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复位后准备立储,李成器主动辞让,死后被唐玄宗追封为让皇帝

静心历史事 2025-01-13 14:42:59

公元710年6月24日,在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的全力拥护之下,李旦于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此次登基乃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称帝之举,整个复位过程极为顺遂,几乎没耗费多少力气便成功实现了复位。

唐睿宗复位之后,立马就碰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那便是立储之事。此事在朝廷中被反复商议,可一连商讨了好几天,却始终没能得出个定论。这其中缘由并不复杂,李旦的嫡长子乃是李成器,然而平王李隆基又立下大功,如此一来,究竟是立嫡还是立贤,就变成了一个相当棘手的大难题。

在正常情况下,这本不应演变成一个棘手的大问题。要知道,自古以来便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依此制度而言,李成器无疑是理所应当的太子人选,而实际情形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公元684年,李旦初次登上皇位,彼时所立太子乃是年仅6岁的嫡长子李成器。然而要知道,那时的李旦虽为皇帝,却不过是个傀儡罢了,手中并无实际的权力,只因武则天临朝称制把控着大局。即便后来武则天曾打算把政权交还给李旦,可李旦还是上表坚决推辞不受。

李旦眼睁睁看着几个哥哥的状况,心里明白得很。他深知自己和武则天虽是母子,可这份情哪能跟寻常人家相比。虽有那么点亲情,却也寥寥无几。皇家向来无情,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李旦对自身处境清楚得很,就老老实实当个傀儡皇帝罢了。

自被立为傀儡皇帝起,一晃便过去了六年多。直至690年,武则天瞅准适宜时机登上帝位。如此一来,唐睿宗李旦的身份变为皇嗣,而彼时身为皇太子的李成器也随之成了皇孙,这一年,李成器仅仅12岁而已。

在过了20年之后,时间来到了710年,李旦得以重新登上皇位复位。按常理来说,李成器曾经身为皇太子,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是能够顺顺当当地被再次立为太子的。然而,这里面存在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李旦此次能够复位,有一个人可是功不可没,这个人便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由潞州返回长安。彼时,大唐在位的皇帝乃是唐中宗李显。李显性格懦弱,对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干预朝政的行为一味纵容。韦皇后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安乐公主则一心想当皇太女,觉得武则天能做到的她同样能行,就这样,朝政大权渐渐被她们掌控。

在李显离世之后,韦皇后竟然效仿前人搞起了临朝称制那一套。面对这种情况,李隆基果断站了出来,他联合太平公主一同发起了唐隆政变,最终成功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人。

并且这件事是对相王李旦加以隐瞒的,在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就曾讲过:

吾当拯救社稷于危难,奔赴君父之危急。若此事能成,福泽当归于宗庙社稷;若不成,吾亦当死于忠孝之道。此事怎可先去请命,徒让大王忧心惧怕呢!倘若请命而获允准,那便是让大王涉入危境;若请命未被依从,那我的谋划可就落空啦。

直至事情取得成功,李隆基这才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告知了李旦。李旦听闻后,一把抱住李隆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道:“宗庙社稷遭遇祸难,全靠你才得以安定,万千百姓以及神明,也都是仰仗你的力量啊。”

唐隆政变由李隆基主导,虽说太平公主也有参与其中。在政变成功之后,李隆基其实即便直接登基称帝也未尝不可,然而他并未如此行事,而是选择和姑姑太平公主一同发力,迫使李重茂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旦。

故而在李旦再度登上皇位之后,于确立储君这件事情上便陷入了困境。李成器身为嫡长子,且曾经担任过太子之位;而李隆基作为第三子,却立下了赫赫大功。面对这两人,究竟该选谁来立为储君呢,着实让人难以做出抉择。

当事情陷入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之际,李成器做出了主动辞让的举动,并且说道:

储君之位,乃天下所共瞩之重器也。当天下太平之时,自当以嫡长子为先;而若逢国家有难之际,则应归属于有大功者。倘若安排失当,必使四海之内众人皆感失望,这绝非国家之幸事啊。臣如今甘愿冒死恳请此事。

李成器所言传达出了这样一个核心意思:其主动将太子之位予以辞让,欲让立下功劳的弟弟李隆基来担任太子一职。

那么,李成器为何要这般行事呢?难道他真的对权势毫无兴趣,压根不想当太子吗?并非如此,实际上,李成器看似主动的辞让,本质上是一种迫于形势的成全之举罢了。

事实上,李成器与李隆基这兄弟二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当初的李建成、李世民的情况有着相似之处呢。

李渊于晋阳起兵后剑指长安,待在长安称帝,便即刻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次子李世民则肩负起平定天下的职责,在随后数年的战场上,李世民屡立战功,李渊因无其他更高爵位可封,最终给李世民封了个天策上将之衔。

李建成身为名正言顺的太子,而李世民乃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王,二人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夺嫡争斗。一番角逐过后,李世民在这场争斗中胜出,进而登上皇位,成为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

现今李隆基已然立下赫赫大功,这情形与当年的李世民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再看李成器,身为嫡长子,这情况又和李建成极为相像呢。要是李成器执意坚持,李旦说不定真会立他为太子,毕竟他有着嫡长子的身份。可话又说回来,李隆基野心极大,绝不可能甘心居于他人之下,如此一来,李成器难保不会重蹈李建成的覆辙。

何况李旦明显更倾向于让李隆基成为太子。李成器心里明白,就当时的整体形势而言,自己没能力保住太子之位并顺利登基。毕竟那时他自身势力单薄,主要势力都集中在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三人身上,所以李成器实际上毫无胜算可言。

在这般情形之下,李成器心里十分清楚,太子之位乃至日后的皇帝之位都与自己无缘。他身为嫡长子,且曾是废太子,这样的身份无疑让他的处境艰难,很难得以善终。若想平安度日,于他而言,主动辞让无疑是最为明智的抉择。

就这样,李成器主动提出辞让,其言辞可谓大义凛然。然而李旦当时并未应允。此后,李成器接连数日都坚持哭着恳请辞让,那话语恳切至极,态度亦是无比真诚,一番真情流露,最终成功打动了李旦。

当然了,不少王公卿相打心底里觉得李隆基对社稷贡献极大,完全有资格被立为储君。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旦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决定,将李隆基册立为太子,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般顺当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再度站了出来,呈上奏表表示辞让之意,然而李旦并没有应允,而是径直下达了诏书。

左卫大将军、宋王李成器,乃朕之嫡长子,本应立为太子承继大统。然李隆基建有安定社稷之大功,为众人与神灵所共赞共属,故而朕此前恳切推让,既已出口,必当践行。天下公理至上,实难更改。今依立幼之常典,望合众人之愿。李成器可任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另加实封两千户,赏赐物品五千段、良马二十匹、奴婢十房、上等宅第一处、良田三十顷。

于是乎,李隆基得以被立为太子。而李成器呢,他因主动辞让这太子之位,从而博得了辞让的好名声。不仅如此,他的这一做法还让李隆基内心对他满是感激之情。

当然了,撇去权力争斗这方面不谈,实际上李旦的五个儿子,其中包括李成器、李隆基在内,他们兄弟间的感情是很不错的。要知道在武周时期,他们兄弟几人都被幽闭在宫中,有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是足不出户的。

李成器(于716年更名为李宪)与李隆基的兄弟情谊始终延续着,直至李宪离世。在741年冬十一月,享年63岁的李宪溘然长逝,这让李隆基悲痛到了极点。就在李宪去世的次日,李隆基便追封其为让皇帝,并将他安葬于惠陵。

0 阅读:2
静心历史事

静心历史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