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造命者说 2020-11-30 15:56:10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略注:

《心经》三百字左右包括了《大般若经》六百卷640万字的核心要义。唐僧取经就是一路背着这部经做护身符的。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后来又找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都没有了。

摩诃: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般若:智慧。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也可以叫:自性、真如、菩提、圆觉等,人人本有,不从外来,乘般若才能渡过生死海。

波罗蜜:到彼岸。六波罗蜜(又叫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般若可以说是目标,波罗蜜可以说是途径。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烦恼。

多:定。如如不动为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理解为“反闻闻自性”,就是我们自己观照自己的自性。

行深:真正做到,通达、圆融。不是浮于表面。

照:“观”和“照”很关键,观照不是想,观照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是谁在观照?观照的是什么?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

色蕴: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的色、声、香、味、触诸境,“色”是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包含三大类:1.五根:眼、耳、鼻、舌、身根。2.五境:色、声、香、味、触境。色境包括颜色、形状、光、暗等;声境包括可以理解的声音、不可以理解的声音,有情的人、动物等发出的声音、无情的物品发出的声音等。香境包括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味境包括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触境包括四大(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3. 无表色:无形表,比如乱心(散乱的心)、无心(无想及灭尽定等)、随流(有心相似相续)、净(善)、不净(不善)等。可以说,所有的物质和空都是“色”。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也就是“对境生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产生受,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相区别。

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也是“对境生心”。和受蕴一样,不过结果是一个生“受”,一个生“想”。

行蕴:身、口、意的造作,有善业、恶业、无记业的分别。不一定要作用到外界,只有想法也是一样的。由心所驱使的行动,也叫心所。行,也可以看作是物质和精神的变化,由心所起。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皆空: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五蕴都无自性,所以说“皆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不存在。

渡一切苦厄:厄是困、是障碍。苦都是从五蕴起的,五蕴不空就会被苦障碍、困住。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渡过一切苦厄,因为没有了“五蕴”障碍,苦在这种意义上说就不存在了。

舍利子:人名。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无一物”。“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至结尾。”说的是达到五蕴皆空这一真相导致的真实结果。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法尘: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

无眼界:眼界,依眼的能力所见到的范围。

乃至无意识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没有这些认知的界限。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不可知(迷惑),也没有不可知(迷惑)变为可知(不迷惑)。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大致指没有时间的变幻。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灭亡。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大致可以说苦、集、道、灭,观察生老病死(苦),找到原因(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道),实现最终目的:离苦(灭)。无苦集灭道,可以说是“没有实现解脱的方法道路”,本来无一物,因为把假作真所以有这些生老病死,离这些生老病死苦,当然就不用在生老病死中找方法了,因为这些都是“空”。

无智亦无得:没有多出来个什么东西。“为道日损”。

涅槃: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本文配图均为孙东所做。孙东是一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此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没有被苦难压倒,靠卖字为生。字如其人,他写的字端正、大气,充满力量,能够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想结缘的读者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支持定制哦: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oq0.12575281.0.0.50111debB1axcQ&ft=t&id=632742181161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