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38年的新河县,一片硝烟笼罩。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带着部队正在转战冀南。这一天,参谋长卜盛光随口提了一句:“司令,你这年纪,个人问题该考虑了吧?”
陈再道只是笑了笑,并没接话。站在一旁的张双群听到了,转身走到镜子前,看着自己笑道:“不如就我吧!”
抗日烽火中的初见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华北大地上,日军的铁蹄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正带领部队在冀南地区艰难转战,开辟抗日根据地。
这时的陈再道,身兼指挥员与政委的双重职务,每天忙于作战与组织群众工作。日夜奔波的他,似乎从未把个人问题放在心上。
而在冀南新河县,一个年轻的妇救会干事正在田间地头组织妇女做军鞋、缝军衣。她,就是张双群。个子不高的她声音却特别响亮,总是一副干劲十足的模样。
她出身农家,从小就目睹了家乡的苦难,对日寇的侵略更是满腔愤怒。于是,她加入了妇救会,成为新河县有名的“急先锋”。
八路军到新河县时,张双群主动联系部队,带领妇救会成员为部队送去粮食、药品和衣物。
那天,陈再道正忙着部署任务,当听说地方组织送来了急需的物资,他特地赶到妇救会的院子查看。
推开院门,陈再道看到一个穿着旧布衣的姑娘正在组织妇女分发军鞋。她动作利落,嗓门清亮,完全不像是个小家碧玉,倒像个“女汉子”。
陈再道问旁边的干部:“这个姑娘是谁?”干部答:“张双群,妇救会的骨干,能干得很。”
送物资结束后,陈再道对张双群说:“这些东西很重要,感谢你们的辛苦。”张双群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只要部队用得上,咱们这些都是小事!”
那一瞬间,陈再道觉得眼前的这个姑娘与众不同。她的简单、直爽,还有那股韧劲,让他记住了她的名字。
扫荡中的考验
不久后,日军对冀南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扫荡”。日军的目标是破坏八路军和地方组织的联系,切断部队的物资补给。
张双群所在的妇救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她不仅要组织妇女制作物资,还要负责掩护伤员和转移重要物品。
一天,张双群接到紧急任务:一批伤员需要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她带领几名妇救会成员抬着担架,穿过田野和树林,昼伏夜行。
在行进途中,敌人突然出现,队伍不得不分散。张双群强忍着疲劳,护送两名重伤员绕过敌军的搜索。她的双手被担架磨出血,脚底起满了水泡,但她始终咬牙坚持。
终于到达安全点时,天已破晓。张双群坐在地上喘着粗气,脸上满是倦容。身边的战友说:“双群,你这么拼,不怕扛不住啊?”她摇摇头,轻声说:“人活着,总得做点事才值当。”
这次转移,张双群不仅保护了伤员,还成功将重要物资送达。消息传到司令部,陈再道听后沉思了一会儿,对参谋长说:“这个张双群,是个值得培养的骨干。”
几天后,八路军发起反击,张双群被派到司令部支援工作。她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筹集物资,兼顾宣传。
司令部的气氛紧张严肃,张双群很快适应了环境,工作效率极高。她不仅能把妇救会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
有一次,她整理完物资清单后递给陈再道,顺口问:“司令员,这些粮食够不够撑一个月?”陈再道接过清单,点点头说:“你想得很周全,后勤有你负责,我放心。”
参谋长的提议与张双群的选择
时间慢慢过去,陈再道对张双群的能力越来越认可。张双群也从陈再道身上看到了领袖的魅力。
无论多忙多累,他总是耐心倾听基层干部的意见。每次战斗结束,他都要亲自到医院看望伤员,鼓励他们尽快康复。
一天,司令部的参谋长卜盛光与陈再道聊天时提起:“司令,你这年纪不小了,个人问题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
陈再道摆摆手:“部队的事这么多,哪有空顾这个。”卜盛光笑道:“你总不能一直单着吧?要不我给你介绍个合适的?”
陈再道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低头继续看地图。而不远处,张双群正在整理物资单子。听到这番对话,她心里一动。
她虽然从未表露过心意,但内心深处早已对这位沉稳而果断的司令员生出敬佩和好感。
那天晚上,她对着镜子看了很久。镜子里的自己,衣着朴素,头发有些乱,脸上还有晒黑的痕迹。她突然笑了起来,自言自语道:“不如就我吧。”
第二天,参谋长又提起这事,张双群插话说:“参谋长,我看不用找了,我在这儿挺合适的。”她说得轻松,脸上带着笑。参谋长愣了一下,随后哈哈大笑:“这可真是个妙人!”
陈再道听到后,沉默了片刻,看着张双群认真问:“你是认真的吗?”张双群点点头,说:“咱们都是为革命奔波,没啥讲究。如果您觉得我行,那咱们就这么定吧!”
陈再道笑了,这位年轻姑娘的直率和勇气,再次让他感到钦佩。他回答道:“那就听你的。”
简单的婚礼,战场的并肩
1938年11月,陈再道与张双群在新河县结婚。婚礼很简单,没有喜宴,也没有仪式。他们只是请了几位战友见证,交换了一个承诺。
张双群穿着一身旧军装,脸上却满是笑容。她对陈再道说:“咱们结婚,不是为了过小日子,是为了更好地打仗。”
婚后,张双群并没有放下工作,反而更加忙碌。她成了司令部的多面手,不仅负责后勤保障,还协助开展敌后宣传工作。
有一次,部队缺粮,张双群冒着危险带队突围,把一批粮食安全送到前线。陈再道听说后,特意去看她,拍着她的肩膀说:“有你在,我心里踏实多了。”
他们的感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只有战斗中的默契。张双群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司令员信任我,我就得干好。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43年底,组织决定调陈再道和张双群前往延安学习。此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
夫妻俩商量后,把孩子寄养在冀南根据地的一户老乡家中。张双群含着泪,把孩子交到老乡手里,嘱咐:“请一定帮我照顾好他。”
在延安的日子,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学习。张双群经常参加各类干部培训,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陈再道感慨地说:“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战友。”
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但战争的压力让他们无法经常团聚。每次提到孩子,张双群都忍不住流泪,却又马上擦干眼泪继续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担任重要职务,张双群则继续支持丈夫。她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家中从未讲究排场。她常对陈再道说:“咱们是人民的干部,不能搞特殊。”
1992年,张双群因病离世,享年72岁。临终前,她紧握陈再道的手,轻声说:“再道,我走了,你要保重身体。”陈再道泪流满面,颤抖着说:“没有你,我哪能坚持到现在。”
他们的感情,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却在一段战火和风雨中经受了考验。他们用54年的相守,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爱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