之间的重重矛盾让这一计划得以实现。

1800年,占据有路易斯安娜地区的西班牙与法国签订条约,把这块土地归还给法国人。消息传来,美国人马上意识到机会到了。

彼时的法国人正深陷欧洲和反法联盟的战事当中,忙于西欧事务而难以分身北美,对殖民地统治有心无力。

尤其在镇压美洲殖民地海地革命过程中屡屡失利,加上英国人随时准备吞并路易斯安娜,法国力量不足以在北美和英国抗衡,使得拿破仑急于出手这块烫手的山芋。

在法国人眼中如鸡肋的路易斯安娜对于美国人来说却是实现西进太平洋、拓展生存空间的必争之地。

不久到了1803年,美法两国一拍即合,本着自己吃亏也不能便宜英国人的想法,法国以每英亩地3美分、共计1500万美元(在今天换算为3亿多美元)的恐怖低价卖给了美国。

这次购地案一下子就让美国不费一兵一卒暴增了200多万平方公里,整个国家国土平增了一倍,白白让美国获取了不计其数的褐煤、石油、硫等珍贵矿产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斯安娜购地条约中针对西部边界留有一些争议的空间,美国人认定当时还属于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北部的土地(即格兰德河以北)也属于路易斯安娜地区。

由此为40多年后鲸吞更多土地的美国墨西哥战争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野心不仅局限于延伸到太平洋地区,对于拓展到北冰洋、将整个加拿大收入囊中同样具有浓厚的兴趣。

(英军火烧白宫)

当英国陷入到和拿破仑的苦战当中时,美国趁势打算一举占领加拿大,把英国势力赶出北美洲,所幸当时的大英帝国兵强马壮势头正盛,这才让美国的野心没有能够得逞。

美国的本土扩张在美墨战争后达到高潮,一个完备的现代美国版图几乎趋于稳定,而殖民扩张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19世纪下半期,全世界的殖民地基本都被老牌列强分割殆尽,急于像德国一样扩张殖民地的美国人无奈地发现,留给自己的“阳光下地盘”所剩无多。

不过美国人并没有急忙地向德国人一样冲动陷入到与英国法国的全面大战当中,而是采取了拉一打一的方式。

一面和世界霸主进行和解,拉拢英国资本投资美国(英国将三分之一外国债券投资到美国身上),和自己同文同种的盎格鲁萨克逊同胞形成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

另一面美国在得到英国默许之后,则对老弱列强重拳出击,从中攫取富饶的殖民地。

(美西战争)

1898年,西班牙手下的古巴殖民地发生暴乱,美国借口自己前往古巴的护侨军舰发生爆炸事故,以此对西班牙宣战。

短短三个月期间内,美国就把老迈不堪的西班牙打得落花流水,将菲律宾、古巴两块殖民地纳入到自己手中,前者使自己获得了在亚洲的立足之地,后者则让自己的后院更加稳固。

(美西战争——马尼拉海战)

这一战中,原本德国打算浑水摸鱼抢夺菲律宾,慑于英国站在美国一边警告德国,德国才不得不接受美国独吞西班牙殖民地的现实。

有了辽阔的领土、殖民地,还需要吸引足够的人力在上面开发才能释放出国土的潜力。

于是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持续百年的吸引欧洲移民运动展开。

吸收欧洲移民 美国坐享其成

与中国古代的秦国招揽三晋移民来关中开拓荒地、增强国力一样,人少地多的美国在吸收移民这件事上下足了功夫。

(欧洲移民登陆美国)

从1820年到1920年,经历了三次移民浪潮的美国人从欧洲至少吸收4600万人数的移民,这些移民多半是在欧洲大陆缺少出路的穷人或者技术工人。

他们要么是因家乡战火不断、要么是因为社会阶层固化、资源矛盾尖锐而怀揣着梦想来到美洲大陆寻找新的机会。

当时的北美洲长期浸泡在和平的环境当中,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恨不得将对方变为废墟,而美国却凭借海洋的护卫能够躲避战火的侵蚀而吸收人才。

美国政府不失时机的加以善用这些移民,国家立法以优厚的待遇欢迎高素质人才,政府官员亲自上阵在欧洲挖墙脚。

例如国务卿西沃德就对欧洲各国的外交大使发布命令称,任何一项工作的优先性都不如招募当地人才来的重要。

美国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无法估量的成效,仅仅举几个对美国工业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影响移民人物便可知一二。

(爱迪生)

“电报之父”萨缪尔·莫尔斯、电话发明者贝尔、从英国带来高效棉纺机的塞缪尔·斯莱特

、荷兰移民后裔爱迪生、“电视之父”戴维•萨尔诺夫、为美国带来第一条“无轨电车”的卡雷尔·范德波尔·······

除了高精尖领域的人才外,广大青壮年劳动力也为美国的各行各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廉价生力军,无数荒凉的土地成为了肥沃的田野,平地拔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移民多数在信仰上和美国基督教相融,肤色也为白种人,彼此之间关系较为融洽,这与今日西欧吸收的那些移民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对移民进行入境检查)

在欧洲移民、亚洲劳工、非洲黑奴的加持之下,美国经济飞速前进,将原先的霸主英国远远甩在了身后。

1872年,美国开始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英国,18年后,美国接着在钢铁产量上完成了对英国的赶超。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在综合国力上有能力傲视世界了,具备了作为霸主的资格,但英国毕竟还拥有着无尽的殖民地和让人胆寒的海军舰队,自己的“远房亲戚”德国人拥有着世界第一的凶悍陆军。

与之相比,美国人的纸面军事力量却少得可怜,一战前仅仅维持了一支12万人的常规部队。

硬碰硬对美国来说并不划算,如何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去取得霸权而不是像德国人那样成为众矢之的,便是美国政治家们接下来所深思熟虑的重点。

隔岸观火 联合苏联夹击西欧

枪打出头鸟,美国人很懂得后发制人的道理。

在决定世界霸权归属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巧妙地以静制动,让老欧洲们先自相残杀,自己一旁大赚军火钱和各国为了躲避战争而逃到美国的资本、人才。

(一战中的美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初步让欧洲体会到了美国的可怕力量。只是一战并未彻底让英法“服气”,二者仍然在世界各地保持着自己规模可观的殖民帝国。

到了二战,美国表面上占到了英国阵营一边,和自己的盎撒兄弟抗击法西斯,但实际上,早对英法殖民体系不满的美国人却是和苏联人一道合作瓦解英法的国际秩序空间。

在东欧和地中海,美国有意否决了英国人提出的从意大利方向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因为按照英国人的设想。

该计划将使得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乃至于巴尔干诸国避免被苏联红军占领,将社会主义挡在中欧之外,从而使得英国可以在战后继续保持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人则不以为然,执意从法国开辟战场,让苏联人一路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大半个欧洲。

如此一来,在苏联百万钢铁洪流下随时有覆灭危险的西欧诸国为求自保,自然而然地会寻求美国的帮助,美国当仁不让地在战后承担起保卫西欧抗衡社会主义苏联的使命。

(三巨头)

在大西洋上,美国借助租借法案,把国内50艘老旧不堪的军舰换取了英国的大西洋上的重要岛屿极其附属的军事设施,完全确立了美军在大西洋上的优势地位。

对付投降了德国的法国,美国人更是不客气。

罗斯福曾经对英国人说:“解放法国的军队应该无限期治理法国,管理法国本土各地方当局以及该国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最后因为英国人和戴高乐的反对而作罢。

二战结束后,处在红色阴影笼罩下的西欧各国如美国人所料想的那样不得不仰赖美国,紧紧

抱紧美国大腿,英法的权威不复往昔。

(北约成立)

一位美国文学家沃尔特对此有过一番评价:“英国的崩溃,至少部分上是美国造成的,而且是故意造成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打击英法恢复殖民体系的野心。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勾结以色列入侵埃及,试图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埃及方面节节败退。未曾料到,美国及时站了出来勒令英法停火。

(苏伊士运河)

为此,美国不惜以中断经济援助、抛售英镑等伤害英美关系的手段迫使英国从埃及撤离,帮助维护埃及主权。

结语

纵观美国建国200多年,其上升崛起的每一步无一不是踏着欧洲、从欧洲吸取养分,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代表。

0 阅读:107

白马过隙弹指间

简介:说一说历史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