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献上一幅画,雍正一看竟是赝品,但得知作者后马上转怒为喜

睿渊评历史文化 2024-12-22 14:00:32

张廷玉这一生,最怕两件事一是做人失了分寸,二是做事出了纰漏。

这位雍正朝权倾朝野的大学士,谨慎到了极点,甚至连家里的灯油都不敢随便用。

可偏偏他这个一生小心翼翼的人,却差点栽在了一幅画上。

这幅画,不是别人送的,而是他儿子张若霭亲手所作。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的开头是灾祸,结尾却成了喜剧。

怎么回事呢?

雍正十二年,张廷玉回了一趟老家安徽桐城。

按说,这年对他来说应该是双喜临门。

他儿子刚刚中了探花,自己也得了皇帝恩准,回乡探亲。

可还没等他歇口气,地方官员们纷纷登门拜访,献殷勤的、请教的、试图攀关系的,络绎不绝。

张廷玉忙得脚不沾地,表面一副人畜无害的笑容,内心却着急得很。

他心里装的,不是这些阿谀奉承的场面,而是一路上看到的百姓生活。

路过乡村,他发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从前好多了,一派祥和。

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这无疑是雍正多年励精图治的成果。

张廷玉想着,自己作为臣子,不能光享受皇帝的信任,总得做点实际的事来回报。

他回京后,写了一份折子,详细汇报了自己在家乡看到的一切,还不忘在里面夸了雍正两句,意思是皇上的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当臣子的感激不尽。

按理说,这份折子已经足够表达他的忠心了。

他的儿子张若霭却另有打算。

张若霭是个才子,尤其擅长绘画。

他从小跟着大画家王原祈学画,水平不可谓不高。

这次随父亲回乡,他也被眼前的盛世景象打动了,心想既然父亲用文字向皇上汇报,那我为什么不能用画来表达呢?于是,他提笔画了一幅《大清子民乐居图》。

这幅画画得确实不错,既有王原祈的影子,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廷玉看了以后也很满意,觉得这幅画既能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又能展现儿子的才华,可谓一举两得。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计划顺利进行。

张廷玉回京后,带着这幅画进了养心殿,亲手呈给雍正。

当时雍正的心情不错,张廷玉也觉得时机恰好。

他本以为皇帝看了画会龙颜大悦,谁知道雍正看完后,脸色却沉了下来。

他皱着眉头,冷冷地说“这画,假的吧?”张廷玉听了,心头一紧,差点跪倒在地。

他赶紧解释,这幅画是儿子张若霭亲手所作,没有半点欺瞒之意。

然而雍正没有马上缓和下来,反而追问“你儿子怎么画得这么像王原祈?这是学得太像了,差点连朕都认错!”

张廷玉这才明白,问题的症结不在画的内容,而在画的风格。

雍正是个书画爱好者,对王原祈的画风了如指掌。

这幅画虽然出自张若霭之手,但王原祈的影子太明显,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对于一国之君这样的画难免让人心生误会,甚至会觉得是故意糊弄。

不过,张廷玉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他迅速调整情绪,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他告诉雍正,这幅画是儿子画的,灵感来源于回来探亲时看到的百姓安居景象。

画中所表现的盛世祥和,正是对皇帝仁政的赞美。

张廷玉还特别提到,儿子学画多年,一直以王原祈为师,这才画出了这幅几近以假乱真的作品。

雍正听后,脸上的怒意渐渐消退。

他重新看了看这幅画,发现画中确实流露出一股祥瑞之气,画面内容也十分贴合当下的社会现实。

更重要的是,张若霭既是王原祈的学生,又是张廷玉的儿子,画得像王原祈也就情有可原。

于是,雍正转怒为喜,夸赞张若霭技艺精湛,还宽慰张廷玉,说这事算不了什么。

这件事之后,张若霭的才名更上一层楼,而张廷玉则更加明白,做臣子的谨慎永远不能松懈。

有人说,这幅画的背后,不仅是张廷玉父子对雍正的忠心,也是一个时代盛世的缩影。

雍正晚年虽励精图治,但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

张廷玉献画的真正用意,或许正是在告诉皇帝天下已安,您可以歇一歇了。

0 阅读:2
睿渊评历史文化

睿渊评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