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正确的决策需要网罗天下英才,听取不同意见
以“仁孝宽厚”著称的刘恒在诸吕之乱后,被大臣推举为皇帝,他的娘舅家薄氏恭谨良善也因吕氏之乱成了加分项。
刚一上任,还不是很在状态,对立下扶龙大功的绛侯周勃很是礼敬,而周勃也十分得意,后来听取袁盎劝谏,端起了皇帝的架子,表现的很是庄重威严,周勃也就越来越害怕了。
他废除了连坐制度,罪犯家属不必再承担罪责。听取大臣建议对皇后的家人进行教育。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上任之初,先对天下普施恩惠,制定种种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把资源都用到实用的位置上去。
他让人修建南越王赵佗祖宗的坟墓,给他弟弟官职并厚厚赏赐,让陆贾出使南越,说明了自己以仁治天下,不想打仗让百姓受苦的思想。赵佗很是害怕,答应仍然作为藩属永不称帝。
文帝下诏书说:“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朕的过失和朕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知朕。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直言的人。”
他听取大臣的意见恢复必要的礼节,使尊卑有序,以和上下。听取“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意见,不以身犯险。听取建议,厉行节约,减轻赋税,并且亲自耕作,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废除了诽谤罪和妖言罪,让大家畅所欲言。
一天,一个叫张释之的人跟随文帝,来到禁苑中养虎的虎圈,文帝向上林尉询问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上林尉仓惶失措,答不上来。站立于一旁的虎圈啬夫(类似农夫职能的小吏)代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提问,他对答如流,没有被一个问题难倒。文帝一看这人行,门清,就让张释之去任命啬夫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张释之停了许久,劝谏文帝说,绛侯周勃、东陽侯张相如这些被称作长者的人,在论事时尚且不能尽知,哪能让人效法这个啬夫的多言善辩呢!这些东西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我只怕天下人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不去务实,那国家就危险了。文帝听从了,并重用了他。
兼听则明的核心要素是自己的总体意图。听不听取意见,听取什么样的意见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并且把这个作为归宿点。想要做成一件大事,不是没有人的意见可以去听,而是自己是不是想去听,听了以后是否取用,判断的根据就是自己的核心目的。所以自己的目的先要正确,自己的心先要正。
兼听则明要把人不能进言的障碍排除。很多时候,人做了错误的决策,不是说没人能够提醒,而是人家能够提醒却因为你的不接受而不去提醒。虚怀若谷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中国人之所以喜欢竹子,就是因为它是空心的。人不但心里要空,表面上更要和善谦虚,做一个时刻准备去吸收正确知识的人。
兼听则明要把人聚集到身边来。自己身边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自己能够办多大的事,办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想成就点事业的人,一定是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自己不见得多有能力,但对有能力的人,一定要能够善用。刘邦是这样,刘恒也是这样。大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办成的,众人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
兼听则明要能不固执己见。人最怕的就是明明自己不行,还偏偏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的意见都是不对的。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会从大局上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颠来倒去的反复去思考,导致认识问题带有成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把自己的执着放下,才能更好地去倾听。
今天重阳节,送给大家一段话,希望九九归一,回归本我:
计无常为常,而生种种苦。
计无我为我,而生种种苦。
计不净为净,而生种种苦。
计苦以为乐,而生种种苦。
一切诸众生,有此诸颠倒,
一切苦常随,作茧而自缚。
编编文章写的还有点小看头,但结尾整出来气画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