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回到三野,粟裕为何还是一号首长?前委职务才是关键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1 06:19:09

编者按:前些日子,粟裕大将的长孙粟志军先生,亲笔题赠了一部《粟裕画传》,深有受宠若惊之感。作为一名普通的军史爱好者和创作者,笔者跟这些老革命家的后代,并无交往和交流,不过是在涉足写作以后,每多记叙和追忆一代战神的戎马生涯,权表后辈的敬佩之心而已。

这部画传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记叙了粟裕将军的主要革命经历,同时刊发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其中有些旧照笔者还是初见,颇具收藏价值。

恐怕只有喜爱军史的才会有此感觉,所谓“宝马赠英雄”咯。。。谨此,特别感谢粟志军先生的赠书。关于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事迹,笔者之前曾有多篇相关文章回顾,不过却有一段遗漏:

那就是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以后,在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时期、以及渡江战役前后,粟裕将军的职务变化细节,许多文献文章均未有清楚的说明,甚至出现误传的情况。

本文深度解读一下,陈、粟首长这段时期的职务变化情况。时间回到1949年7月15日,这一天粟裕急电中央军委,报告他已率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指挥机关,安全自沪抵宁,旋就任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许多读者一定不解,上海解放以后,粟裕以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副政委的身份,正兼任上海军管会副主任,为何要率三野司令部匆匆离开上海赶往南京呢?

(粟裕将军)

原因的一方面,是第二野战军已经领受了进军大西南的任务,原兼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司令员,当然要率部动身,秘密离开华东。

至于城市警备和继续接收南京的工作,军委专电指定,由粟裕率华东军区兼三野指挥机关接替,这也是1955年大军区重新划分调整时,华东军区改称为“南京军区”的重要原因,因为驻地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粟裕率军事指挥机关离开繁华喧闹的大上海,也有利于专心指挥下一步的作战,三野主力此时正进军华东沿海地区,那里仍然盘踞着大量敌人,福建战役已迫在眉睫,后续还要酝酿发起攻台战役,作战任务并不轻松。

问题来了,华东野战军在1949年初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时,陈毅已经回到老部队,担任三野司令员和政委,而粟裕重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如今却全权领导华东军区兼三野指挥机关前往南京,又是以什么身份呢?

一、出任第三野战军“代理前委书记”

1948年5月7日,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毛主席亲自找粟裕谈话,决定调陈毅同志前往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职,以加强中原新区的领导力量,同时表示“以后华野主要由你来搞”,意思是以粟裕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这段历史大家比较熟悉,粟裕谦虚请辞,再三强调“华野离不开陈军长”,毛主席最终决定:陈毅调中原工作后,仍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但是“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以粟裕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1948年5月30日,军委以命令电正式宣布:“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说明一下,华野当时还有谭震林、宋任穷两位副政委,但均不在华野总部。

因此在其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期间,大约七个半月的时间里,粟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号首长:代司令员、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注意职务中都有“代理”两字,是指代行陈老总的职权。

1949年1月15日,淮海大决战硝烟未散,根据军委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命令,“华东人民解放军”之华东野战军,决定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同年1月22日,一直随“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野司令部行动的陈毅,赶回华野总部所在地贾汪,亲自主持部队的整编工作。

经过必要的筹备工作,2月9日宣布了第三野战军主要首长名单: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

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谭震林

野战军参谋长:张震

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

在三野完成改编的同时,原中共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也更名为“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简称“三野前委”,是为党在三野的最高领导机构,前委五人名单如下:陈毅、粟裕、谭震林、唐亮、刘瑞龙(野战军后勤司令员),以陈毅为书记。

(四名前委成员,只缺唐亮)

显然从党内职务到军队职务,均由原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继续出任三野的一号首长。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三野刚刚宣布改编的2月9日,中央急令邓、陈、饶、谭等首长前往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几人遂匆匆动身。

为此军委2月11日专门电示:陈毅不在三野期间,粟裕仍为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也就是说,在华野改编为三野的初期,粟裕的实际职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为陈毅回到老部队的时间很短。

同日,粟裕以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名义,正式发布了《第三野战军各兵团、军、师、团编制番号令》,具体内容可参看下图。

因此一点要理清,华野改编为三野之后,粟裕仍然代行陈老总的全部职权,而非仅以“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的职务开展工作。

二、出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西柏坡的这次会议,是1949年3月5日召开的,总前委、华东局(改组后)的几位首长赶回前方的时间,已经是3月下旬,当月21日便在蚌埠南郊的“孙家圩子”,紧急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的指示和精神。

粟裕带领第三野战军的司政后、兵团级首长,集体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向总前委汇报了关于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考虑到陈毅仍将留在总前委工作,这次会议明确,粟裕继续代理三野前委书记,并全权指挥三野和东集团的渡江作战。

因此在渡江战役期间,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仍未履职,粟裕以”代理前委书记“、代司令员和代政委的身份,统一指挥三野大军“大战宁沪杭”。电视剧《破晓东方》中,陈毅拿起电话亲自下令进攻上海的桥段,是不符合历史的。

当时粟裕率领的三野前指,渡江后已从常州进驻苏州,在军事上全权指挥解放上海的战役,而陈、邓、饶等首长则在江苏丹阳,统筹和组织接管上海的工作,任务分工是不一样的。

上海解放以后,粟裕将军在原有的职务上,于是又多了几个头衔,比如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等等,期间还兼任了上海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但是将军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作战指挥,

1949年6月初,华东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政委受领了新的任务(前篇文章有介绍),即将率二野主力离开华东地区,进军和解放大西南。

为了统一指挥华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华东局决定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实行合并,整合为一个军事指挥机构。

同年6月15日,华东局向中央军委发出请示电,汇报了两个军事领导机关合并事宜,谓将各自保留番号,同时提交了拟定的人事安排,并且请求军委“以上请批准,以便公布”,电文大致内容如下:

1、(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张云逸、粟裕,政委饶漱石,副政委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钟期光,参谋长张震,副参谋长周骏鸣。

2、三野前委名单重新拟定为:粟裕,唐亮、钟期光、张震、周骏鸣、邝任农(接任后勤司令员)等六人,以粟为书记,唐为副书记,负责华东全区及三野军事指挥。

3、军区各部门人选由前委拟定,华东海军工作归前委领导。

这里要说明一下,华东军区和三野只是完成了领导机关的合并,野战部队和地方(警备)部队并未合并(所以各自保留番号),主要目的是实现华东战略区军事领导层的统一,但是野战军和警备部队的任务,仍然是各司其职。

1949年6月17日,军委复电批准华东局所请,粟裕正式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特别注意,粟裕此时的前委书记职务,已经没有了“代理”两字。

(陈毅市长)

三、担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

在6月17日的复电中,军委明确表示:“同意六月十五日电意见,将华东军区及三野指挥机构设在南京,粟裕兼南京军管会主任及南京市委书记,唐亮为副主任、副书记,使二野能逐步抽出人来,做准备西行的工作”。

于是有了本文开篇的一幕,华东局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副司令员粟裕,亲率军区和三野指挥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

出于二野西进必须保密的需要,人民日报直到11月6日,才正式发布《南京军管会人事更迭,粟裕继刘伯承为主任》的快讯,粟裕同时兼任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等职。

换言之,陈毅在1949年6月间,已卸任野战军“前委书记”,尽管仍担任军区司令员职务,但是工作重心是上海的接收和稳定。而三野和华东军区的作战事宜,则完全交由军区副司令员、三野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粟裕负责。

(粟裕、唐亮等首长)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实施了福建战役,以及解放东南沿海诸岛屿的若干作战,不久军委再指定粟裕为攻台战役总指挥。粟裕率领军区和三野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准备工作,并于1950年6月初,向军委作了专题汇报。

粟裕同时建议,攻台作战乃是全军重大战略行动,应由刘或者林两位司令员来全面主持,不过军委坚持由粟裕挂帅。遗憾的是,当月底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派出第七舰队入侵台海,攻台战役被迫搁置下来。

1950年7月中旬,军委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实施抗美援朝,并委托陈毅当面向粟裕传达命令,然而当时粟裕已是重病缠身,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症同时发作,很难正常工作了。

(前委副书记唐亮)

1950年8月19日,鉴于局势的变化,根据军委的命令,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正式撤销,同时成立第一届“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另有张震、周骏鸣、张凯、邝任农等四名常委。

从1948年5月代理华野前委书记,到1950年8月卸任三野前委书记,粟裕将军实际主持部队前委工作的时间,长达两年零三个月,成为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主要军事首长,关于这一点,是必须要着重说明的。

一些历史爱好者对此是有误解的,认为华野整编为三野之后,既然陈老总已经返回老部队,自然会重新担任“前委书记”一职,粟裕只是以副司令员、副政委、前委委员的身份,协助陈老总进行指挥。

认真研读战史才会发现,这是错误的惯性思维,为了保证粟裕将军在军事指挥上的顺畅性,军委其实一直安排粟裕担任第三野战军的代理前委书记、前委书记,关于“前敌委员会”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出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

1950年底,组织上安排粟裕专程赴苏治疗,由夫人楚青同志陪同,在莫斯科经过专家会诊,确定粟裕是头部受伤损及脑神经(逝世时才发现头部存有弹片),加之长期的战争生涯用脑过度,病情确实较为严重。

经过大半年的治疗,粟裕的身体才基本康复,并于1951年9月回国。他本以为还要去华东军区工作,但是在北京停留期间,朱总司令、周总理亲来探望,并且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决定调粟裕到总参谋部工作。

粟裕感到非常意外,十分恳切地表示:“我水平有限,总部的工作恐难胜任,是否考虑别的同志为好?我到下面抓部队工作或学校工作都可以”,朱老总和周总理笑着解释说:这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我们也认为是合适的,你还是服从决定吧。

1951年11月12日,军委正式任命粟裕出任第二副总参谋长,此时总参谋长徐向前正因病休养,第一副总参谋长为聂荣臻,兼代总参谋长。1954年10月,再经毛主席提议,粟裕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0 阅读:113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