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四川一71岁老妇被捕,全村为她求情,审讯后暴露隐藏的身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浊酒

编辑|林画

1960年的一天,一队解放军来到了四川省的一个小山村里。

正当村子里的人都在为解放军的到来感到疑惑的时候。一位解放军战士却从一间小屋里带出了一个学者模样的老太太。

这个老太太就是村里的退休教师,名叫刘小琴。因为刘小琴平时在村里的人缘极佳,许多人都认为是解放军抓错了人,纷纷主动为刘小琴求情。

带队的解放军反复向老乡们解释,上级决定逮捕刘小琴是有确凿证据的。大家平时只不过是被刘小琴热情的外表所迷惑了。

这个名叫刘小琴的家伙,真实的身份是一个曾经投靠过日伪政府的叛徒。

听到解放军的这番解释,村里的群众们更加茫然了。大家将押解刘小琴的解放军围了起来,反复地向他们求情。

直到解放军向当地的村民们展示了上级部门下发的逮捕令,大家才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在刘小琴被带走之后,人群中爆发了一阵规模不小的讨论。

大家实在是无法相信,这个平日里与人为善的女老师,居然会是投靠日伪的叛徒。看来村民们还是太朴实了,居然被这个家伙蒙骗了这么多年。

那么,这个刘小琴当初为什么会卖国投敌成为叛徒汉奸?又是如何来到这个四川小村庄里的?

出身名门的“大小姐”

1890年,刘小琴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

此时的东北还处在清末的乱局当中,百姓的生活更是动荡不堪。但刘小琴的父亲非常幸运地与张作霖交上了朋友。

这时候张作霖还只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远远没有后来“东北王”的派头。

就这样,刘小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东北女孩,一跃成为了名门闺秀。但刘小琴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身份转变,将会给他的后半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为刘小琴的父亲是跟着张作霖一起打江山的“创业元勋”。

所以,在张作霖正式接手了中国东北的统治权之后,刘小琴的家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的刘小琴不光可以用上一些名贵的进口商品,还能够接受西式的教育。作为一个军政大员的女儿,刘小琴和当时的许多权贵子弟一样,从小开始学习英文。

这样的教育条件在当时的中国是十分稀缺的。因此,刘小琴的父亲希望他以后能够继续和自己一样步入政坛,至少也要成为一名女政务官。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张作霖的军阀部队虽然能够统一东北,但是在进入关内的时候却遇上了吴佩孚手下的人马。

双方的部队都是从军阀当中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在战斗力上自然也是难分伯仲。因为奉军无法搞定吴佩孚手下的部队,张作霖入关的事情就被耽误了下来。

此时的刘小琴已经逐渐长大了,她并不满足于父亲对他做出的安排。作为一个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十分渴望有机会能够出去闯一闯。

在刘小琴看来,以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想在当时的中国有所成就,实在是太简单了。但刘小琴的父亲却坚决反对女儿这样的想法,为此父女之间的关系还闹得很不愉快。

(张作霖)

与父亲闹了矛盾之后,刘小琴也来了脾气。她干脆跑到了关内,准备凭着自己的本事大干一场。

可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民不聊生,这绝不是一个适合外出闯荡的时机。

原本刘小琴是打算去南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还没走出华北,就已经被所见到的景象给震撼住了。

刘小琴只能够灰溜溜地回到家里,继续过他的大小姐日子。

见惯了普通民众的苦难,刘小琴这下总算是安分了一些。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中国的东北地区马上就要“变天”了。随着日本人势力在东北的不断渗透和深入,日本政府对于张作霖“耍滑头”的态度越来越不满。

于是,一帮日本军官聚集到了一起,打算找一个机会彻底干掉张作霖。

1928年6月,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沈阳郊外的皇姑屯时,一声巨响震惊了沿途所有的官员。当大家慌慌张张地赶到皇姑屯时,发现了被炸的专列。

此刻,凶手的身份自然不言而喻。可是已经没有人去关心这些问题了。关外的大员和他们的家眷纷纷逃向关内,似乎一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

刘小琴和她的家人则一直留在奉天打探消息。

一方面,刘小琴的父亲不相信日本人会这么快对东北发起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刘家人还是把自己荣华富贵的希望寄托在了少帅张学良的身上。

最终,张学良干掉了父亲留下的几位老臣,坐稳了新一代“东北王”的位置。

紧接着,张学良便宣布东北易帜与中央政府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张学良这样的举动,让刘小琴和她的家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少帅颇有好感。但刘小琴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向着关外的东北大地席卷而来。

皇姑屯事件

投敌卖国的“女特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的士兵故意炸毁了柳条湖铁路,随后将起事故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军人。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就在谁也没料到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大多数留在东北的老百姓都成为了亡国奴。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士兵,大多都奉行着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枪没放就撤进了关内。

就在这个时候,刘小琴和她的家人却选择留在了关外,给日本人服务。也许是刘家人在多年的军阀混战当中,早就练就了一身政治投机的本领。

总之,他们在日本人到来之后,并没有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反而非常直接地参与了侵略者组建的伪政府。

由于刘小琴的父亲在日本政府内继续出任高官。他很快就将自己的女儿推荐给了日伪政府的官员们。

日本人一看刘小琴居然精通英语,立刻给了他一个外交使馆的工作。

不过,刘小琴的工作虽然明面上是使馆的工作人员。日本人经常会派刘小琴去民间收集有关中国老百姓和抗日武装的情报。

所谓的外交工作人员,只不过是为刘小琴的间谍活动披上了一层掩护而已。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加剧,刘小琴的活动范围也从伪满洲国统治下的东北三省扩展到了关内的广大地区。这一段时间内的经历让刘小琴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他地方的中国民众。

随后,刘小琴便会配合当地的日本驻军悄悄地对抗日武装进行调查。

因为日军在沦陷区大量的派遣像刘小琴这样具有中国背景的间谍对抗日武装进行调查。加上当时的通讯手段又十分落后,各个抗日武装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

所以,敌人的这套办法在对付抗日武装的时候,几乎是屡试不爽。也正因如此,刘小琴等人的手上沾满了抗日志士的鲜血。

1940年,刘小琴因为在为日伪政府工作的过程当中极为卖力被对方委以重任。

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小琴正是从一个普通的汉奸进阶,成了一个大汉奸。此时的刘小琴享受着日伪政府为她提供的高官厚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被清算的一天。

按照当时伪满洲国的法律,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吃上一口大米都是犯法的。但像刘小琴这样的高级汉奸,不但自己可以享受美味佳肴,还能用细粮去养宠物。

更加气人的是,这些汉奸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同胞的生死置若罔闻。这在当时那个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当中,不得不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到了抗战后期,像刘小琴这样的高级汉奸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日本人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虽然刘小琴表面上还在帮着日本人宣传所谓的“日满亲善”。但此时的刘小琴和她的跟班们已经在想着如何摆脱日本人地控制了。

一些手中握有权柄的高级汉奸,甚至直接给国民政府的要员写信,表示自己要投诚。后者很快就给出了相应的回复,并且对这些汉奸们许诺了官职和利益。

即便是到了抗战后期,刘小琴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帮助日本人做做宣传。自始至终,刘小琴都没有在日伪政府当中掌握过实权。

因此,刘小琴对于抗战之后的国民政府来说,已经失去了实际上的利用价值。

刘小琴也知道像自己这样的汉奸,到了国民政府的手上,大概率只会被当作审判的对象。而那些过去骑在自己头上的汉奸同僚们,则可以继续在国民政府当中作威作福。

此时,刘小琴的父亲早就已经离世了。刘小琴本人在国民政府内部又没有熟悉的朋友。

因此,即便是刘小琴想攀一攀国民政府要员的关系,为自己谋一个平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权衡再三之后,刘小琴决定化装潜逃到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虽然自己要被迫过上跟老百姓一样的苦日子,但好歹能够保住一条命。

在出逃之前,刘小琴早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出逃地点。将自己的目标选在了西南地区的大山之中,因为那里的人们通常较为朴实,对政治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刘小琴只要将自己伪装成一个老师或是政府的办事员,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这些地方的村子里落脚。

为了这次出逃,刘小琴甚至还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身份文件,生怕被别人看出端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投降。在日本侵略军撤走之后,刘小琴立刻就开始了自己的逃亡旅程。

按照事先的计划,刘小琴几乎头也不回地跑进了一个位于四川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

潜逃山村 意外暴露

按照事先做好的计划,刘小琴以一个女教师的身份来到了村子里。接着,刘小琴便在当地村民们的帮助下安顿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刘小琴甚至还与一名当地的男子结了婚。刚开始刘小琴来到这个四川小村庄的时候,还被大家视为异类。

因为刘小琴不光在饮食习惯上与本地的乡亲们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刘小琴的一生,她都保持着说东北话的习惯。

对于本地的四川方言,刘小琴始终是处于“能听懂但不会说”的状态当中。

其实,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出刘小琴的外地人身份。

毕竟,在那个年代的乡村里,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知识分子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但刘小琴编了一通谎话,将当地的村民骗得团团转。

村民们眼看着刘小琴有文化,而且又愿意为村里的孩子们免费教书,便渐渐地接受了她。

其实,刘小琴只不过是将这个村庄当成自己的一个隐蔽点而已。许多年以来,刘小琴从来没有向旁人提起过自己的身份。

甚至连后来刘小琴的丈夫都只是知道她是一个东北人,对刘小琴的家世知之甚少。这自然也是刘小琴精心包装之下的结果。

刘小琴这么做,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身份暴露,以便瞒天过海躲过当地政府的检查。像刘小琴这样的叛徒,迟早都会露出马脚。

只不过最后让刘小琴露出马脚的方式,恐怕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因为真正让刘小琴暴露的并不是村民的举报,而是一次寻常的人口普查活动。

众所周知,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每十年就会举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么做既是方便我国进行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部署。

也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一次初步的摸排。

当然,每次人口普查总是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人们会在人口普查当中发现消失已久的战斗老英雄。

有时人们又会在人口普查当中发现潜逃多年的逃犯。而像刘小琴这样十恶不赦的叛徒,自然是属于后一种的。

1960年,四川省政府在人口普查的数据当中发现了异常。因为刘小琴申报的身份十分特殊,根据他自己填写的内容,她是抗战之后才来到这个小村子里的。

可是,四川在抗战之后的人口流动并没有其他省份那么大。看来这个刘小琴一定是将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部门做了隐瞒。

一番调查之下,大家终于发现了刘小琴身份文件中不对劲的部分。刘小琴在身份文件当中称,自己曾经在南京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经过了仔细的走访之后,大家发现刘小琴居然连一些基本的南京地理常识都答不上来。这些奇怪的情况更加加重了人们对于刘小琴的怀疑。

为了彻底查清楚刘小琴的情况,四川省公安部门的同志开始向东北地区的同志求助。

东北方面就给出了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个刘小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但从抗战结束之后,刘小琴就神秘地消失了。

想到这么多年,他居然一直以山村女教师的身份潜藏在四川。

在将一切情况核实清楚之后,四川省的公安部门和反间谍部门立刻决定对刘小琴实施抓捕行动。因为不确定刘小琴是否掌握了一些国家机密,抓捕刘小琴的任务被交给了驻扎当地的解放军战士。

村民们看到解放军来到了自己的村子里,都感到有些意外。而当这些解放军战士们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大家的脸上更是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他们看来,刘小琴就是一个本本分分的教书匠,怎么可能会是解放军要抓捕的对象呢?

还没等解放军战士们找到刘小琴的踪迹,当地的村民就已经陆陆续续来找解放军求情了。领头的解放军干部早就已经料到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于是,他告诉大家现在是新社会。新中国的法律绝对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既然他们来找刘小琴了,那至少能证明刘小琴有嫌疑。

这个时候请刘小琴回去配合他们的调查工作,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抓错了人,当地的公安机关也愿意向刘小琴道歉。

况且,既然那些指控都是针对刘小琴个人的,那总要找他来对质一番吧。最终,刘小琴在一群村民的簇拥之下,走出了房门。

此时,刘小琴的身后还跟着几个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现场的气氛更是因为刘小琴而紧张到了极点。

在逮捕刘小琴之前,解放军同志还是向他出示了相关的证据。面对各项证据确凿的指控,白发苍苍的刘小琴已经无力为自己辩解了。

他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没有再做过多的解释。村民们看到解放军同志出示的证据,也不再替刘小琴说情了。

当天下午,刘小琴就被解放军同志带回了县里进行审问。而后经过地方法院的审理,刘小青最终被判处死刑。

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刘小琴便被押解刑场,接受最后的处决。一声干脆的枪响,刘小琴罪恶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个人一旦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那么他就失去了灵魂。即便他将自己的外表伪装得再好,也无法躲过内心最深处的良心谴责。

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恶到头终有报。刘小琴的故事就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0 阅读:0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