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被告人母亲多次把被害人隐私发网上,如今蒙头痛哭!

晓评天下 2025-04-16 21:26:18

当法槌落下,被告席上的母亲掩面痛哭。

这场持续两年的“订婚强奸案”,终于以二审维持原判告终。

可舆论的硝烟仍未散去——“强奸案被告人母亲多次把被害人隐私发网上”的词条下,有人痛斥“以爱之名践踏法律”,有人追问“为何母爱成了伤人的刀”。

一、蒙头痛哭的瞬间:一场迟到的“悔恨”?

2025年4月16日,山西大同中院外,被告人席某某的母亲郑女士被镜头捕捉到“蒙头痛哭”的一幕。

她手中紧攥着连夜打印的申诉材料,口中反复念叨:“我要申诉到底。”

二审维持原判的结果,让她的儿子仍需服刑3年。

而她自己,也因多次将被害人隐私信息发布上网,被法院当庭训诫。

这场痛哭,是母爱的本能,还是对越界行为的幡然醒悟?

从案件曝光起,郑女士便以“公民辩护人”身份活跃于舆论场。

她公开女方内衣细节、婚房争执录音,甚至将“处女膜完整”的体检报告作为“未发生性关系”的证据。

这些信息如病毒般扩散,让被害人遭受二次伤害,却也让部分网友坚信“女方骗婚”的阴谋论。

二、一场被“母爱”裹挟的舆论战

“我只是想救儿子!”郑女士的辩护初衷,或许是天下母亲的共情点。

但法院调查显示:2023年5月2日,席某某在婚房内不顾女方反抗强行发生关系,女方当晚报警。

尽管医学鉴定未检出精斑,但法院综合女方陈述、反抗证据及事后行为,认定强奸罪成立。

郑女士的“救子”行动却逐渐失控——

她将案件细节加工成“单方面叙事”,利用网友对“天价彩礼”“骗婚”的敏感神经,掀起“不对称舆论战”。

被害人拒绝接受采访、不参与炒作的态度,反被曲解为“心虚”。

这场舆论混战中,真相成了牺牲品。

有网友盲目转发未经核实的聊天记录,有人对被害人进行人肉搜索,甚至向其家人发送恐吓信息。

法院不得不多次澄清:“网传‘借婚姻索财’系谣言,女方早已退还彩礼。”

三、法律与舆论的“攻守道”

面对汹涌舆情,法院的应对被称作“教科书级别”——

一审、二审宣判后,法官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用证据链回应质疑:“即便未检出精斑,暴力胁迫下的性接触仍可能构成强奸未遂或强制猥亵。”

而对郑女士的训诫,则明确划出红线:网络不是私刑场,维权不能靠侵权。

这背后是一场法治精神的博弈。

法律专家指出:郑女士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刑法》第308条,若造成严重后果,可构成“泄露不公开案件信息罪”。

而法院选择训诫而非刑罚,既是对“母爱冲动”的克制考量,也是对“舆论干预司法”的坚决抵制。

四、留给公众的警示:当“共情”越过法律的边界

这场悲剧没有赢家。

被告人母亲用“蒙头痛哭”为越界行为买单,被害人至今不敢直面镜头,而无数被裹挟的网友,也在情绪宣泄后陷入反思——

为亲人抗争是人性,但若以伤害他人为代价,便是对法律的践踏。法院的训诫提醒所有人:舆论场的“道德审判”,永远替代不了证据与程序。

此案中,郑女士的“爆料”刻意隐去关键证据,利用信息差煽动对立。正如法院所言:“偏听偏信,一击就倒,是舆论场的大忌。”

那些跟风辱骂被害人的留言、人肉搜索的截图,最终都成了刺向无辜者的刀。

法院的判决书里,专门提及“网络暴力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

结语:

蒙头痛哭的母亲,或许终于明白:

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法律的底线不容突破。

当舆论场的硝烟散去,唯有事实与证据,才能托起真正的公正。

而这起案件留给社会的,不仅是一声叹息,更是一堂关于理性、法律与尊严的公开课。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挺住生过一切

挺住生过一切

3
2025-04-18 05:27

说实话被害人呵呵 男孩妈妈除非有病或脑子有问题 是想有哪个母亲害自己孩子 没有坚定的信念都会妥协息事宁人这是正常人 也许他的思维不符合法律但是绝对不符合她的观点

红旗p

红旗p

1
2025-04-17 09:00

法不容情!

晓评天下

晓评天下

看人生百态,阅世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