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作为现代医学中的一个常见病症,在中医领域则归属于“痹症”、“痛风”、“历节风”、“腰痛”、“石淋”、“癃闭”及“关格”等范畴。这一疾病的核心在于血尿酸的增高,而尿酸的排泄大部分依赖肾脏,少部分则通过胃肠道排出。

中医理论认为,痛风及尿酸性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功能的失调,这往往源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生活习惯不当,导致肾虚脾弱,饮食无度,体内清浊不分,升降失常。若他病伤及肾脏,或毒邪损伤,更会加重湿邪痰浊在肾络中的阻滞,进而影响经脉关节,甚至导致肾元衰竭,浊毒内生,形成尿毒症候。
面对尿酸性肾病,中医治疗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具体体质,采取分期分型治疗策略。初期病邪较盛,治疗多以驱邪为主;后期则正气衰败,邪实并存,需兼顾驱邪与补虚。
驱邪方面,中医主要采用清利湿热、理气活血、通经活络、通腑降浊等方法。常用的中药有车前子、泽泻、滑石等,它们能够清热利湿,促进尿酸的排泄;丹参、赤芍、桃仁等则能活血通络,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半夏、陈皮、郁金等药物则有助于化痰祛湿,缓解体内痰湿和瘀血带来的不适。
补虚方面,中医则注重健脾化湿、壮腰补肾等法。白术、山药、熟地等中药能够增强机体功能,改善脾肾功能;同时,结合患者的阴阳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的目的。

对于慢性期的尿酸性肾病,中医认为是本虚标实错综互见。本虚指的是脾肾两虚的根本病机,而标实则是湿浊、瘀血等病理因素。治疗时,需根据虚实轻重,灵活运用攻邪与补虚的方法。若患者以痛风发作为主要表现,应采用清热解毒、排浊祛邪的疗法,以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若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要表现,则需改善夜尿频多、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同时配合活血扶正药物,以改善肾功能损害。
此外,中医治疗尿酸性肾病还特别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等,以减少尿酸的生成;同时,鼓励食用冬瓜、薏米等有助于祛湿利尿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营养均衡。适量饮水也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重要一环,它能促进尿酸的排泄,减轻肾脏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尿酸性肾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患者耐心配合,遵医嘱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摄入等,以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尿酸性肾病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策略。通过驱邪与补虚的结合,以及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中医能够有效地缓解尿酸性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治疗方案还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是中医教授何学红,大家有肾脏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