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阴阳学说三异常解释病的变化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2-26 16:35:27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另外,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小王问道:“谢老师,我一直对中医阴阳学说很感兴趣,我们现在很多病人经常有病理的异常,不知道古代中医的阴阳学会说,如何去解释这个问题??”

谢老师微笑点头,示意小王坐下。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深沉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小王,你的问题很好,其实中医的阴阳学说可以囊括现在病理的所有情况,都可以纳为阴阳学说的范畴。我总结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的三种异常情况。

备注:阴阳学说明确规定了阴阳各自的属性,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阳的特性包括光明、温暖、向上、趋外、兴奋、发散等;而阴的特性则包括晦暗、寒冷、向下、内收、沉静、凝聚等。阴阳用以说明事物的属性,例如水被归属于阴,火则被归属于阳。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水不能被称为阳,火也不能被反称为阴。

中医阴阳三异常:阴阳偏胜

小王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其中的一页,开始提问:“谢老师,我想了解阴阳偏胜的情况。在这方面,有什么经典的案例或者理论可以分享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开始解答:“阴阳偏胜,即阴胜或阳胜,是病理变化中的一种情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里指出了阴阳偏胜的两个方面。”

他的讲解清晰而生动,仿佛在悠远的时光中揭开了一幅中医学的画卷。小王认真地做着笔记,目不转睛地聆听着谢老师的教诲。

“阳胜是指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阳胜则阴病,因为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伤阴。”谢老师用手指着古籍中的文字,言之凿凿。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迅速将这段话记了下来。

接下来,他又问到:“那么,阴胜又是怎么回事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阴胜是指阴邪致病,导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中医阴阳三异常:阴阳偏衰

小王沉思片刻,接着追问:“谢老师,阴阳偏衰的情况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谢老师笑容依旧,回答说:“阴阳偏衰即阴虚或阳虚。《素问·调经论》提到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描述了阴阳不足导致的病理变化。”

他深入浅出地解释着阳虚和阴虚的原理,让小王茅塞顿开。

谢老师接着又说:“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中提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亢盛。阳虚是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故称‘阳虚则寒’。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故称‘阴虚则热’。”

小王记录着,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皱眉思考。整个过程中,谢老师的严谨和小王的努力交相辉映。

中医阴阳三异常:阴阳互损

“那么,谢老师,阴阳互损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小王继续问道。

谢老师抚摸着胡须,思索片刻后答道:“阴阳互损是因为阴阳之间互根互用,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比如,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就会出现阴损及阳的情况。”

小王聚精会神地记录每一个点,仿佛在谢老师的讲解中领略到了一幅古老中医的画卷。

谢老师沉思着又说:“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小王又问:“谢老师,这样阴阳学说又如何应用于临床治疗呢?”

谢老师又说道:“要明白,由于临床中的病证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以及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话,然后追问道:“老师,能否举个例子,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呢?”

热者寒和寒者热之

谢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当病人阳热亢盛而损耗阴液,即阳胜则阴病,那么我们就应该损其有余之阳,用寒凉药物治其阳热亢盛,这就是 ‘热者寒之’ 方法。相反,如果因为阴寒邪盛而损伤阳气,即阴胜则阳病,我们就应该损其有余之阴,用温热药物以祛其阴寒过盛,这就是 ‘寒者热之’ 方法。”

小王听得入迷,心中豁然开朗。他迅速记下了这些例子,然后又问:“老师,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谢老师点点头,继续解释道:“如果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形成阴虚阳亢病证,我们就需要用滋阴以敛阳的方法来解决。反之,如果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形成阳虚阴盛病证,那么就需要用补阳以消阴的方法来治疗。这就是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及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使失调的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

肾的阴虚和阳虚

小王又问道:“谢老师,现在很多社会人都有肾虚,我知道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今天讲到这个阴阳学说的问题,书本上说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它包括肾阴和肾阳两方面。肾阴对人体各个脏器起到滋养和润泽的作用,而肾阳则起到温煦和生化的作用。请问肾阴虚和肾阳虚会引起哪些症状呢?”

肾阴虚

谢老师微微颔首,用平和而专注的语气回答道:“肾阴虚,也称为真阴或元阴不足,会表现为滋润不足的症状。例如,肾阴虚导致肾阳上升,可能出现内热、耳鸣、腰膝酸软、男性遗精、女性梦交等症状。舌头呈现红色,口中少津液。此外,肾阴虚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器,导致肝阳上升,出现肝火上亢和内动的情况;心失去肾阴的滋养,可能引发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症状;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可能出现干咳、潮热、咽喉干燥等问题。”

听到谢老师的解答,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他眉头微蹙,思考了片刻后继续问道:“那肾阳虚又会有哪些症状呢?”

肾阳虚

谢老师轻轻地点了点头,继续解释道:“肾阳虚,也被称为元阳或真火不足,会导致体内寒冷、水寒不化、生殖功能减退、精神疲乏、四肢冷、腰膝冷痛、尿量清多等一般的温煦和生化不足的症状。此外,肾阳虚还可能引起其他脏器功能减退的问题。例如,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脉慢、四肢冷、盗汗等心肾阳虚的症状;肺失去肾阳的温煦,可能出现运动后气喘、肿胀、咳嗽咳痰等;脾失去肾阳的温暖,可能导致食欲减少、腹泻不化或清晨泄泻等脾肾阳虚的症状。此外,其他脏器的阴虚或阳虚也可能影响到肾阴或肾阳,例如肝阴虚和肝阳亢,心阴虚和心火亢旺,肺阴虚等。”

扩展阅读: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之不同属性。

小王欣然接受,对谢老师的解释感到十分满意。他知道这是珍贵的中医经验,将对他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阅读:10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