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李子柒回归”的消息一传出,瞬间就引爆热搜。
算一算,从她视频停更到今天,已经有500多天了。
早前,作为头部网红,李子柒在抖音上有5000多万粉丝,点赞率突破2亿。
她在国外也是热度惊人。
2021年,她在YouTube上粉丝突破1410万,还是第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有人说,在遍地是网红的时代,无论怎样的顶流,都可能会被取代。
但唯有李子柒一人,让千万网友心心念念。
不少人都跑到她的视频评论区留言:“好想念李子柒”“好想看视频,早点回来……”
甚至外国朋友都对她甚是想念,询问她在哪儿。
不由好奇,当我们在想念李子柒的时候,究竟是在想念什么呢?

朋友兔子,是李子柒的死忠粉。
我曾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李子柒?”
她笑说:“她可以让我从生活的糟心事中喘口气。”
兔子是二孩宝妈,大儿子念小学,小儿子三岁了。
因为她和老公都要上班,所以公婆过来帮着一起带孩子。因为和婆婆育儿理念不同,她们矛盾重重。
“我觉得好无力。”她无奈地说。

兔子的心声,也是很多人的内心独白。
年少时,我们都曾憧憬未来的美好,期待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等我们长大,却发现现实是一地鸡毛,长大并不轻松。
在亲子关系里,左右为难;
在亲密关系里,屡屡碰壁;
在职场上,是不断增加的工作,以及难伺候的客户……
但李子柒仿佛和我们不同。
她的世界,有古意的房子,整园的蔬果,满架的花卉,质朴的农具,灶台下的炉火,摇着尾巴的小狗……

三月桃花开,她带着阿婆,吃着亲手捏的桃花青团,喝着桃花酒,再戴上桃花发冠,在林间怡然自乐。
这正是,无数人向往的现实世界的桃花源。
而这个桃花源,不是武陵人短暂的一瞥,而是千万网友心中的真实存在,是可以消化无力感的空间。
她的视频,似乎成为了一个具有接纳性、涵容性的“心理容器”,可以把我们那些乱七八糟、接不住的情绪转化掉,变成可以承受的部分。
它将我们和一地鸡毛的现实隔离开,在一个新的空间接纳我们。
就像我们的子宫容纳生命一样,给予我们一个安顿情绪、觉察身心的可能。
当我们看着李子柒采下桃花烤花饼,摘了艾草做纯露时,也许会心疼自己被各种社会角色裹挟,每天上班、带娃两点一线,累得连做饭都没力气。
同时,我们也会把那个自己无法拥有、但渴望拥有的自我部分,投射给李子柒。
看着她亲手修竹、采笋、酿酒、制衣……那种对生命所投注的活力,不仅会照见我们的内心,同时也修复了我们对生活的无力感。

“感觉没什么能难倒李子柒。也许,我也可以试试。”兔子说。
我们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找寻着内在重新出发的勇气,试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试着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还有很多网友看了李子柒的视频说,“想辞掉现在的996工作,回老家种地去。”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想逃离城市?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焦虑感在作祟。
《蜗居》中海萍有一段很扎心的话: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6000,吃穿用住2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物业管理费340,手机电话费250,还有煤气水电费200……
也就是说 ,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海萍”。

眼睁睁看着同学年薪百万买房买车,同事的孩子读双语名校去英国交流,内心的焦虑感也逐日上升。
你想要拼命地追赶,告诉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
很无奈,这时的我们已经被“焦虑”套上了缰绳,渐渐失去了对生命的掌控感。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感受到社会资源的有限,所以想要拼命抢占;
总是情不自禁地和他人的比较,被内卷卷走;
或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容易被外在标准所摆布。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李子柒的视频,可以让我们短暂地从焦虑的缰绳里解套出来,找到一种生活的节奏感。
让我们发现:其实,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要着急。
在她的视频里,我们看见繁花遍地的春,瓜果满园的夏,落叶满地的秋,还有围炉打盹的冬。

昼夜轮转,四季交替。我们只需按着节奏,一步步去生活便好。
春季,百花开放,李子柒就择取花瓣做鲜花饼;
夏季,就着炎热的天气,她便会做碗冰镇的茶香小龙虾;
秋来丰收,李子柒就用新收的紫米做酒赏月喝;
冬季严寒,做个辣白菜暖胃,正是适宜。
当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做着自己最力所能及的事情,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充实生活,那么焦虑感也会慢慢下降。
充实的活在当下,不为还未发生的事情忧虑,也不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烦闷。
那么,你就会修正你的认知,发现原来世界万物是丰饶的,不一定需要焦虑地抢占,内心的匮乏感也随之而变;
也许,你还会停下脚步去反思:与他人比较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才不会陷入到惯性的焦虑模式里。
这些变化,都会帮助我们调整原本慌乱的步伐,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我的好友Lily是桂林人,几年前留学新西兰学西厨,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华人餐厅工作。
因为餐厅工作繁忙,下班后回到家,一般都是十一点多了。
虽然工作很累,但每晚睡觉前她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看会李子柒。
我原本以为,那是因为职业上的相似性。但事实,远不止如此。
Lily跟我说,“我出国很多年了,因为疫情,中间我都没有回去过。有时,真的很孤独,很想家,看会李子柒会让我好受些……”
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最害怕的,莫过于人潮褪去后内心涌来的孤独感。
而李子柒的视频,似乎让这份无处安放的孤独有了去处。
在那个世界,她用食物给我们传递温度,抚慰我们的内心。
有时,我们看着李子柒给阿婆做好吃的,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直淌汁的酸菜饺子,暖胃驱寒的盐排骨汤锅,暖胃的腊肉白菜煲……
祖孙共食、享受天伦,家人朋友团坐在一起,那脸上的笑容是多么货真价实。
那一刻,我们所被被唤起的,还有食物所串联的美好记忆。
那里藏着你念念不忘的,母亲做的鲫鱼豆腐汤,父亲拿手的辣椒腌萝卜,奶奶摊的鸡蛋煎饼……
这,是生命最初的依恋。
这份依恋,让我们忍受住那些“一人住着单间,生病没人照顾,出差凌晨到家”的日子。
继而,抱持着这份温暖,在更大的世界里释放潜能、伸展自我。
有时,我们看着李子柒给邻居做农活,邀请三五朋友来家里,围着曲水流觞桌吃饭、谈笑,又或是带着一群小羊、小狗去山间捡板栗……

那些真实而温暖的关系,直接透过屏幕,抵达我们的内心,抚慰着那些被城市异化、被爱人忽视、不被朋友理解的种种孤独。
同时,在屏幕之外,我们也被支持着去敞开内心,试着重新信任他人,向着更广的世界伸展触角,建立更多建设性的关系。
比如,可以去加入一些兴趣社团,认识更多的陌生人,甚至可以去养一只宠物……
而这些关系的存在,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和孤独相处的能力,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沛而充盈。

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想念李子柒的视频,更多的是在想念那个“看视频时静下来”的自己。
那一刻的我们,不再拼命地向外抓取、比较;而是和那种惬意、安静的时光静静待在一起,培养起安住当下的能力。

就像我那个朋友,二孩宝妈兔子,后来做了一个改变。
那就是每天从公司下班后,先不急着回家,而是走上一段路,再从下一个公交站点再坐车回家。
这么做,是因为那一路有郁郁葱葱的行道树,还有她喜欢的蔷薇花。
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却让她充满了幸福感。
而更重要的,这个行为的改变,暗示着兔子心灵的蜕变巨轮,正在扬帆起航。
因为,她终于在看见匮乏的需求后,克服了把自己整个奉献给家庭的惯性行为,开始去关照自己的内在,并活出真实的生命活力。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一下子让自己直达蜕变巅峰,活得像李子柒的视频中那样岁月静好。
而是可以先从了解自己开始,和自己对话:
目前生活中你最无力的是什么?
你在为什么而焦虑?
你想要的人生版图是什么模样?

只有先了解和看见自己的需求,再一步步用行动填充它,蜕变才会一点点沁入生命,带你活出属于你的“岁月静好”。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鱼甜
编辑 | 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