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英法等欧洲国家工业革命相继结束,大量工厂出现在欧洲国家的城市中。
相应地,缺少工人的现象也应运而生,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地广人多的清朝。
那时候的清政府怎么敢拒绝,在出国打工回国地主的宣传下,十四万华人奔赴到了欧洲,生下了三十万的华裔,但始终没有回来。这是为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称呼他们是“华工”,但实际上,他们做的工作都是上战场的危险活计。
那时候北洋政府刚刚成立,清朝的统治刚刚结束,而欧洲则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法两国的军队伤亡惨重,很难承受战争的后果,而这时候北洋政府就露头了。

英法两国很久之前曾经找清政府“借”过人,那时候的华工确实是华工,做的也是工厂里的活。
但那一批的人数并不算太多,而且多半都是被当做奴隶,根本没有什么人权可言。
这时候可不一样,中国摆脱了清朝统治,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人的腰板慢慢挺起来了。

北洋政府看到了英法两国在一战战场上的伤亡,主动询问是否需要中国的援助,但并非是军事援助,而是以华工的名义前去。
为什么要主动送人过去?这就得提起北洋政府想要在世界上站起来的心思了,而协助英法进行战争就是一个改善欧洲对中国看法的机会。
但英法两国并没有同意,他们不认为中国有参战的必要,二来所谓华工能对战争有什么帮助?

但战争打了一阵,实在是伤亡太大,于是英法两国还是同意了北洋政府的建议——从中国招募华工去战场上。
这就能看出来问题了,这一批华工根本不是去打工的,而是去填命的,而且还是北洋政府主动要求的。
就这样英国法国在中国的招工机构和宣传逐渐传遍全国,很多中国人看到待遇优厚的条件都动了心。

尤其是在北洋政府的保证下,华工们的工资有一半是直接发给留在中国的家人的,华工们出国无非是换个远一点的地方打工。
于是浩浩荡荡地,十四万的华工们就陆续通过轮船到了欧洲战场之上,等待他们的是飞机大炮和枪火。
而英法两国做戏很全套,不仅与华工们签订了用工合同,甚至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个铜片。

在铜片上刻着代表华工的编号,由他的家人记下,每个月就凭借号码领取相应的工资。
而华工则需要把铜片卷在手腕上,一是用作自己身份的证明,二则是代表还在合同期内。
根据宣传的说法,等到合同期满,华工们才能在回国后把这个铜片取下来,成为自由之身。

但是积极报名前往外国打工的华工们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就被塞进了开往欧洲的船。
根据一位华工的记录,当时的船是从威海卫起航,一路向东,经过美国后再最终到达法国的一战战场之上。
但噩耗并不是只在战场上才有的,前往法国的途中,这些华工可能就会丧命,落入大海。

当然并非是三角贸易那样,英法两国完全把华工们当做奴隶对待,一有生病就扔进海中。
危险来自英法两国的对手,德国为首的几个国家,他们看到英法的旗帜就发动进攻,结果则是船上的华工们全部丧命。

躲过德国的袭击后,华工们就能到达真正的战场,进行自己的工作了,他们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只被安排做一些其他活计。
但不要以为战场上除了作战就没什么事做了,挖战壕、修堡垒、搬运弹药,拯救伤兵,都是需要人手的。
而华工们到了战场上,这些工作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看起来比直接参与战斗要安全一些。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敌军侦察出挖战壕修堡垒等活动,第一时间当然是对还未成型的战壕进攻。
这时候,在里面的华工往往会成为炮灰,只能留待其他华人为他掩埋,而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其他华工再度牺牲。
可以说华工们在一战期间做的是“基建”工作,当英法的士兵将注意力放在战斗上后,战斗的胜利也就逐渐倾斜了。

那么,这些华工所做的贡献能被英法两国知道吗?自然是能知道的,但知道和尊重是两回事。
尽管没把华工们当做奴隶看待,但他们也并没有对华工们有多尊重或是多认可,甚至往往会把功劳放到自己的士兵身上。
但尽管如此,华工们还是为中国争取到了在国际上一定的话语权,并为中国争取到了一战战胜国的身份。

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才有了我国外交代表为我国的合法权益争取的场面,但同时,巴黎和会的结果也是对华工不够尊重的体现。
巴黎和会上,其他战胜国拒绝了中国代表恢复对青岛的主权以及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
这正是他们蔑视华工贡献,没有把华工的功劳当做战果的一部分的心理的体现。

而这次巴黎和会的失败成为了国内五四运动出现的缘由,也正是国内其他革命运动的推力。
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了,马列主义的传播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些有识之士心中扎下了根。
不过这些华工们,在战争结束后也并非真的全部都留在了欧洲,而是很大一部分回到了国内。

在这些人中,很多人在战争中有了经验,开阔了眼界,后来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为中国革命奋斗着。
当年留在法国的华人则是现在欧洲三十万华人混血的祖先,他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回来?

这就要回到战争上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导致很多法国男性的丧生,法国国内留下了大量的单身女性。
而勤俭耐劳的华工就成了一些法国女性的选择,一些军士的遗孀也被政府分配到了华人丈夫。
虽说华工们不被外国政治家尊重,不承认中国在一战的贡献,但他们却颇受法国女性的欢迎。

那个时候,常年战争导致社会经济下行,每家每户都没有多少余粮,勤俭节约成了择偶标准的一部分。
而当时想要打工回国的华工们,自然地带有攒钱勤俭的属性,长期的体力工作也为他们带去了健硕的身体。
而法国政府也需要一些男性来安抚因为战争成为寡妇的女性,华工则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就这样,在政府的推力以及部分法国女性主动的求爱下,很多华工就留在了法国。
他们或许陷入爱情,或许是在国内没了亲人,或许是习惯了法国的生活,总之就没有再回来。
但他们留下也并非是坏事,也并没有忘本,依旧为中国做出了贡献,成为中法建交的纽带。

当华工的历史功绩随着中国的国力上升而逐渐得到承认后,在法国留下的华工们就成为了中法建交的一个关键点。
这些华工成为了中法友好关系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批大量的移民。
前不久才结束的一战华工纪念展,也为我国的民众们讲述了那段华工们奔赴欧洲的历史,展现了那段壮丽华美的旅程。华工们的故事也将会在人们心中一直流传下去,久久不散。
信息来源:
华工军团——百度百科
探索华工在战火硝烟中的生命轨迹与文化印记,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展出——上观新闻
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中新网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