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来了,这次他盯上了中国的造船业,放话要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所谓“服务费”。
此举原本是为了打击中国船运业、重振美国造船业,结果消息一传出,美国自己先乱了阵脚。
煤炭企业找不到船出口,农业巨头担心粮食烂在地里,能源行业更是叫苦不迭。
甚至有经济学家警告,这可能是压垮美国经济的又一根稻草。
那么,美国究竟为什么如此忌惮中国造船业?特朗普的算盘又为何适得其反?
特朗普向来喜欢“搞大动作”,但这一次,他把目标对准了中国的造船业,企图通过对中国制造或注册的船只征收高额费用,来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他这一招并不是毫无预兆的,而是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
回顾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不难发现,他从未放弃对中国进行经济遏制。
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发动了对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钢铁、铝、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大规模加征关税,企图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
然而,七年过去,这些关税不仅没有让美国制造业复苏,反而加剧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面对这一现实,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上台后,试图寻找新的打压方向,造船业和航运业成为了新的靶子。
为了限制中国造船业,特朗普政府提出了一个极具杀伤力的方案——拟将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的船舶征收“服务费”。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提议,每一艘中国制造或中国注册的船舶,在进入美国港口时,都必须缴纳高达150万美元的附加费用。
另外,不管这些船悬挂的是哪面国旗,但凡是中国制造的,或者是注册在中国,都得缴纳费用。
由于全球航运公司普遍使用中国制造的船舶,该政策将直接影响全球航运业的运营成本,而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企业。
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还敦促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友效仿美国,对中国造船征税,否则将面临“贸易报复”。
这项措施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人为增加中国船舶的运营成本,让全球航运企业“不得不”减少对中国造船的依赖。
如果计划成功,全球航运市场的规则将由美国重新塑造,而不是由市场规律决定。
为何害怕中国造船业要理解特朗普的这一政策为何如此“激进”,必须看看中国造船业的真正实力。
从古代的“扁舟轻艇”到近现代的巨型船舶,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船舶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勤劳智慧、技术攻关和政策扶持,逐步缩小了与日本、韩国等传统船舶强国之间的差距。
到了21世纪初期,中国不仅在制造工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生产上形成了明显优势。
尤其是在2020年以后,全球航运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
全球疫情冲击、环保法规趋严、能源转型加速等多重因素都让世界造船业受到了冲击。
但中国船厂反而凭借其价格优势和技术不断革新,逐步抢占了更多订单。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中国新接订单量占全球份额已达74.7%。
与此同时,韩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滑至16.2%和5.6%
而在某些新兴绿色船舶项目上,中国订单甚至接近垄断局面。
中国造船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几个核心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可以实现更低的制造成本,而欧美企业根本无法在成本上与之竞争。
不仅如此,中国船企已经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智能造船技术,包括AI优化设计、智能焊接、自动化涂装等,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另外,从钢材、发动机到电子设备,中国船厂几乎可以完全依靠本土供应链生产,而美国造船业早已失去了这样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将高端造船列为国家战略重点,并推动一系列政策扶持和科技投资,加快国产高端船舶的发展。
相较于中国,美国的造船业已经彻底衰落。
目前,美国船舶制造业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不到0.1%,远远落后于中国、日本和韩国。
然而,特朗普政府执意推进这一政策,并计划在3月24日举行公开听证会,推动政策落地。
但就在这场听证会前,美国国内已经炸锅了。
“毒计”未行,先自伤从农业、能源到制造业,美国多个行业开始强烈反对这一政策,并警告白宫:你要搞中国,结果先把自己人坑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项计划到底如何让美国自己先“翻了车”。
美国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每年对华出口的大豆、玉米、牛肉等农产品金额超过300亿美元。
但农业行业严重依赖海运,尤其是中国船队的运输能力。
特朗普的“航运战”一开打,美国农产品出口商立刻遭殃。
特朗普的政策对美国能源行业的影响同样巨大。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而能源产品极度依赖海运。
由于全球油轮市场50%以上由中国制造,新规一出,美国的油气出口商首当其冲。
由于运输成本飙升,美国国内油价可能因供应链问题出现上升,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的燃油价格。
另外,欧洲、日本是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
但如果中国制造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成本上涨,买家可能转向更便宜的供应商。
除此之外,美国的制造业早已高度全球化,但大量零部件依赖中国制造。
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称,90%的汽车零部件是通过海运进入美国的,而70%的集装箱运输船由中国制造。
但随着中国制造船舶的运营成本增加,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价格预计将上涨15%~20%,导致汽车成本增加,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车价格。
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削减2025年的新车生产计划,因为运输成本的不确定性让供应链规划变得难以预测。
特朗普的这一“毒计”,不仅没有真正打击到中国的造船业,反而让美国自身陷入出口受阻、物价上涨的局面。
然而,面对国内经济的混乱和商界的强烈抗议,特朗普政府是否会继续推进?全球都在屏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