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走来

如蓉氢燃料 2025-04-03 03:47:07

当以高能量密度见长的氢燃料电池,与苦于电池续航的机器人“碰撞”,将一场关于未来能源与智能的全新探索就此展开。

具身智能机器人,以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为代表,正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它们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更是人类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大胆构想。然而,续航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氢能,或许正是打开这一困局的钥匙。

多款氢能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的实践

近日,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机器狗在山东济南开展续航测试,测试采用了“双狗伴走”的形式。测试中,氢动力机器狗续航时长4小时,里程11.89公里,对比组的锂电池机器狗续航时长仅1小时12分,续航里程5.08公里。氢动力机器狗续航能力翻倍,解决了机器狗续航时间短、难以满足高强度使用需求的难题。

该氢动力机器狗由宇树科技 Go2 AIR 型机器狗改装而来,搭载了由骥之翼(济南)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功率300W,储氢瓶额定压力35MPa,最大储氢量770L,使用温度能够从-5℃覆盖至40℃。

骥之翼公司总经理刘海宁表示,此前行业中关于氢燃料电池与机器人的结合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本次测试是国内首次将氢燃料电池在机器人的应用推动至实施阶段。有着“未来能源”之称的氢能与机器人产业中正在迅速崛起的机器狗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拓宽了氢能应用边界,同时有望推动四足机器狗续航能力进入2.0阶段。

除了宇树科技与骥之翼,优必选、丰田、四川新工绿氢也已加入战场:

此前优必选已与濮阳市政府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一行”, “一行”身高145厘米、体重77公斤,拥有36个可独立运动的关节,可负重10公斤行走,采用氢能与电能混合动力系统,首次验证了氢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可行性。

丰田技术会于 2023 年开发的 PIXI 是全球首个以氢能为动力的足球机器人。其胸部集成储氢罐和燃料电池,通过 18 个电机驱动实现精准射门,球速可达 85 公里 / 小时。

2024年9月,四川新工绿氢联合开物信息发布“天力一号”氢能背包TGHL02,供机器人在矿山作业中正常运行。该背包不仅轻巧便携,而且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安全、可靠、稳定、持续补能的特点,拓宽了用户在离电的活动范围和作业时间。

系列动态证明,氢能技术正在加速走向具身智能机器人。

痛点狙击战,千亿赛道的“氢”机遇

氢能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合,实际上是一场精准破解产业痛点的技术狙击战。

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主流产品普遍采用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组,电压48-58V,续航仅3-6小时,部分甚至不足2小时。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的2.3kWh电池组虽采用63颗定制电芯,但动态作业时仍需频繁充电;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搬运30磅重物,满电仅能工作1.5小时,充电却需50分钟。

这种“断电焦虑”在工业场景尤为致命,迫使企业购置多台机器人轮岗作业,直接推高30%以上运营成本。

传统电池无疑局限了机器人的生产力,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呼唤高能量密度、高充能效率、高环境适应性、低重量负担的供能电池。

而氢燃料电池的存在,像一剂强效解药直击痛点——单位质量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3-5倍,3分钟“满血复活”,零下30℃仍能稳定输出。

同时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和降本,这种日益成熟的、高效率的能源解决方案,为氢燃料电池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预测,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10.17 亿美元,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50 亿美元,2024-2030 年的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过 56%。若氢能渗透率超30%,相关产业链规模将突破40亿美元。

谁掌握机器人的心脏,谁就掌握下一个时代的脉搏。当氢燃料电池化作具身智能的澎湃心跳,这场横跨能源与智能的跨界共舞,正奏响文明级产业革命的序章。

0 阅读:0
如蓉氢燃料

如蓉氢燃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