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一心做完人的道德君子,他的内心之痛,谁懂?

鲫鱼跳龙门 2025-01-01 11:43:45

因为曾国藩家训和他平定太平天国的历史,许多人眼中的曾国藩,大概是儒家思想的守护者、高度自律的真君子、家风优良的好男人,是实现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完人,许多人的奋斗偶像和精神支柱。但是,如果你了解曾国藩的这些事,你对他的评价,或许会彻底改变。

其实,曾国藩刚开始并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出生农村的曾国藩,少年时代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相传他曾狎妓,妓女春燕病逝后,他曾写下“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此日竟随春去了;似曾相似,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的佳话。

曾国藩原名子城,27岁中进士,遂改名“国藩”,意思是国之屏藩,可见其志向之远大,由此更见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也是许多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目标,但很多人穷尽一生,难以实现建功立业和修身养性的双赢,原因很简单,一个人对自己道德要求太高,往往与世俗的伦理道德,或者是统治阶级的需求并不合拍,反而难以成事和善始善终,比如岳飞,而张居正能成为千古一相,就在于他懂得方圆兼济,知道怎么对待君子、对付小人,面对美丑。

然而,曾国藩却是个例外,他中进士以后,先做翰林、内阁学士,后将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侍郎做了个遍,外放以后,还能建立湘军、投身洋务,最后位列三公、权倾朝野,却又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终。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不仅建立非凡的功业,而且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理学家,彻底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什么曾国藩就能实现?只能有一种解释——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他遭受的痛苦和无奈,绝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作为靠镇压太平军成名的曾国藩,建立不朽功业的过程,其实十分坎坷。他刚组建湘军后第一次出征,就在“靖港之役”中遭受惨败,急得要投江自尽,幸好被左右救起。吃败仗回去后,又被官绅和同僚嘲讽,悲愤之余,他曾决意自杀,并立下遗嘱,备好棺木。我们很难想象,他是怎样从这段痛苦的情绪阴霾中走出来的。

如果说刚开始和后来的很多失败,让他痛不欲生、受尽折磨的话,那么胜利以后他应该完全相反,事实也并非如此。攻克天京,扑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的人生到达巅峰,但是,古往今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和“功高盖主”的悲哀,同样降临到他的头上。

太平天国倒下后,手握重兵、坚韧不拔、雄踞江南的曾国藩成了清朝头疼的存在,而且对清朝满族统治者来说,曾国藩代表的,是汉族实力,这更让经过太平天国炙烤的清廷寝食难安。

故而,早在天京陷落之前,清廷已从多个方面对湘军采取防范措施:一是调兵遣将、把守重要关隘,防止湘军异动;二是扶植淮军,不让湘军一家独大。湘军攻破天津后,清廷马上密令亲信查营,掌握湘军动静。

更可悲的是,先前咸丰帝为了打败太平天国,曾画下“克服金陵者王”的大饼,但当曾国藩兄弟真的攻下天京后,清廷最后只给曾国藩一等侯,曾国荃一等伯,更让曾国藩无语的是,从湘军入城开始,就有很多官员弹劾湘军军纪松弛、借破贼中饱私囊,而且,清廷马上下诏彻查湘军历年的军费开支,但真实的情况是,在“剿匪”的十几年,朝廷对湘军没拨过一分钱的军饷,全靠曾国藩省吃俭用、东拼西凑艰难度日。

看到此情景,曾国藩心如刀割——他一心“效忠”的清王朝,始终是利用他,防范他,想办法消灭他。

或许是有以前历史作为参考的原因,对于朝廷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湘军其他将领早已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惶恐,继而愤怒,心中自然有了反抗的心思。胡林翼就曾试探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不料,曾国藩知道后,竟然惶恐汗出,当即将胡林翼的书函扯个粉碎。对于其他人的暗示和提醒,曾国藩也坚决表明态度,这种忠贞和谨慎,完全类似于《水浒传》中的宋江。

但是,你如果由此认为曾国藩对清朝是死心塌地的愚忠,则又失之偏颇。这只能说明,曾国藩忍辱负重的根源,是他对一心做完人、立德立言的执着追求。

曾国藩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怎样消除或减轻朝廷的猜忌,所以,他主动裁撤湘军,让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曾国荃回乡休养。但让曾国藩哭笑不得的是,他为朝廷牺牲了太多,朝廷连假意的尊重都没有,比如挽留或加官进爵,不但立马批准了他的请求,而且只给曾国荃六两人参作为奖励,并无一句安慰的话,这样曾氏兄弟更加心寒。

如果换成旁人,要么是因为难以忍受而中途放弃,要么是取而代之,但也只有曾国藩能坚持下来。这充分说明,曾国藩的自省、自警、自律,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在他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能得到证明。

生活中的曾国藩,是一个事事用心、处处小心的人。比如曾国藩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事。在曾国藩看来,日记不仅是自己人生阅历和精神生活的记录,也是他人了解自己的渠道——他固执的认为,一个人的日记,最终会被他人知道,如果涉及朝廷或者旁人,则未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或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曾国藩对日记极为用心,不敢有丝毫马虎。或者说,他的日记根本不像日记,倒是对自己“一日三省”的紧箍咒。

曾国藩的高度自律,达到了让人吃惊甚至同情的程度。比如说:就是和老婆开玩笑,他事后反思,觉得有失体统,都要对自己大加批驳一番。

正因为始终处于高压和自我约束过重的心态中,戒烟、戒酒、晨起锻炼、夜不出户、不近女色,饮食起居极其规律的曾国藩,居然因为整天焦虑,经常失眠。

由于过分的爱惜名誉,事事求全,所以,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他都给自己套上了过重的枷锁。这种枷锁,早已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忠君爱国,最后让自己痛苦,别人也看不懂,甚至误解和猜忌。比如他竭力维护的清廷,就曾这样给他下诏:“过于好名所致。甚至修辞巧辩。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不仅朝廷责备他,就连身边的人,也说他虚伪,这更让曾国藩心里拔凉拔凉的。

为了维护君子和忠臣的形象,曾国藩对自己的苛刻,甚至达到了冷酷无情的地步,更让人惊骇的是,这种苛刻,让他对别人也冷酷无情,比如他办团练时错杀好人,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是秉公办案。

如果说乱臣贼子,骄兵悍将的冷酷无情是习以为常,那么曾国藩的行为,就显得可悲又可怜了,仅仅因为追求圣人的理想,就让他近乎人格分裂的地步。

那么,在了解曾国藩这些事迹后,你又认为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