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师渂
编辑|林画
作为开国大将的徐海东,从长征时期到抗日战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共产党部队中远近闻名的战斗英雄。
嫉恶如仇、为人坦荡的徐海东和我党领袖毛主席之间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厚情谊,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得从1935年,红军在陕北的一次会师说起。
这也是徐海东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将毛主席视为导师和伟人的徐海东,还没来得及和毛泽东深入交流,却在见面时说了句:赶快给毛主席做身衣服。
那么,两人初见时是怎样的场景?徐海东为什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二人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故事,积累了怎样的革命情谊?
(徐海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一段故事。
初见毛泽东
徐海东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中,家境可以用一贫如洗四个字来形容,为了维持生计,徐海东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四处奔波,甚至当了十一年的窑工,受尽了压榨和欺辱。
也正是因为这样,徐海东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时,就被其深深吸引,他从底层的工人走了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海东)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虽然徐海东没有接受过什么知识文化和课本教育,但在和敌人作战这一方面却表现除了异于常人的天赋,很快就在部队中展露了头脚。
有着毛主席这样高瞻远瞩的领袖,以及诸如徐海东这样的得力战将,虽然有着诸多的逆境,但红军依然在夹缝中求着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将星星之火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点燃。
但客观规律不可违背,在步步紧逼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由于人数装备和资源上的全面落后,共产党的军队陷入了苦战之中。
就这样,1935年入秋以来,徐海东率领着红二十五军不断地和敌人战斗、周旋,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陕北,和陕北红军成功会师,他也被任命为军团长,继续领导整个部队。
到了十月份,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也按照计划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毛泽东和彭德怀早就知道此处有个了不得的将领叫徐海东,就联名写了一封信,向他和手下的红军部队致敬。
而收到信的徐海东自然激动万分,一方面,毛主席的大名他一直有耳闻,也读过毛主席的许多文章,了解过他的事迹,为他的个人魅力和领袖魄力所深深的吸引。
另一方面,连日来的苦战实在耗费了他过多的心血,每天都过的提心吊胆,而党中央的安全抵达也意味着阶段性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着实让他松了一口气。
读完信后,徐海东的笑容也难以再掩盖,他挥舞着纸张,朝着手下的红军指战员们兴奋地喊道:“同志们,打胜仗迎接党中央,迎接毛主席!打胜仗庆祝红军大会师。”
有了党中央在背后的支持,徐海东自觉更有动力了,继续带领部队向前推进,力求扫清前方的障碍,打出一段时间的缓冲期。
到了十一月份,远在军团部的政委程子华派人快马加鞭给徐海东送来了消息,要求他暂时停止战斗,回到军团部,因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要见他。
听到这话,徐海东赶忙安排了手上的事务,起身前往信中所说的地点,这一路有几十公里,还有好几座山峰,但徐海东不管不顾,骑着马儿飞奔,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到达目的地。
走进窑洞中,徐海东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和彭德怀。
毛主席走上前来,握住眼前这位爱将的手,说道:“海东同志,你们辛苦了!”
而徐海东则有些诚惶诚恐,赶忙回应道:“还是毛主席你们辛苦!”
紧接着,徐海东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对后勤部的人说道:“赶快给毛主席做身衣服!”
其实在刚进入窑洞时,徐海东就已经注意到,毛主席等一行人的衣着实在太过寒酸,破着洞不说,还十分单薄。
虽然还没到冬季,但陕北高原上的深秋也是有些许寒意的,这样的衣物实在无法起到保暖的作用。
一阵寒暄过后,毛主席就和徐海东探讨起了作战方面的问题。
在详细听完了徐海东关于作战计划的汇报后,毛主席点头表示了赞许,拿来地图,一边观察、比划,一边叮嘱徐海东:“海东同志,先照你们的计划,把张村驿拿下来,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行动。你要新开一下,今晚就出发。”
徐海东表示一定完成任务,而这时候毛主席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叫住了正欲离开的徐海东:“你们那里有电台吗?”
其实毛主席心里深知,大概率是没有的,因为此时红军在诸如电台这样的设备方面是十分缺乏的,一般的作战部队很难配备,但徐海东的部队却有些特殊。
一方面,这是红军方面的一支精锐部队,肩负着很重大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他们与中央的安危休戚相关,需要一部电台来及时传递信息。
而徐海东听到这话也说道:“我们要是有电台,早就迎到中央了”。
言语中有些许沮丧,也有些许无奈。
毛主席听闻,徐海东的性格果然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一点不隐瞒,于是马上大手一挥,给他批了一部电台。
徐海东十分兴奋,但同时也面露难色,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由于家境贫寒,徐海东没有上过哪怕一天学,所以他有些尴尬地对毛主席说:“我不会用它。”
而毛主席则笑着向他解释:“不要你动手,给你们报务员。要发报,你和他们说一下就行了。”
有了主席这话,徐海东的心也算放了下来,他站的笔直,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便转身离开。
他深知,在战争的前线,还有他未完成的使命!
借钱给中央
离开了党中央的驻扎地,徐海东很快回到了前线,虽然他充满了斗志和精神,但他也深知即将面临的这场战斗会有多么的艰难。
不过这一次,他有了一个新的制胜法宝,原来,部队里的战士们都知道徐海东去见了党中央毛主席,所以一见他回来便纷纷问道:“毛主席什么时候来这里?”
而徐海东也适时地说出了自己早就想好的鼓舞士气的话语:“咱们把张村驿打下,大家一块去见毛主席!”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机,这样的鼓励和希冀比任何形式都要更加直接和有效,虽然面前的敌人装备精良,后勤优越,但在红军迅猛的攻势下很快败下阵来,徐海东的部队又一次大胜。
张村驿被拿下后,这一路上的障碍便被扫清了,接下来红军的军锋便可以直指军事重镇直罗镇,并以此处为中心,和国民党军队展开新的周旋。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此时却不好过了,原本他以为山沟沟里的红军并不会有什么战斗力,但自己的部队在这些所谓的“山野村夫”面前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不仅没能实现他原本的想要打击红军的战略目标,反而让红军一步步推进,并在陕北实现了两股力量的会师。
恼羞成怒之下,蒋介石再一次重兵压境,他调集了五个师的东北军部队,扑向了红军和党中央的所在地,巧的是,他看中的战略目标也是直罗镇。
而这一次,国民党军队就完全落入了我方的包围圈中。战斗打响时,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党中央的领导亲赴前线,和徐海东一起指挥这场战斗。
徐海东也一改往日稳坐剧中帐、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风格,这一次,他操起家伙带领着一个团偷偷绕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身后,在他们松懈的时候发动了冲锋,取得了奇效。
这一战,完全在我军的掌握之中,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之下,国民党军队连撤退都没能来得及,很快演变成一场惨烈的大溃败。
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国民党将领牛元峰在这一战中更可谓是狼狈不堪,见形势不对,抛下部队就独自往后山逃跑,但很快就被我军的士兵发现并击毙。
这一战过后,蒋介石所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也正式宣告失败,经历了长期漂泊的红军和党中央也终于有了一方立足之地,可以静下心来做根据地的发展工作。
而毛主席也把这一次的胜利称为“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由此可见这场战役的地位和重要性。
而以徐海东为首的将领们无疑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制定了合理、有效的战斗计划,还勇敢地冲锋在前,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和风骨。
但战斗虽然结束了,建设工作却并不容易,由于之前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再加上此处的自然条件本就恶劣,当地百姓的数量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再加上还有一些土豪劣绅、地主老财的压榨,所以村民们的思想十分地落后、守旧,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初来乍到的红军怀有敌意。
长期在此处生活的诸如徐海东的部队情况还要好些,因为他们更加熟悉,但对于刚刚到来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适应起来便没那么容易了。
摆在面前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物质资源极度地匮乏,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又该怎么样去开展革命工作呢。
要知道,时节与刚到达时已有不同,陕北高原的十一月份已渐渐有了寒风的呼啸,许多战士却只有一件单衣和破烂的草鞋。
好在之前徐海东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命后勤处赶制了一部分的冬衣、棉衣,解了这燃眉之急。
但食物和金钱上的短缺却又很快成了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所要忧虑的事情,没有钱就不能采购物资。
这时,毛泽东想起了徐海东,虽然他的部队条件也称不上多好,但毕竟在此地经营多时,可不可以请他伸出援手呢?
于是毛主席找来了杨至诚:“至诚同志,你的报告我看过了。你看是不是先向徐海东同志求助一下,以解燃眉之急。”
见杨至诚有点疑惑,毛主席便紧接着说道:“我写个借条,你拿着去。不过,你要注意,千万不要使海东同志为难!”
有了毛主席的借条,杨至诚觉得事情好办多了,只见上面写着:“海东同志,你好!因红一方面军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二千五百元。”落款则是毛主席的名字。
看到借条的徐海东懊悔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当时刚见到党中央领导时只注意到他们的衣物单薄,却没有想到他们在食物和经济上也会有如此的短缺,实在不该。
杨至诚见徐海东沉默不语,以为他有什么困难,便宽慰他说如果没有办法也不要勉强,他回去报告毛主席就是,特殊时期大家都能理解。
徐海东这才回过神来,赶忙说道:“不!不!我们再困难,也比你们好一些。”
徐海东叫来了手下的经理部长,问了一下部队的经济状况,得知其实所有的积蓄不过也只剩下了7000元,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要添置衣物、药品、装备、食品,实在没什么富余的。
但徐海东却说:“咱们是很困难,但中央红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毛主席派人过来借款,怎么说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央挨饿受冻啊!”
最终,徐海东组织召开了一次大会,会上决定,留下2000元自用,其余的5000元则送到红军后勤部。
(徐海东)
多年以后,毛主席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还曾回忆起这段往事:“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还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5000元钱呢!那几千元钱,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
良师益友
对于徐海东来说,毛主席不仅是党的领袖,不仅是他的顶头上司和领导,更是他的良师益友,关心他的生活、健康,也关注他的情绪。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带领部队连续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其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有着他的身影。
但是多年的辛勤工作和恶劣的条件,徐海东的身体终于是支撑不住了,在一次指挥战斗的过程中,他倒在了华北前线。
回到延安治疗后,他有些惭愧地对毛主席说自己没有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毛主席则笑着宽慰他:“怎么才叫完成任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内战打了十年,这是抗战,我们也准备打它十年八年!”
一句话,把徐海东从沮丧的情绪中拉了出来,这让徐海东明白,只要自己安心养病,就一定还会有回到前线的机会。
考虑到徐海东身体的特殊情况,毛主席还特批了50元专门用于给他购置食物补充营养,这在那个万般困难的年代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物质上的困难解决了,接着就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毛主席深知让这样一员虎将在病床上待着,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于是毛主席便主动提出让徐海东学会看书,从四大名著开始:“海东,你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三部小说没有?”
徐海东回答说没看过,毛主席则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徐海东开始尝试着读书,虽然识字并不算很多,但徐海东的脑子十分灵光,一边阅读一边学习,很快就体会到了学习知识和文化的快乐。
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时间无法回到战场,他便主动提出想进入学校学习,党中央很快同意了他的申请,他也得以进入延安马列学院。
有一次毛主席来到学院中讲课,有学员希望他讲讲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毛主席看到徐海东正坐在下面,便邀请他上来讲一讲他的斗争故事。
徐海东一时间有些错愕,自己来到学院之前只是个大老粗,怎么还能上台讲课呢?但在毛主席鼓励和期许的目光下,他还是决定试试。
这一试不要紧,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自己的革命奋斗历程、故事,运用他一段时间以来阅读和上课的积累,把整个故事讲得精彩有加,台下的同志们也都被纷纷吸引。
在学院的学习经历,最终把这一员虎将变成了一个肚子里有墨水的儒将,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
一年时间过去后,徐海东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便被毛主席再一次派往了前线,遗憾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又病倒了。
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他也再没能回到心心念念的战场上,这也成为了一直以来的遗憾。
结语
建国后,徐海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虽然一直受到病痛的困扰,但他依然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没办法做很重要的任务与岗位,他就主要负责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
之后又参与撰写和编辑了许多和革命历史有关的文献、书籍,为中华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和精神财富。
(徐海东)
他与毛主席相识于红军时期,一路走来,亦师亦友,革命的历程同样是见证他们友谊的历程。
正如毛主席在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中所写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近代中国的风流人物不是单指哪一个领袖,更不是什么神仙皇帝,而是无数像徐海东这样,从底层走出,英勇无畏地投入到革命大潮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们。
参考资料:
徐海东与毛泽东的深厚革命情谊 张瑞安 党史文苑 2020-06-15
陕北吴起镇 徐海东初见毛泽东 张麟 工会信息 2016-10-10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中国精神及其价值探析 张文; 陈旭辉; 张晖宇 中州大学学报 2023-02-20
毛泽东与徐海东(上) 剑钧 党史博采 2001-02-15
毛泽东与徐海东(下) 剑钧 党史博采 20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