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请读第4声)国人为什么喜欢(举)白旗?闲扯《法国简史》

刘喜脉 2022-01-21 11:37:12

问:为什么法国人喜欢白旗?

答:因为法国人曾把白旗当做国旗?

问:那想投降咋办?

答:笨!竖旗的那一刻,战争不就已经结束了吗?

【1】关于白旗的传说

‍下面我放了一张图,如果你看不到,可以尝试把手机调整为夜间模式,这样底色就不是白色的了。

然后,你看到的一面纯白,就曾是法国的国旗——法兰西又一次震撼了全世界。

这里真的放了一面曾经的法国国旗

需要强调的是,法国人用白旗当国旗只是“一度”——大约是波旁王朝复辟时(1814年到1815年,另有一种说法是1815年到1830年)。

无论如何,在波旁王室的观念中,这种象征着高贵和纯洁的白色,不仅可以作为王室,亦可以作为国家的象征。

其实在大白旗之前,法国所用的国旗是金鸢尾花旗(也称白底鸢尾花旗、白底丁香花旗),它的底色就是白色,纯白的白色。由这种“花旗”变成“白旗”,真不知道当时法国权贵是怎么考虑的。

当然,法国皇室在“自戕”领域总是能玩出新花样。

法国大革命刚兴起时,法国是有可能与英国一样行君主立宪制,路易十六还签署了数量众多的文件以示愿意接受革命派的主张。结果,这路易十六说一套做一套,硬生生地逼着革命派把他和自己的王后——著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送上了断头台。

这断头台还有个故事。

路易十六曾建议改进断头台,把刀改成三角形,这样一来能延长刀的使用寿命,二来能减缓死刑犯的痛苦,以彰显人道主义精神。

这份“恩泽”最后也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数十年后,路易十六把头放在了自己曾经改造的死亡机器上。

既然提及国旗,就顺带再聊聊国旗上的三色。

蓝色其实也是王室的象征,而红色则是人民的象征,三色旗的寓意是期望人民与王室携手合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君主立宪制的新法国。

现在的三色就衍生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寓意。

关于国旗上的白色,除了对高贵纯洁的继承,还有种说法,是法国人对贞德的纪念。贞德当年会举一面主色为纯白、缀有鸢尾花(或者丁香花)的旗帜鼓舞法国人民抗击英国人。

贞德的传奇也被后人戏称为关于法兰西的“懦弱”——堂堂的高卢雄鸡居然要靠一个19岁的少女才能团结一致,抗击英格兰人!

衍生的段子会说,这是法兰西的传统。毕竟,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的核心,也是个女人。而且,引领法兰西走向伟大的小个子拿破仑,一开始并不是法国人!

因为直到1768年,热那亚人才将他们在科西嘉的权力卖给法国人,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这是不是有点像一家困顿中的公司外聘了一个CEO?

提到自由女神,咱还可以说说那座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塑造者。

事实上,法国最开始是打算把自由女神像送给埃及。

但是被埃及觉得这是一尊女神像,果断拒绝了——“吕权主义者开始砸皮鞋以示不满”——于是,转而送给美国。

为啥法国要先送给埃及呢?因为埃及本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后来被英国人抢走了。法国为了拉拢埃及——也可以理解为让埃及与英国产生间隙——就想送给埃及一个大手办以示友好。

当然,这个故事也可以换一个版本,浪漫男的小麦肤色漂亮女友被英国绅士抢走了,浪漫男想送前女友一个限量版周边(大手办),结果前女友看不上,于是,浪漫男觉得要找个下家,就送给了曾和自己一起对付前女友现男友的山姆大叔。

【2】法国网球“弑君”后的故事

继续扯一些香艳的八卦。

法网特别出名,早期的法国网球也特别出名,甚至比意大利人所称的“法国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梅毒——更有对皇室的杀伤力。

翻阅史料,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有如下法国君主之死与网球有关。

路易十世是在打完网球后死去的;查理八世是在看完网球比赛后身亡的;弗朗索瓦一世的长子,王太子路易在打完一场网球比赛后喝了一杯凉水,然后就挂了。

于是,继承法国王位的就成了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的夫人是凯瑟琳·德·美第奇,他们于1533年结婚——从油画上看,这位美第奇家族的女人似乎没有后来《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中的玛丽·德·美第奇那么漂亮。

而关于这位亨利二世的传奇,是他与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有相似的爱好——喜欢成熟的女人。

明宪宗朱见深的万皇后比他自己大17岁,而亨利二世的情妇迪亚娜·德·普瓦捷,比亨利二世大20岁!这位迪亚娜·德·普瓦捷还是一位寡妇。

迪亚娜·德·普瓦捷 画像(真实度存疑)

桃色故事的丰富令人大开眼界,因为凯瑟琳知道这位半老徐娘不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正牌王后与这位“首席王室情妇”相处极为融洽,前者更是把后者视为姐姐。

这位深谙男女之事的“首席王室情妇”更是以某些方法解决了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结婚十年不孕不育的问题,在迪亚娜·德·普瓦捷的“指导”下,凯瑟琳像开闸放水般接连给法国王室生出了至少10位王子和公主!

啊,城里人真的太会玩了!

我等贱民只能慨叹,这是狗血影视剧的编剧都想不到的情节啊!

当然,法国贵族的乱来都是限制级的,更有大臣以自己的老婆曾为法王侍寝为荣的“佳话”——这就是路易十四时期和以后的事儿了。

下面实在不能聊了,再聊估计要封号了,有兴趣的还是去看看法国历史吧!

【3】《法国简史》阅读指北

上述内容部分引自一本《法国简史》。

比起【汗青堂】系列其他书的那种又大又厚又重,这本《法国简史》显得有些“异类”。它开本不大,页数只有432,且没有动辄上百页的注释或参考资料,这就意味着书可以轻松捧在手上,也不吃力。再加上全书翻译的十分顺畅,让我自己读这本《法国简史》时相当愉悦。

这本书没有花里胡哨的封面和腰封,更没有一众不知道是不是真读过书的“大家”做序做长短不一的评注,更没有大量对内容毫无帮助纯粹凑字数的“无聊数据”和“摘录”。

《法国简史》就是一本“很复古”的【好书】,简而精——能感觉到,这位英国大众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是把读者当人,是在认认真真地帮助读者梳理法国历史。

诶,一位英国人写法国的历史,读起来那么妙趣横生,这算是法国人的幽默吗?

从决心阻止恺撒入侵的高卢民族英雄维钦托利,到从教皇手中取得皇冠的查理大帝;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灾难,到太阳王创造的巨大功业;从巴士底狱摧枯拉朽的猛攻,到法国军队搭乘出租车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戏剧性场面。。。。。。

这些法国历史上的高光片段,有时是一系列令人豪情万丈的史诗,有时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八卦。如果你能把《法国简史》通篇读完,也就明晰了从高卢人到戴高乐这两千年的法国历史更迭中,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民族的特点是如何养成的。

博古通今,自然有所裨益!

祝阅读愉快!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