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九七式,再往前的战斗机是九五式,也就是Ki-10(日文キ-10)。九五式战斗机是川崎于1934年开始研制的双翼机,1935年3月首飞成功,年底开始装备日军陆航部队,是为“九五”式,这也是日军陆航最后一款双翼飞机。
九五式之前,川崎曾在德国工程师的帮助下研制了一款九二式,九二式本是一款先进的单翼战斗机,但由于发动机不可靠加上飞机稳定性比较差,因此最终没有被采用。因为陆航对高机动性一直非常执迷,而当时单翼飞机的机动性比不上双翼机,所以到了九五式,川崎“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又回到了双翼的布局。与九五式竞争的中岛Ki-11采用的就是更先进的全金属单翼布局,结果虽然速度比Ki-10快,但陆航就是不用。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的时候,九五式战斗机正是日军陆航的主力。当时日军陆航战斗机主要部署在我国华北和台湾地区,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并没有机场,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也并未立即派出飞机参战。7月11日,日本海军和陆军达成了一份《陆海军航空协定》,主要内容是划分各自的任务范围和投入兵力,其中陆军计划先期投入28个中队、240架飞机,这之后第二天日本关东军飞行集团即抽调战斗机、侦察机和轰炸机各2个中队开赴天津,这里面的战斗机即为九五式。当时中国空军也制定了《冀北作战计划》,同时在天津和南苑集结了11个中队,但后来到8月份,华东地区受日本海军压力形势更加紧张,于是这些中队又紧急调往了华东地区,此后国军战斗机主力大部分时间都在华东地区活动。
但当时日军在华东地区投入的主力飞机是海军的舰载机,这里面也有一款是九五式,称作九五式舰上战斗机,所以说日本飞机命名让人糊涂呢,好在两个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陆航用的是直列水冷发动机,海航用的是星型气冷发动机,区分起来倒是不难。但这样一来,日本陆航在全面抗战初期与中国空军的直接打交道也就并不多见了。
到9月中旬,蒋大队长在程潜和阎锡山的多次电请下,指示空军成立了北正面支队,但所辖的兵力只有驻西安的第七大队和驻南阳的第27中队,第七大队装备的全是侦察机,27中队也只是攻击机,后来支队司令陈栖霞一再请求,才把第28中队调过来,说是一个中队,实际也只有霍克Ⅱ型战斗机5架。不过就这么点实力,北正面支队还是对日军发动了一系列行动,据史料记载到10月底,一共对日军进行了12次侦察和42次轰炸,击落敌机3架。
9月21日这天,日军出动了14架轰炸机和8架战斗机轰炸太原,第28中队起飞了4架战斗机,另外还有中央航校的3架战斗机也一起升空。在空战中28中队中队长陈其光击伤了1架九五式,飞机迫降后日军飞行员下来想把飞机修好,结果被赶来的当地农民给活活打死了,后来发现这货就是时任日军陆航第16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号称日本陆军航空队“射击之王”、“军宝”的三轮宽。
初期国军空军的作战方针,其实是主动出击攻击日军的据点,所以轰炸机比例相当高,只不过国军空军总体实力实在太弱,压根担不起那样的任务,也因此九五式与当时中国空军主力霍克Ⅲ的空战并不多见,没几个月国军早先的那一批霍克Ⅲ已经基本拼光了,到11月份以后,战场上空的主力已经是苏联援助的伊-15和伊-16。很多资料都说九五式完胜双翼的伊-15,但具体的战例也语焉不详。不过从数据对比上来看,即使是后期的伊-153,也在大多数性能指标上也比不上九五式,特别是比不上1937年服役的九五式Ⅱ型,也就是Ki10-Ⅱ,尤其是在对机动性影响比较大的功重比、翼载荷等指标,只是在最大速度上比九五式强一些,但差距并不大。因为这两款飞机是强调的缠斗,所以应该还是九五式占据上风。
伊-16虽然在机动性上更差,但因为速度多出来将近100公里/小时,所以九五式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九五的火力之弱,一如之前和后来的只有两门7.7毫米机枪,在伊-16的两门机枪和两门20毫米航炮以及8枚火箭弹面前,大概也只能靠飞行员的精确瞄准了。诺门罕战役中九五式Ⅱ型都无能为力,这时候九七式Ki-27已经服役,所以九五式很快就被淘汰了。
川崎本来对九五式Ⅱ型有一个大改的方案,包括发动机滑油冷却器进气口都改了不少,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不过因为总体已经过时,所以没有投入批产。这种改型把主起落架加上了类似九七式的整流罩,但这种整流罩被证明不太好用,因为中国的机场大多条件不好,泥沙碎石都比较多,容易卡在整流罩里,增大了飞机的维护工作量,看来国军没有大力发展空军,也是有道理的。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朝阳ty兔
这三孙子迫降后肯定对赶来抓捕他的人开枪来着
清凉寺大师兄
卧槽,所以九五战和九五舰战完全是两种飞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