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们中谁结识毛主席的时间最早?既不是朱老总,也并非彭老总

大国知史 2025-03-14 17:18:10

在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罗荣桓与毛主席相识最早。

他不仅在秋收起义中便追随毛主席,而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革命道路。

无论是在井冈山、抗日战场,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他始终是毛主席最可靠的战友之一。

正因如此,毛主席对他的去世感到无比痛惜,并留下了发自肺腑的悼念之诗。

相比之下,朱德、彭德怀等虽然在革命中同样功勋卓著,但他们与毛主席的相识时间都晚于罗荣桓。

毛主席与罗荣桓的革命初见

1927年,是中国革命风云突变的一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洗共产党人,汪精卫又在武汉进行“七一五清党”,大革命宣告失败。

这年,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荣桓,也站在了革命的十字路口。

他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幼年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1927年考入武昌中山大学,成为了一名进步青年。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他迅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7年9月,罗荣桓奉党组织之命,投身于秋收起义的洪流之中。

当时,毛主席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刚刚在湖南、江西一带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攻占长沙。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部队遭受重创,被迫向东撤退。

就在这支队伍即将陷入困境之际,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震撼全军的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而它的起点,正是文家市会议。

文家市,一个在历史书上不算显赫的小镇,却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之一。

9月19日,毛主席召集起义军干部在此开会,宣布改编部队,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向井冈山进军。

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理解。

毕竟,在那个年代,许多共产党人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鉴仍然坚信“夺取大城市是革命成功的唯一途径”。

但是,毛主席却坚持认为,城市斗争的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个策略行不通,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才能保存革命力量。

而正是在这场会议上,罗荣桓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被他的革命见解深深折服。

他并没有一味孤信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结合现实以及毛主席的策略阐述中,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决策。

并决心随部队一起进入井冈山,开启一场新的革命征程。

会议之后,毛主席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沿途队伍不断减少,一部分人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逃离,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伤病无法继续行军。

但罗荣桓没有退缩,他以一名革命者的坚定意志,走完了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毛主席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的知识分子。

虽然罗荣桓当时还只是普通干部,但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他与其他军官不同。

他不争权、不逞勇,而是善于思考,尤其擅长政治工作和组织动员。

而这一年,朱德元帅还在南昌起义的队伍里辗转南下,直到1928年才上井冈山。

彭德怀元帅则还在国民革命军中,尚未正式投身红军。

政治建军的先行者

如果说秋收起义后的文家会议是毛主席与罗荣桓的初次相识,那么井冈山斗争则是他们战友情谊的真正升华。

在这片偏远的山岭上,他们共同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也共同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础。

井冈山时期,红军的处境极其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格外需要一批既懂政治又能稳定军心的干部,而罗荣桓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召开党代表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

毛主席在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而罗荣桓作为会议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支持毛主席的观点,并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在井冈山斗争的过程中,罗荣桓不仅负责政治工作,还参与军事指挥。

尤其是在红军几次反“围剿”作战中,他指挥出色、能力出众,稳定了部队士气。

时间来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国共合作正式达成,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罗荣桓当时担任115师政治部主任。

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全面抗日作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然而,毛主席对罗荣桓的期待,不仅仅是协助作战,而是让他在更重要的战略方向上发挥作用。

1938年,华北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日军步步紧逼,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急需开辟新的根据地。

因此,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派罗荣桓率领115师主力进驻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

生死相托的战友情谊

山东地势复杂,日伪军势力强大,而八路军在当地的基础极为薄弱。

派谁去山东,直接关系到这片根据地的成败。

而善指挥、善宣传的罗荣桓,则成为毛主席的最佳选择。

1939年春,罗荣桓率部进入山东,开始了艰难的建军和建政工作。

此时的山东,与南方根据地完全不同:这里是平原地带,缺乏天然屏障,敌人随时可能发起围剿。

当地军阀、土匪、汉奸势力错综复杂,共产党要想立足,必须面对重重挑战。

罗荣桓深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脚跟,仅靠武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

于是,他一方面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灵活机动作战,消灭敌人。

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让老百姓真正拥护共产党。

在他的努力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并形成了稳固的抗日政权。

但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41年,日军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在沂蒙山区制造大规模屠杀,试图用血腥镇压摧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罗荣桓对此早有预见,他不仅加强了根据地的武装防御,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避免与敌人正面硬碰硬,而是以游击战消耗敌人。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几次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但罗荣桓始终沉着冷静。

后来,毛主席在收到罗荣桓的报告后,高度评价了他的表现,并在1962年这样赞说:

“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可见,其能力多么出色,对于抗日战争这盘整体棋局的作用多大。

1955年,毛主席为罗荣桓授勋

1942年,罗荣桓因长期劳累,病倒在战场上。

毛主席得知后,多次发电报询问病情,并安排他去上海治疗,为了他的安全着想,还询问延安、山东等党根据地有无治疗条件。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展开。

1947年,被确诊为肾癌,在莫斯科刚做完手术的他,又急忙回国奔赴东北,指挥辽沈战役,最终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然而,长期的劳累使罗荣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病魔无情,1963年,罗荣桓最终病逝。

毛主席悲痛不已,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写下悼诗:“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短短十四字,道尽了他们长达三十六年的革命情谊。

0 阅读:18
大国知史

大国知史

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