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对于周瑜的认识,一开始其实是源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呢。在罗贯中所写的内容里,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特别狭窄的人哦。就因为他心眼儿小,老是嫉妒诸葛亮比自己厉害,最后呢,竟然把自己给活活气死啦。而且在临死之前,他还对着天空大喊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就是“既生瑜,何生亮”呢,从这句话也能看出他心里那种又无奈又愤恨的情绪。
我们都晓得,《三国演义》其实就只是一部小说罢了。像里面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这样的情节呢,那可都是罗贯中编写出来的哦,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呢。既然如此,那大家可能就会好奇啦,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周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知道苏轼在《赤壁怀古》里是这么描绘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所写的啊,其实就是历史上的周瑜。周瑜这人可不简单呐,他是那种文武双全的厉害人物,有着极为出众的雄才大略呢。
在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句带有调侃意味的话,说是在罗贯中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周瑜恐怕是遭遇了被抹黑得最为严重的情况呢。
怎么会有人说出这样的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人会这样讲呢?真让人挺纳闷儿的,为啥会出现有人这样说的情况呢?
那咱们不妨去瞧瞧在其他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是怎样去对周瑜进行描写的。
周瑜是从江东崛起的,他可是有着出众的容貌呢,而且正值年少风华之时,那模样别提有多俊朗了。要知道,在江东这地方,周瑜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后来呢,他因为立下功劳被封为中郎将,就从那时候起,江东的父老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周郎啦。
周瑜乃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他的堂祖父曾经在官场上担任的职位可是达到了太尉这般高位呢。再看周瑜的父亲周异,也是在官场有一定地位的,担任的是洛阳令之职。而周瑜本人呢,形象很不错哦,身材十分高大,容貌更是俊美出众,并且,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呢。
汉灵帝中平元年的时候,孙坚要北上参与平定黄巾之乱的战事,没办法,就只能把自己的家人都留在寿春这个地方了。在寿春呢,有个年少却十分老成的孙策,他很善于结交当地的名士,在这一带还挺有名气的呢。而周瑜呢,也是个心怀大志的人,他听闻了孙策在寿春的这些事儿后,就被吸引住了,于是便动身前往寿春,想要去结识一下孙策呢。
“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
话说在寿春这个地方,有两位少年相遇了,他们,有着相同的志向呢。要知道,历史有时候就好像特别钟情于那些带有宿命感的相逢时刻,仿佛这样的相遇总会在岁月长河里掀起别样的波澜。然而呢,当我们去翻看那些史料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对于这两位少年在寿春的这次会面,史书上所做的描写居然是极少极少的,只是寥寥几笔带过,让人忍不住好奇,在那简短的记载背后,到底还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子就把对方引为了知己。要知道,他们俩可都是年少有为的英才呢,在当时早就已经声名远扬啦。当他们相处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彼此都特别欣赏对方,真的是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在里头哦。
话说在中平六年的时候,孙坚又一次兴兵,要去讨伐那董卓呢。就在这个时候,身在舒县的周瑜听闻了这件事儿。周瑜心里,对孙坚之子孙策很是看重,一知道这消息,就特别热情地邀请孙策带着家人到舒县来做客。不仅如此,周瑜还特别大方,直接把自己家中的一半房屋都腾了出来,就是为了能妥善地安顿好孙策的家人呢。
话说孙策来到舒县以后,在周瑜的热心牵线与搭桥之下呢,常常会组织一些士大夫参与的聚会活动哦。而且,他们两人的关系更是亲近到了一种特别的程度,甚至还经历了“登堂拜母”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呢,就此正式结为了异姓兄弟啦。
周瑜心里一直珍藏着那段起源于年少时期的友谊,即便孙策已经离开了,这份友谊也丝毫没有因此而褪色,依旧在周瑜心中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真挚与深厚。
在兴平二年的时候,孙策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要摆脱袁术的控制呢。于是呢,他就主动向袁术提出请求,说自己愿意去平定江东那块地方。可当他真的来到江东,面对着那如同天堑一般的长江,这可就犯了难啦,一时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只能干着急,毫无办法。
在这个时候,孙策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好友周瑜呢。于是呢,他就特意托人给周瑜带去了一封信。为啥要找周瑜?这是因为,周瑜的叔父当时正在对面的丹阳郡担任太守一职呢。
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确切知道那封信上具体都写了些什么内容了。只知道周瑜在收到这封信以后,就立刻着手准备,他带着众多的士兵,备好了充足的粮草,同时还安排了不少船只以及各类武器,然后就出发去迎接孙策了。
周瑜当时的做法着实让人有些难以捉摸。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孙策所在的一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周瑜所处立场相对立的,属于敌对的情况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瑜居然对孙策伸出了援手,给予了帮助。这么一来,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他背离了自己原本所在的家族,也违背了自身所处的阶级。
大家知道吗?孙策能够顺利拿下丹阳,这其中周瑜可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周瑜的有力协助之下,孙策在军事行动上进展得颇为顺利,成功地将丹阳纳入囊中。而这个时候呢,孙策所带领的队伍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数都达到几万人之多啦。
他当时就对周瑜讲道:“凭借我手底下这支队伍的力量,去攻打吴郡还有会稽郡,那是完全足够的啦。现在呢,你就回去负责镇守丹阳那边吧。”就这样,周瑜依照吩咐,率领着军队往丹阳返回去了。
没过多久,周尚就遭到了免职的处理。在这之后,周瑜便跟着他的叔父一同回到了寿春这个地方。
袁术心里头特别希望能把周瑜拉拢到自己这边来,可周瑜压根就没打算效忠于他。就说那次袁术琢磨着让周瑜来做自己手底下的将领呢,结果人家周瑜呢,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安排,只是表示愿意去当个居巢县的县长。其实,他这是在为之后能够返回江东提前做准备呢。
在建安三年的时候,周瑜回到了江东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和周瑜一同返回的,还有一个人,此人便是后来在江东声名赫赫的名将鲁肃。
话说那时候,孙策得知周瑜回来了,当下就赶忙亲自出来迎接。一见到周瑜,孙策那是满心欢喜,随即便册封周瑜担任建威中郎将这一职务呢。不仅如此哦,孙策对周瑜那可真是关怀备至。他特意让人给周瑜修建了居所,好让周瑜住得舒舒服服的。而且,孙策知道周瑜向来喜爱音乐,为了能让周瑜尽情享受音乐之乐,还特地赏赐给他一支乐队呢。
李端在他所写的《听筝》这首诗中提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样的句子。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讲啊,周公瑾也就是周瑜,他的音乐素养那可是相当高超的。高超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就连宫女在弹奏的时候弹错了一个音,他都能够敏锐地听出来。
李端在相关描述中并未对周瑜的容貌进行刻画,不过呢,从弹琴女子的表现却能瞧出些端倪来。你瞧啊,那些小宫女们为了能引得周郎回头看上一眼,常常会故意把琴弦弹错呢,由此也能想象到周瑜定是有着非凡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有那令人称羡的三吴之地的杰出人物啊,像孙策、周瑜,那可都是年少之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雄姿呢。这二人堪称江东双璧,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声名远扬啦。就说周瑜吧,他一直追随着孙策四处征战,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与勇气,为建立一番事业拼搏着。到了建安五年的时候,周瑜肩负起了镇守巴丘的重任呢。在这个重要的地方,他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篇章。
就在巴丘这个地方,周瑜得到了一个从江东那边传来的极为悲痛的消息。啥消息呢?原来,那位讨逆将军孙策,在外出打猎的途中遭遇了不测,竟然被刺客给盯上了。那刺客瞅准机会,一箭就射中了孙策的面颊。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孙策受伤极重,尽管大家想尽办法去救治,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就这么不治身亡了。
当周瑜拿到孙策去世的讣告那一刻,内心悲痛万分。回想起和孙策分别之时的种种情景,那画面仿佛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可谁能想到啊,仅仅是一转眼的工夫,两人便已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日了。曾经他们一起精心规划的那番宏伟蓝图、伟大事业,就因为孙策的突然离世,全都夭折了,化为泡影,再也无法按照原本的设想去实现了。
孙策在年仅26岁的时候遭遇了刺客的袭击,生命垂危。在临终之际,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把整个江东地区托付给了还年幼的弟弟孙权。并且,他还特意恳请张昭等一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辅佐孙权治理江东。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可是十分严峻的。孙权年纪尚小就接手了江东这样重要的地方,各方势力难免会产生诸多疑虑,整个东吴上下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未来的走向呢。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瑜得知了孙策遇刺的消息,他当时正带兵在巴丘驻守,一听到这个噩耗,立刻马不停蹄地带着军队赶来奔丧。在抵达之后,周瑜态度鲜明且坚决地力挺孙权,主张由孙权来正式继承江东之主的位置,以此来稳定东吴的局势。
周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进行镇压,使得东吴政权得以实现和平接替的局面。在当时的形势下,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但周瑜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果敢的行事作风以及在东吴军中的威望等,有效地压制住了那些可能会扰乱政权交替的势力,从而确保了东吴政权能够平稳、顺利地完成交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荡与混乱,让东吴的统治秩序得以持续维持下去。
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凭借着这场战役的胜利,在北方的势力那是日益壮大起来喽,而且他心怀壮志,满心都想着要把天下统一到自己的麾下呢。这时候,曹操就对孙权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孙权把质子送到许昌去。孙权接到这个要求后,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拿不定主意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好在关键时刻,周瑜挺身而出啦,他态度很坚决地否决了曹操提出的这件送质子的事儿,这才让孙权暂时不用纠结于这个难题咯。
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操率领着他的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就把荆州给占领了。这时候呢,刘备那边就想着要和孙权寻求合作,一起应对曹操这个强大的对手。孙权这边呢,心里其实是动了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的念头的。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孙权手底下不少大臣却都纷纷建议孙权,干脆直接投降曹操算了,别去和曹操硬刚了。
在这个时候,鲁肃向孙权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把周瑜给召回,然后去询问一下周瑜他本人的意见到底是怎样的。
周瑜极力主张联合刘备一同抵抗曹操。他细致且全面地给孙权剖析了当时的局势,将各方的情况、利弊等都一一阐述清楚。正是通过周瑜这番深入且透彻的分析,让孙权最终下定了决心,坚决地选择与曹操对抗。
“黄盖紫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这句话其实蕴含着深意。在赤壁之战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里,尽管罗贯中在他所著的《三国演义》当中,把诸葛亮描绘得那叫一个神机妙算,仿佛什么事情都能提前预料、精准把控一般。但就算是这样,也绝对没办法把赤壁之战真正的大功劳从周瑜身上给夺走。要知道,赤壁之战能取得胜利,周瑜在其中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呢,功劳那是实实在在的,可不是能被轻易忽视或者被别人抢走的。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想当年啊,那一场大火熊熊燃起,火光映照得云海都一片通红,而周瑜就是在这赤壁之地,凭借着这把大火大破曹公曹操啊。就因为这关键的一战,这把烧得轰轰烈烈的大火,周瑜一下子就声名远扬了,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世之人都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可谓是凭借这一战成就了一世的英名。
你瞧啊,这东风来得可真是恰到好处。伯符啊,是不是你在冥冥之中相助于我呢?如今曹操已然退兵了,总算是没有辜负你对我的那份托付。
建安十五年的时候,周瑜在返回江陵的途中生了病,整个人一路上都是昏昏沉沉的状态呢。就在某一天,他忽然间清醒了过来,睁开眼看到外面的景色后,就赶忙向身旁的侍从询问道:“咱们这是到哪儿啦?”
侍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巴丘。”
周瑜听到“巴丘”这两个字时愣住了,随后说道:“讨逆将军离世的时候,我当时就在巴丘那个地方。”
侍从回答道:“这里便是去往江陵途中的那个巴丘。”
瞧,又是巴丘这个地方。周瑜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呢。想当年孙策离世的时候,他当时也在巴丘,可就因为种种缘由,没能见到孙策的最后一面,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大遗憾呐。而如今呢,自己也到了快要离世的时候了,居然又来到了巴丘。虽说此巴丘并非当年的那个巴丘,地点是不一样了,可这相同的名字,怎么看都好像是上天在故意捉弄人一般呢,真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在公元210年的时候,周瑜在巴丘这个地方因病离世了,当时的他仅仅只有三十六岁,着实令人惋惜。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周瑜给孙权呈递了一份上表。他在表中这样写道:“人这一辈子,终究是会有一死的,如今我却如此早早地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这确实是命运使然,也没什么可过多惋惜的。只是心中一直怀有遗憾呐,我那些还未曾完全施展、实现的志向,终究是没办法完成了。”而且,周瑜还特意郑重地向孙权举荐了鲁肃,认为鲁肃是能够接任自己所担任的这个位置的合适人选呢。
周瑜的一生着实短暂,不过呢,他可是有着非凡的雄才大略,取得的成就更是远超许多人呢。后来,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问世了,这之后呢,好多人就不自觉地把《三国演义》里刻画的那个周瑜的形象,直接当成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啦,其实这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哦。
在对周瑜墓进行考察探寻时,人们发现了一副墓联,上面清晰地写着这样的内容:“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这墓联的上联意思是说,周瑜有着欣赏乐曲的闲情雅致,可即便如此,这也并不妨碍他去成就击败曹操的伟大事业呢。而下联则是讲,周瑜原本有着那种饮酒品醇的宽宏雅量,只是,却偏偏对有诸葛亮这样与他一同堪称英雄的人存在而心有嫌恶呢。这短短两句墓联,仿佛也从一定角度勾勒出了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在某些方面的特点。
瞧,这里有一副对联呢。其上联主要是在说他对音律方面十分精通,有着很高的造诣哦。然而下联可就不一样啦,下联是在对他进行讽刺呢,说他气量特别狭小。从这副对联就能看出来,人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真的是很深很深呢,以至于对联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相关特点来写的。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这里面是带有相当强烈的个人色彩倾向的哦。要知道,它本质上是一本小说,是罗贯中在真实历史的根基之上,通过对诸多人物、事件等进行形象方面的加工处理,从而形成的一部文学作品呢。所以啊,可不能把《三国演义》直接就当成真正的历史去看待,它和严格意义上的史实还是有区别的哟。
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在罗贯中所塑造的故事当中呢,周瑜似乎就是被当成诸葛亮的“对家”来看待的哦。你瞧啊,在他笔下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老是有着种种的对立与较量呢。这么一来,也就难怪罗贯中会被人觉得像是周瑜的“黑粉”啦,毕竟从他呈现出来的内容看,周瑜在很多时候可都显得有些比不上诸葛亮,就好像总是处在相对劣势的那一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