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要想有地位还得是有作为

造命者说 2021-12-28 16:23:07

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要想有地位还得是有作为

话说甘延寿、陈汤立下了诛灭郅支单于的大功,朝廷应该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封赏,这时候又整出很多事来。

汉元帝的时候,中书令石显当权,权势甚至比丞相都大。但是,他是个小人,什么叫小人呢?大致就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什么仁义道德、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要不合自己的利益,就要被打击、被消灭。石显为了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曾经想巴结拉拢冯奉世父子,他们都当公卿,名声显著,女儿又是元帝后宫的昭仪,于是向元帝推荐冯昭仪的哥哥谒者(管传达﹑通报的奴仆)冯逡当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亲信贵重之职),可是冯逡搞不清楚状况,要求单独会见元帝,并且还抨击石显专权,惹得元帝大怒,让他继续蹲着去了,可以说是上了黑名单。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冯逡干的这事肯定让石显知道了。等到御史大夫出缺,很多官员推荐冯逡的哥哥大鸿胪冯野王继任。元帝命尚书在二千石官员中遴选,而冯野王以品行好,能力强被评为第一。元帝询问石显的意见,石显说;“九卿中,没有比冯野王更恰当的人选。然而冯野王是冯昭仪的亲哥,我恐怕后世评论起来,必然认为陛下越过许多贤能,对后宫亲属徇私而任命为三公。”元帝说:“好,我没有看到这一点!”果然冯逡把他哥成功给坑了,少傅张谭提拔当了御史大夫。

从冯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一个通信员想干丞相的事,可能也是仗着家里边其他人的地位,但那都不是他的,只能招致祸患。从元帝这看呢,已经有点偏听则暗的态势了,没有主见,不愿思考,没有原则,导致汉朝开始走下坡路。

再看小人石显,曾经打算把姐姐嫁给甘延寿,被甘延寿拒绝,没巴结上。等到甘延寿打败郅支单于,返回长安,丞相、御史这些光说不干的人就拿假传圣旨说事,企图抹杀甘延寿的功勋,很难说这里面没有石显的授意。陈汤又一向贪财,把在外国掳掠的金银财宝带入塞内,违反了多项法令(没办法,可能是家里穷怕了,当然也还有很多别的用途)。司隶校尉用公文通知沿途郡县,逮捕陈汤的部下,加以审问。陈汤上书元帝说:“我和我的部下共同诛讨郅支单于,幸而将他擒获歼灭,从万里之外,凯旋班师,应有朝廷派出的使者在道上迎接慰劳。然而今天司隶校尉反而逮捕审问,这是替郅支单于报仇啊!”

元帝也是个左右摇摆的人,谁叫得响就听谁的,好多人就是这样,看谁说的好,而不是看是非对错。于是下令,立即释放所有被捕官兵,命沿途地方官府用酒和食品慰劳通过的军队。甘延寿、陈汤返回长安后,评论功劳,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假传圣旨,擅自调动军队,不诛杀他们,已是宽大,如果再赐他们爵号,封他们土地,那么以后派出的使节,就会争先恐后地采取冒险行动,以图侥幸成功,在蛮夷中间生事,给国家招来灾难。”元帝内心嘉许甘延寿、陈汤的功劳,而又难于违反匡衡、石显的意见。过了很久,事情仍不能定下来。

后来,宗室大臣刘向上书说了一大通,大意是把甘延寿和陈汤的功劳又说了一遍,这样的功劳到底有多大给判断了一番,然后又从历史上找了很多相似的例子,假传圣旨的过错小,立的功劳太大,应该给封赏。刘向作为一个后世所称的文学家,编了不少书,比如《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楚辞》《山海经》等,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元帝采纳了刘向的意见,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不准指控,命公卿讨论如何赐封他们爵位。大家认为应该按照军法“捕斩单于令”,可是匡衡、石显认为“郅支本已逃亡,失去国土,在极远的地域盗用单于名号,而不是真单于”。元帝援用安远侯郑吉的前例,要封给甘延寿、陈汤各一千户的采邑,匡衡、石显再次争执。经过各方博弈,最终赐封甘延寿“义成侯”,赐封陈汤“关内侯”,采邑各三百户人家,加赐黄金各一百斤。任命甘延寿当长水校尉,陈汤当射声校尉。

不管怎么说,陈汤凭借着自己不断地努力进取,依靠自己的作为,终于当上了军队的中层干部,并且有了实权,是草根凭本事实现阶层跃升的典范。而干活的却没有掌权的人有话语权这种事情,也本无可厚非。人是在群体中生活的,而这个群体的秩序是已经被当权者建立的,这个秩序是以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为目的的,所以,所谓的功劳也是为了这个群体的利益服务,而这个服务需要得到当权者的认可,也就是古代说的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既然是货物就有可能被低估价值,也有可能被高估价值,需要去争取。而最高的统治者,也就是皇帝,他是维护了这个群体的利益还是损害的群体的利益,就是他贤明与否的一个根本的标准了。所以,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在变化的,可被改变的,终将灭亡的。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