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体感跟不上宏观数据的复苏,为什么反而是好事?

依萱价值先生 2024-11-05 16:29:36

转眼间,一季度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一季度的核心宏观数据也已经全部出炉。总体而言,已经走出低谷,初步进入复苏阶段。但在不少人看来,数据的复苏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为工资和生活并没有跟着数据一起变好。

例如5.3%的GDP增长良好,但对很多民企而言,营收并没有跟上这个水平,更别说要跑赢。又例如6.4%的人均收入增长,让很多打工人感觉自己又"被平均"。再例如4.2%的名义GDP明显低于5.3%的不变价GDP,这是通缩的体现。但大家并没有感觉到生活成本在下降,也就是说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存在差异。

另外,宏观的复苏与当时股市的后力不继也体现着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发生在经济过热期,往往是一种危险的警示,但发生在复苏初期反而是一种好的现象。

"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是两种常见的经济规律。工资粘性指的是除去行业和个人能力等特殊因素,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物价水平。例如应聘者越多、劳动岗位越少,工资水平就越低。又例如通胀越高,工资水平也要相应提高。

换言之,工资水平是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经济上行的阶段工资也会不断提高。经济下行阶段,很多公司也会降薪裁员。但事实上,工资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快速响应。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普遍采用长期合同制,另一方面对于宏观趋势的转折往往连专业的金融机构都无法准确判断,更不用说绝大部分的实体企业。

例如在经济下行的初期,大部分企业都不会降薪裁员。因为经济波动是正常事情,有经验的企业主都不会因为一两个季度变差了就贸然收缩。而出现大面积降薪裁员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经济下行期的后半段,甚至接近尾声。

同样,在复苏初期,大部分企业都不敢贸然扩张,不会急于加薪。也正因为这样成本被压在低位,营收逐渐吃到复苏的红利,利润就得以快速回升,反过来不断巩固复苏的格局。

很多人感觉自己的收入并没有跟上宏观的复苏,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工资粘性。"价格粘性"也是类似的原理,虽然商品价格是取决于供求关系,但大部分商品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即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只要不是变化很大,短期内价格是不会变的。

换言之,价格是随着宏观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向上的阶段往往伴随着通涨,宏观经济向下的阶段往往伴随着通缩。但"价格粘性"会导致物价的转折滞后于宏观的转折,这也是为什么不变价GDP步入复苏,名义GDP却显示出通缩迹象。

所以说实际体感跟不上宏观数据的复苏,这反而是好事。因为这种"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现象正是经济进入复苏初期的印证,名义GDP偏低也是引起体感差异的原因之一。

到底是什么拖累了名义GDP?名义GDP明显低于不变价GDP,换句话说就是比CPI更能反映全面物价的GDP平减指数明显低于100。造成这种通缩的是普遍性的多数行业,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三大产业的平减指数同比分别是-3.5%、-4.0%、0.7%。结合三大产业的增长,不难发现拖累名义GDP的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再结合"负"了一年多的PPI以及内卷惨烈的新能源车行业。很显然拖累名义GDP的行业大概率就是集中在房地产的产业链中上游以及新能源车行业。

实际数据也证明一季度交通工具CPI同比-5.2%,建筑业产品中的煤炭开采、黑色冶炼、非金属等都是比PPI还要低一大截,更是远低于GDP平减指数的同比。虽然是拖累,但集中在这两个领域却有着不错的积极意义。

房地产虽然拖累名义GDP,但也确实换来了大家在居住方面的支出降低。

新能源车行业的激烈内卷,虽然拖累名义GDP,但对内受益的是消费者,对外难受的是老美。老美的财长耶伦大老远跑过来,苦口婆心"告诫"产能过剩的问题,"批评"新能源车出口是倾销行为。官方代表很客气,告诉她这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在新能源车方面有能力造福全球,自然就不能逃避这份责任。

还有后半句没说出来的是,如果认为这是倾销行为,伤害到你们,那么大可以"以牙还牙",把高端AI芯片倾销过来,也可以让荷兰阿斯麦把光刻机倾销过来,好好"伤害"一下咱们!

作为GDP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4.5%的增长,而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个增长达到9.3%,远高于GDP的增长。同样扣除房地产产业链中上游的拖累,物价水平也会明显高于原始数据。虽然还不至于通胀,但其实已经走出了通梭陷阱。

股市与宏观的关联性比很多人想象的强,今年股市的潜力也比很多人预期的要乐观。大级别的股市底部构筑,在结构上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在熊市后期,往往是先出来"政策底",然后悄然形成"市场底",再然后才是宏观数据复苏的"基本面底"。

这是因为一些核心的宏观数据都是季度数据,而且往往是季度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才公布,上市公司的财报也是如此。所以在公布的数据中看到复苏的时候,其实复苏的转折点早就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股市的"基本面底"通常晚于"市场底","基本面底"也通常用于确认前面的"市场底"。

而由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大家的体感能感受到复苏的时候,宏观数据至少已经复苏了一两个季度。折射到股市里的表现就是"体感底"出现在民基本面底"之后,而且"体感底"出现的时候,牛市早就已进入下半场底,甚至接近尾声了。

根据美林时钟的规律,复苏期对应的资本市场特点是债券退居其次,股票接棒成为主角。过去两年很多债基的收益都保持在3%左右。在央行加强下场买国债力度的背景下,今年债券收益很可能比过去两年更高。考虑风险补偿的因素,股票收益率最少要达到债券的两倍。也就是说今年股市至少需要接近10%的涨幅才算是从债券手中接棒。

一季度狂买3100亿的汇金大部分都买在沪深300ETF,沪深300也成为一季度最亮眼的宽基指数,但涨幅也只有3.1%,距离10%还有至少两倍的距离。这还是除上证50外最强的宽基指数,其它指数的空间只会更大。

当然如果现在就判断今年大牛市还是过度乐观,毕竟还有8个月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但原本对股市预判的缓慢、小幅上行不妨可以更乐观一点,特别是4月财报季过后机会会逐渐出现。4月份的财报季爆雷声此起彼伏,但一部分的爆雷其实是情理之中、预期之内的。

去年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心里有数,还有一部分的爆雷其实是复苏初期的常规操作,俗称"业绩洗澡"。就是一些上市公司预判到经济即将复苏,于是在合规的范围内把亏损集中放在过去一期财报里爆掉,然后轻装上阵拥抱复苏期的高增长。所以这种"爆雷潮"看似悲观,其实内行人都知道这反而是"基本面底"的一个可靠信号。

这期视频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积极、友善的讨论。如果觉得内容做得还不错,请以点赞、转发的方式支持一下,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依萱价值先生

依萱价值先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