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文明的发展一定都是线性的吗?
【1】技术升级与王朝统治
1901年,希腊潜水员在安梯基齐拉岛附近一艘沉船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机械装置,上面有大约八十块青铜碎片,其中包括大约三十个不同型号的齿轮。
这个装置后来被命名为“安梯基齐拉机”。
后来人们发现,这竟然是一台两千多年前古代希腊人制造的“天文计算机”。这部铁制机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普通算法,还可以排列一年的阴历月份,显示太阳和月亮在黄道十二宫图中的位置,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何时出现,甚至还能将月球的椭圆形轨道考虑进去。
当年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会慨叹古代人真的好聪明。
现在想来,衍生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对于古代的认识真的都是对的吗?金字塔、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那些巨型神庙,真的是用简单机械建造的吗?
如果安梯基齐拉机的存在能佐证古代科技其实比我们预想的要发达,就可以解释很多当代人都不能完成的奇迹。
至于那些技术为什么没能传承,有一种观点说,因为高科技不利于统治。古希腊与古埃及还是奴隶制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稳定,需要提供大量无聊又繁琐的工作来压抑被统治阶级的思考能力。
因为人闲下来就容易乱思考,乱思考有时是一件好事,比如古希腊出了不少哲学家,中国先秦时代就有《易》出现;有时也会出坏事,例如奴隶们会想,这么苦这么累是为什么啊?也就开始觊觎权力,暴乱也由此开始。
但是,古代高科技究竟是怎么遗失的,现在也没个说法。
不过,新技术的出现有时妨碍社会安定,倒是事实。
这里就要聊到著名的卢德运动。
那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实用和机器生产的方式迅速提升了工厂的产能,但也迫使一大批手工劳动者失业与破产。不少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
运动逐渐发展为暴动,以致于英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来镇压。
过去,各个文明相对封闭的时代,统治者还可以限制技术发展来让部分民众得以生存,但全球化的时代,一国限制技术缓慢发展则有可能会被他国超越。
除非,该国拥有某种技术的绝对垄断权,即使有新技术但不立即投入市场,以此来慢慢获得暴利——cpu恐怕就是个典型,比如大众吐槽许久的“挤牙膏”。
其实,限制技术发展与限制技术投入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利益,国家会为了政局稳定限制新技术对原本市场的冲击,企业会为了不断盘剥利润而对新技术投放市场进行减速——除非竞争对手放大招。
如果我们把很多事儿的核心归档在【利益】之上,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就明晰——
跟随时代(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利益】,这就是“混世”亘古不变的真理。
【2】什么是无法被量化的技能?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程序员“中年危机”的新闻,但似乎会忽略掉一个很严肃的事实。【编程】这件事其实是可以被机器替代的。
因为程序是基于逻辑,确切地说就是加减。而模块化的编程,就像搭积木,只需要增减必要模块,修改部分参数。窃以为,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只要懂得程序(搭积木)的基本原理,适时修改自己需要的模块和参数,很多程序完全可以自己“创作”。
某种技能会被机器【替代】,主要是因为这种技能具有可重复性,可以被“数字化”、“量化”。任何没有可重复性,不能被“数字化”的技能,就没有可替代性。比如需要技巧性的艺术家、比如不强调技术性的“最后1公里”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
当代对“技术陷阱”的恐慌,与对技术的顶礼膜拜一样,充斥着不切实际。
技术的进步会导致社会衰退吗?不会,娱乐至死的社会风气才会让文明走向衰亡。
至于发展什么无人机送外卖、无人驾驶汽车,更是“颅内自嗨”,实用性太低。无人技术仅限于“没有人干扰的区域”,人开车会走神,AI驾驶就不会出bug吗?当不止一辆汽车可以被技术远程控制的时候,交通安全才更为可怕——比如黑客侵入系统,批量控制汽车,引发混乱。
所以,我越发觉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陷入“中年危机”的家庭顶梁柱,面对职业的转折点时,要考虑的是,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具有“长远可替代性”?自己目前在做的事儿能不能“出神入化”,上升为艺术?
如果你做的事儿与旁人一直都一样,只是简单地重复、重复。那就要自己寻思,下一个被淘汰的是不是自己了。
【3】《技术陷阱》阅读指北
总体而言,《技术陷阱》算是一本通俗类历史读本,480页,开本不大,翻译流畅,相对比较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唬人,事实上,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尤其是“AI时代”部分关于技术的探讨并不深刻,前瞻性很弱。
我个人的观点已经在前文强调了,【无法被量化的技能】在未来才具有竞争性。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如果个体没有紧跟时代的考虑,那么因为技术变革而被社会短暂淘汰,甚至永久淘汰是一种必然。
作为一本瑞典学者的著作,我的阅读体验要好上一些美国学者的此类著作。我最近发现市面上一部分大热的美国学者的科普作品——尤其是谈论非自然科学的,水分太多,经常是一个简单的观点非要用一堆废话和一堆无用的数据来支撑,以此增强论点的可信度。
这里,顺带分享我看另一本后浪的书《法国简史》的阅读体会,即:当我们往后去看历史,需要做的是“提纯”,摸清楚某个时代的核心即可,而这个核心,并不总是政治和军事,有一个被我们习惯性忽略掉的是【民生】。
民生在目前流行的通俗历史故事书中经常被忽略,故事中常说的都是皇帝换了、朝臣换了、打仗blabla,对经济、民生基本忽略——其实这个,也是历史兴衰更迭的大背景。
而《技术陷阱》这本书中涉及到“民生”概念的“演绎”,则显得过多。面面俱到,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识别“重点”的能力,就像我们洞察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的能力一样重要。
努力很重要,有时也要关注方向。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