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生产的超级战斗机过去一直给全球绝对第一的印象,认为他们家的空中优势是绝对不可挑战的,如果说这是在冷战末期,或者冷战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期间,恐怕这是完全不需要怀疑的基本常识。毕竟一场沙漠风暴行动的砍瓜切菜与痛快淋漓,即使其他的世界级军事大国也往往看的目瞪口呆,至于其他的中小势力就更不值一提了。毕竟当时超级大国4大军种所有F16、F15与F18这种三代机加起来就有超过4000架,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数量还要翻倍。这样的技术与数量双优势谁敢直接挑战?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冷战结束刚刚30来年,超级大国原本超级强大的军力,就像老房子自然开裂一样一发不可收拾。30年来在空天海陆方面几乎没有一个超级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研发,
进入批量服役的阶段。就是冷战后期研发成功的一些关键项目,也一直是各种BUG缠身甚至不敢放手一战。比如F22A从服役以来就被报道飞行员容易莫名其妙的晕厥,为此还造成了不止一次的坠机事故!导致一度下令禁止F22A的最大飞行高度超过7000米,问题是F22A本来就是为高空超音速巡航而设计的隐身战斗机,如果连1万米都不敢飞到。那么所谓的高空超巡还有什么实战意义。后来发现容易出现飞行员晕厥是所谓的分子筛供氧系统可能把发动机的废气吸入。最终的解决办法也算简单粗暴,就是重新给飞行员座舱里面恢复一个大氧气瓶的设置。而到今年,F22A终于可以飞到1.8万米以上对一个可怜的流浪布伦下手,作为第一次真正的“实战”,结果在发射短程空空导弹之后自己还差点完全失速。
这直接用现场实例说明:F22A仍然基本不具备在1.6万米以上作战能力。F22A机群都老化报废了一半了,还如此的上不得台面,那么作为数量更大的隐身机项目,F35系列的情况更是一言难尽。所谓舰载版的F35C系列因为机身过于短粗,往往不能正常勾住拦阻索。在航母甲板上跳完华尔兹就直接坠海,让超级大国海军对F35C的批量上舰更加不积极。而数量最大的F35A机群似乎问题更大。比如被曝光无法正确输入对地对海武器的射击诸元,每次更换挂载就必须从头开始人工输入,这等于多年智能化后还在用键盘手机。配套的F135发动机由于风扇直径过大,一旦外界的自然风速过大就容易在启动段熄火。最让外界觉得不可思议是,居然是洛马公司对本国用户与海外用户屡次“暗示”:尽量不要让所有的,
F35系列在雷雨天气飞行!这是因为一旦F35全系列在空中被雷电直接击中,那么极有可能会当即“劈死”飞行员本身!这就非常奇怪了,因为从当代的民航机一直到包括战斗机在内的所有现代化军机,自身都有完善的防雷体系。比如几乎所有的前雷达罩周边都有防雷金属条的设置。实际上就是简单的法拉第笼的原理,把整个飞机外壳做成一个法拉第金属笼,这样即使外部有极高的电流电压甚至直接被自然雷电击中也问题不大。航空史上民航机被雷电直接击中案例并不罕见,但是造成当即坠机的却几乎没有。那么到所谓最先进的F35系列这里,怎么就特别怕被雷劈了呢?真正的原因洛马都不好意思对外说。仅仅是因为F35机身的防雷装置也不缺,但是唯独把飞行员座舱给设置在这个金属笼子外面了。
如果要彻底修复这个BUG,就需要把已经下线的近1000架F35全部召回原厂重新全机布线,重新安装座舱,这个改动每架飞机都需要上千万的花费;而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肯定不能找到已经采购飞机到位的现有客户要费用。而洛马本身更不愿意不赚钱白忙活,于是只能通过暗示的方式警告全球客户打雷天别出门就行了。之所以出现如此奇葩而又低级的设计制造缺陷,洛马内部混的越来越风生水起的南亚某个群体的工程师们绝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