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在河南浚县的庙会上,一个领着残疾儿子买馒头的小贩,引起了信用社职员杜全芬的注意,她停下脚步盯着小贩看了许久,最终确定他就是自己此前在报纸上看过的一等功臣于建军。
一个堂堂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怎么会沦落到在集市上摆摊?带着这份好奇,杜全芬走上前去主动与之攀谈,才了解到于建军这些年来的经历。
1963年,于建军出生在河南浚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境不好,但父母还是咬着牙供他读书,直到高中时期,懂事的于建军决定辍学参军,以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于建军入伍的第二个月,中越两国边境就发生了冲突,对越自卫反击战一触即发,于建军作为首批参战战士,跟随部队奔赴中越边境前线。靠着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机会,年仅16岁的于建军歼敌2名,缴枪3支,炸毁了一个火力点,部队为他记一等功,并让他火线入党。
战斗结束后,于建军进入英模报告团,到各地作巡回报告。在家乡作报告时,于建军结识了后来的妻子秋霞。之后,于建军被组织选入师教导大队,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按照以往,参加学习的人基本都会被提干,可于建军学习结束之后,等来的却是部队被撤编的消息。于建军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还是服从组织安排退役回乡,和秋霞结婚之后,于建军在家乡的一家果品加工厂当工人。
刚开始的几年,于建军和秋霞的生活还算幸福,两人还生下了一双儿女。但好景不长,1987年,他们4岁的儿子被查出先天性小儿痴呆,转年由于效益不好,果品加工厂停产,于建军没了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秋霞曾让于建军去向国家寻求帮助,毕竟他是一等功臣,国家必定会解决他的困难,但于建军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认为自己的荣誉不能用来谋取个人利益。
之后,于建军选择到山上拉石头赚钱养家,为了多挣一些钱,他早上最早到工地,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而秋霞在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后,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1989年,秋霞向于建军下了最后通牒,让他拿着军功章到县里要工作,并以离婚相威胁。于建军坚持自己的原则,秋霞便带着女儿搬到了学校宿舍,并正式提出离婚。
离婚不久,于建军收到了回厂上班的消息。可惜这一次也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于建军再度因厂子效益不好而下岗。为了维持生计,于建军决定摆摊卖馒头,由此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了解了于建军的遭遇后,杜全芬对他心生仰慕。之后杜全芬经常跑去于建军家里,帮他和孩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于建军知道杜全芬的意思,曾明确表示过拒绝,但杜全芬告诉于建军,自己喜欢的是他整个人,而不是他的英雄光环。
1994年,于建军和杜全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于建军的儿子在杜全芬的照顾下,自理能力逐步提高。杜全芬还拿出自己工作多年积攒下的3万元,给于建军开了一家广告公司。
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广告公司不到三年就达到了30万元的年收入,不少退伍老兵和下岗军属,被于建军安排在公司就业。2003年,于建军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县里安排他到县科技协会工作,之后于建军又被调到县人武部工作。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于建军始终兢兢业业,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