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辰的帝喾

左史淘沙 2024-12-03 14:08:05

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帝。

帝喾在古代传说中,仿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宛如一道难解的谜,他出现的时间很晚,但是却成了周人极为敬重的祖神。所能查到的关于他的“事迹”很少,但是他却能跻身五帝之列,并且地位还在尧舜之上。

《史记》中的记述如下:

(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虽然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很多关于帝喾的内容,但给人的感觉却如同 “空洞” 且 “抽象” 的主流媒体新闻稿一般。

总结下来,就是此人天赋异禀,道德高尚,能够因地制宜,抚教万民,同时还精通祭祀之事与天文知识。

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原因就将他列入五帝之列吗?

笔者查询资料的时候,在《国语》中发现了这么几段话:

周人禘喾而郊稷。

禘祭乃周代一种极为重要的祭祀仪式,主要用以祭祀祖先或者神灵。在周人的祭祀体系当中,禘祭的对象为帝喾。帝喾乃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视作周人的共同祖先之一。

这难道就是帝喾成为五帝之一的原因吗?凭借裙带关系? “近水楼台先得月”?

帝喾到底有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功绩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下边又有关于帝喾的这样一句话:

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

原来如此,这或许才是帝喾之所以能成为第三帝的主要原因。

帝喾所处的时期与黄帝、颛顼时期相比,食物的种类已经有了显著增加。但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气候的依赖程度变得更为明显。

尽管先民已然可以区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准确之处。因此,他们需要借助其他方式来辅助观察,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季节的更替。

与此同时,先民对时间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日出、日中以及日落。这样较为粗放的时间观念,在军事行动、祭祀活动以及农事生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弊端。

想要改进这种状况确实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项之所建也,帝喾受之。

颛顼将自己长期观测星辰所获得的知识传授给了帝喾。这既是原始经验的积累,也是知识的传承。

星辰和太阳(以及相关天文时间现象)的方位体系,主要是以北方方位为基准来构建的,这是颛顼确立的,帝喾从颛顼那里继承了这一体系,并且更深入的进行了研究和跟踪观察。

在古代天文观念里,北方的天空占据着特殊且至关重要的地位。举个例子,北极星高悬于天空的北方,从北半球进行观测,它几乎位于地球北极的正上方。

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凭借对北极星的观测来明确方位,并且众多的天文观测以及计时体系都与北极星紧密相连。颛顼所构建的以北方作为基准的天文方位体系,极有可能涵盖了对星辰位置与太阳位置之间关系的判定,还有以此为基础的时间划分等内容。

帝喾在继承了这一体系之后,以其为基石进一步推进天文观测以及时间计量等事务,进而能够更加出色地为农业生产、祭祀等诸多活动提供指导。

他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熟知,有利于确定季节的交替变化。不同的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准确的播种时机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收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助观察星辰位置的变动或者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来判别季节,进而规划农业生产活动,这实际上是在运用一种较为古朴的 “时辰” 观念,也就是把握恰当的时间节点来进行相应的农事操作。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对一天进行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及白昼与黑夜的时长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仅仅依靠日出和日落来计算时间,那么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帝喾极具开创性地将星星纳入时间概念之中,由此使得时间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拥有了这种相对细致的时间概念,无论是对于军事行动的协调性,还是对于农业活动,乃至祭祀活动,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借助这种时间的划分,帝喾能够更好地管理部落的族民,安排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从而让族民更加稳定。

帝喾不但对时间进行了划分,对于风雨之类的天气状况也有所认知。

基于这种原因,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史记》中关于帝喾 “历日月而迎送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这两句话时,就能明白帝喾所做的贡献,当然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他比谁都知道天文历法的重要性。

这可能就是他将帝喾列入五帝的主要原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