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东王府里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到处都是一片安宁的景象,王府里的众人都已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之中。可就在这个时候呢,北王韦昌辉率领着所谓的“勤王”大军,毫无预兆地就这么冲了进来。杨秀清呢,对此压根就没有防备,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之下,一下子就遭遇了不幸,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就这样,杨秀清成为了在天京事变当中,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实力派人物啦。
杨秀清最终被杀,其实这也是在很多人意料范围之内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杨秀清这个人啊,他的野心可不小,竟然觊觎起了天王的位置。而且,他对待其他诸侯王的态度那是相当差的,在与诸侯王们相处的过程中,做了好多不得人心的事儿,也因此得罪了太多的人。就像李秀成所讲的那样,杨秀清平时的行事作风实在是太嚣张跋扈了。在他眼里,仿佛根本就没有君王的存在,对天王洪秀全都缺乏应有的敬重。并且呢,他平日里对待别人也是欺人太甚,丝毫不留余地。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所作所为,把北王、翼王、燕王都给逼到了对立面,最后这几位王爷才决定联合起来对付他,转而支持洪秀全,以期望能改变这种局面呢。
咱们来聊聊杨秀清为啥会显得嚣张跋扈呢?其实啊,东王杨秀清也是有苦衷的,是身不由己。在太平天国那种畸形的权力结构状况下,杨秀清要想镇得住那些实力派,就只能凭借着“天父下凡”这一招式呢。说起来,他自己心里头也是底气不太足的。为啥呢?因为要想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他就不得不去削弱北王和翼王的势力。这么一来,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啦。
从权力结构这一角度来分析的话,要是杨秀清一直待在南京不走,那么他和天王、北王、翼王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可以说几乎是没办法得到解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是对各位诸侯王秉持尊重的态度,那就意味着太平天国所拥有的大片疆域得交到韦氏国宗以及石氏国宗的手里。毕竟在当时的各大战场上,真正作为主力在作战的恰恰就是韦氏国宗和石氏国宗他们呢。
在当时那种军师负责制的体系之下,天王洪秀全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存在呢。不过呢,洪秀全他毕竟是天王,他这面“旗帜”的作用可不容忽视,那是相当重要的。要知道,只有洪秀全亲自出面,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这些手握一定势力、如同诸侯般的人物,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勤王”,也就是响应号召去攻打并诛杀东王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当时的南京城啊,就如同一个装满了火药的桶一般,形势那是相当的紧张,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呢。而在这其中,杨秀清和天王、北王、翼王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掉的。那么这时候就有人会问啦,杨秀清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不仅保住自己的性命活下来,而且还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呢?其实答案是有的哦。那就是杨秀清他应该亲自率领部队去进行北伐,然后离开南京这个是非之地,到外面去发展。在北伐的过程中呢,要想办法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要是能更进一步,直接把燕京给拿下,那可就是再好不过的啦,这样或许就能有不一样的发展前景咯。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想法,觉得杨秀清要是直接通过搞“天父下凡”那一套,然后顺势取代洪秀全,或者干脆让洪秀全消失不见,这不就把问题都给解决了嘛。但其实呢,这完全就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要知道,所谓的“天父下凡”这种事儿压根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为了能够维持住大家所共同拥有的那种信仰,所以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他们才没有彻底撕破脸,没有去掀桌子闹起来。
大家知道吗,杨秀清要是胆敢借着“天父”的名义去废掉洪秀全的话,那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这些手握实权的人物,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就冲上前去,对东王杨秀清展开攻杀行动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韦昌辉和石达开那可都是有着“硬实力”的,他们掌控着太平天国里绝大多数的兵马,还有众多的城池,相比之下,杨秀清的根基可就薄弱得多啦,完全没法和韦昌辉、石达开他们相比。
杨秀清亲自带兵北上,并且远离了南京,那么这一举措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得明确一点,要想在特定环境下站稳脚跟并树立起威望,那就得远离权力斗争的旋涡,通过建立军功来达成这一目的。大家都清楚,杨秀清在当时的威望可是相当高的。他威望之所以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天父下凡”这种带有神秘色彩且极具权威性的加持方式,靠着这个,他有能力去整合各方的资源呢。不过呢,光靠着“天父下凡”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哦,杨秀清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军功才行,而且这些军功还得是他亲自带兵去完成的,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且令人信服的威望。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那些帝王们若想要创业成功,其实是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得具备御驾亲征的能力。要知道,在他们还没有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帝王之位,尚处于创业打拼阶段的时候,这些未来的帝王们作为创业者,是必须要亲临战斗的第一线的。要是自身有着出众的武艺,能够亲自上阵去和敌人拼杀搏斗,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就算是自身武艺没有那么高强,没办法直接参与到最前线的战斗当中去,那也得在中军大帐里坐镇指挥才行呢,这对于他们创业成功来说可是相当关键的一点哦。
大家可能会疑惑,李世民为什么最后能当上皇帝呢?要知道,李渊和李建成可都不逊色。就拿李建成来说吧,在晋阳起兵的时候,他可是率领着左路军去作战的,所立下的功劳,甚至比李世民还要大呢。而且,晋阳起义这件大事的策划工作,主要是李渊、裴寂等这些人在负责,李世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戏份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够成功杀掉李建成、李元吉,甚至还敢当着李渊的面杀掉他的10个孙子,并且最后还要求父皇李渊“禅位”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在李渊成功攻克长安之后,他主要是在后方稳坐,负责处理全国的军政各项事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建成是在一旁协助李渊开展相关工作的。但关键的一点是,李渊在当时并没有牢牢地抓住“军权”这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这就为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呢。
话说李世民经常外出征战,在这期间啊,他可不仅仅是靠着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而且还精心构建起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班底呢。大家想想看,那些跟着李世民在沙场之上奋勇拼杀的将领们,他们后来为什么能够得到提拔,得以升迁?这里面的缘由其实很简单嘛,还不就是因为李世民非常重视他们,总是给他们提供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并且还会把他们所立下的军功如实地上报上去呢。就因为这样,那些将士们心里可都清楚得很呐,他们都觉得自己如今能过上这样不错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那可都是秦王李世民给予的。所以呢,他们心里都想着,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李世民效力才对。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儿,一开始呢,李世民心里其实是不太有底气的哦。他心里没什么把握能在长安这个地方把李建成给打败呢,甚至在那段时间里,他都曾经产生过一种“退出”的想法啦,就是不想再继续争下去了。不过呢,他身边那些亲信可就不一样啦,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还有尉迟恭以及侯君集等人呢,他们可比李世民还要积极得多呢。这些人那可真是铁了心啦,一心就想着要把太子李建成还有齐王给杀掉,然后再让李渊把皇位给让出来呢。
要知道,李世民最终能够迈出那极为关键的一步,关键因素就在于他的亲信们都能下定决心、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大家想想看,如果李世民没有凭借自身建立起的强大军功来作为坚实的支撑,也没有能够形成一套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得力可靠的班底的话,那么就算他胆子再大,甚至给他一百二十个胆子,他也是绝对不敢去和李渊、李建成公然叫板的。毕竟在那样的形势下,要是没有这些条件就去那么做,那可真的就是在自寻死路,绝无好下场的。
你看啊,李世民他有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其实杨秀清也是可以去仿照学习一下的呢。在定都南京之后,杨秀清当时就不应该只是一直留在京城里面。他完全可以选择亲自率领着军队去进行北伐,向着中原地区挺进。要是这样做的话呢,杨秀清就能够远离京城中那些朝廷内部的纷争纠葛啦。而且,在北伐的过程当中,他还可以凭借着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来树立起自己崇高的威望哦。同时呢,也能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而打造出一块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根据地呢。
另外呢,杨秀清发起北伐行动之后,南京这边所承受的压力就变得更大了。不过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一种“契机”,那就是可以借助清军的力量来达成一些目的哦。要知道,洪秀全当时就在南京呢,而南京可是太平军极为重要的大本营。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方面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还有湘军等势力,那可都是把主要的精力纷纷投入到了江南这块战场上啦。相应地,清朝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呢,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倾斜过来呢。
要知道,南京的存在对于清朝来说那可是个不小的威胁,因为南京时刻都在威胁着清朝的赋税重地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咸丰皇帝那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心里一直都绷着这根弦呢。要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杨秀清展开北伐行动的话,那说不定就会更加顺利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杨秀清和林凤祥可不一样。杨秀清这个人呢,他特别善于根据战局的各种变化来灵活地做出应对之策。而且,当时太平军北伐所具备的力量那是相当雄厚的呢。就拿僧格林沁、胜保这些人来说吧,他们又怎么能是杨秀清的对手?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嘛。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要是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的话呢,杨秀清率领的军队是很有可能攻克燕京的哦。到那个时候,咸丰皇帝可就没多少选择啦,恐怕就只剩下逃回东北这一条路能走咯。再换个情况来说呢,如果咸丰皇帝选择派出大量的兵力去对杨秀清的燕军进行防御,那杨秀清这边呢,也有别的应对策略哦。他完全可以在河南、两淮这一片区域纵横驰骋,凭借自身的实力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根据地呢。等把这个根据地稳固好了之后,还能接着出兵向关中地区进发,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去扩大东王集团所拥有的领地范围啦。
咱们来看看这样一种情况啊,杨秀清带领的太平军在两淮以及河南地区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呢,太平天国还掌控着南京、镇江、扬州这些地方。这一系列状况的出现,那可意味着不小的事儿呢。要知道啊,清朝在财税、粮食以及人口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源,这下可就都落到太平军的手中啦。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局面下,就算咸丰皇帝守住了燕京,那又能怎样呢?毕竟那些维系一个王朝运转的关键资源都没了。没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也缺少各类物资,时间一长,燕京肯定是支撑不了多久的,迟早会因为这些资源的匮乏而陷入崩溃的境地呢。
我们再来看看列强方面的因素,其实这方面是不用过于担忧的。在当时那个时候呢,英军和法军都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克里木战争当中去啦,它们在和沙俄激烈地展开争夺呢,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那边了,所以根本就腾不出手来顾及中国这边的战场情况。而对于清朝来说呢,情况就比较艰难啦,它没有了粮食的充足供应,税收方面也出现了问题,饷银也难以保障,还没有了外援的支持,在这样诸多不利的条件下,想要一直支撑着熬到1856年,那难度可真的是非常之大。
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开始,一直到1856年英法结束克里木战争并且成功收拾了沙俄为止,这期间可以说是杨秀清的一个战略窗口期。在这整整3年的时间里呢,如果杨秀清能够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去进行北伐,并且在北伐的过程中着力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稳固基地的话,那么他其实是很有机会去取得一番作为、达成一些战略目标的哦。
其实呢,当时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杨秀清选择离开南京,然后亲自率领军队去北伐中原地区,同时呢,让洪秀全留在南京这边吸引清军的主力部队,他自己则可以慢慢地谋划发展,这样的安排,那真的算得上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策略呢。然而很可惜,杨秀清并没有这么做哦。他最后是留在了京城,这可就导致了一系列不太好的结果哦。一方面呢,使得各方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尖锐了起来;另一方面呢,也给了那些诸侯王机会,让他们有了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势力的可能。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如果杨秀清当时能够行事低调一些,不去触怒那些诸侯们,那最后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时杨秀清主要是在后方负责策划各种方案,这么看来呢,他的角色其实有点类似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那样。而韦昌辉和石达开他们的家族呢,就好比是扮演着李世民的角色,一直在外地四处征战,通过不断地打仗来积攒自身的资本呢。那么要是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等到清朝灭亡之后,到底会是哪一方能够坐上江山呢?这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