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和克己,处理政治危机的最佳手段

浩博评过去 2024-04-18 03:25:22

1、

“师爷,当夫妻最要紧的是什么?”

“恩爱”

“师爷,当县长最要紧的是什么?”

“忍耐”

恩爱是团结,忍耐是克己,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做到这两条,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春秋时期的晋惠公,既不能团结外姓大臣,又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终被朝野抛弃,而其兄长晋文公,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团结外姓大臣,兼顾县长和夫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51年9月,晋献公薨逝,大夫里克诛杀公子奚齐和公子卓子,成为把持晋国朝政的权臣。而流亡秦国的公子夷吾,在大夫郤芮的建议下,用五座城池贿赂秦穆公,希望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并许诺继位之后,把汾阳封给里克。

秦穆公认为利益巨大,便和齐桓公联手送公子夷吾回晋国,里克得到封地,也不反对公子夷吾,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子夷吾顺利继位,史称晋惠公。

“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春秋左传》。

“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史记·晋世家》。

然而,晋惠公成为国君之后,认为地位已经稳固,便不向秦穆公割让城池,又以权重势大为理由诛杀里克,气的里克大骂了一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尽管晋惠公有千万种理由,但结果是确定的——晋惠公毁约了,丧失了秦国等诸侯国的信任,更让晋国的外姓大臣充满不安全感。

简而言之,晋惠公的政治信用破产。

公元前647年,晋国爆发大饥荒,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

秦国大夫公孙枝认为,既然晋惠公的政治信用破产,秦国完全可以趁机讨伐晋国,必定大获全胜。但秦国大夫百里奚是厚道人,说天灾流行是正常的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秦国呢,秦国应该救助晋国。

秦穆公思考一番,觉得晋惠公有错,晋人无罪,秦国不能以晋惠公的错连累全部晋人,便同意了晋惠公的请求,向晋国输送大量的粮食。

这是晋惠公挽救政治信用的最佳机会,可惜的是,晋惠公没有把握住。

次年冬天,秦国爆发大饥荒,按照百里奚和秦穆公的想法,晋惠公应该向秦国输送粮食,回报秦国的恩情,但晋惠公拒绝了,放任秦国饥荒蔓延,根本没有救助秦人的想法。

“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

无论是护送回国继位还是输送粮食,秦穆公都对晋惠公有大恩大德,晋惠公不报答就罢了,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秦穆公的底线,秦穆公大怒,便于公元前645年起兵伐晋。

秦穆公统兵渡过黄河以后三战三胜,逼近韩原(山西河津县和万荣县之间),晋惠公大惊失色,问大夫庆郑:“怎么办”,庆郑非常不客气:“君实深之,可若何”,这不都是你造成的吗,还问什么问?

无奈之下,晋惠公统兵到韩原迎战,结果一战而败,被秦穆公俘虏回秦。

军事问题可以在战场上解决,俘虏晋惠公是政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秦国的公子絷(zhi)提议,诛杀晋惠公以绝后患,但公孙枝说,晋国的国力强盛,现在没有灭亡的迹象,不如送晋惠公回国,留太子圉(yu)在秦国为质。

公子絷的提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公孙枝的提议,倒是非常考究。

晋惠公是秦穆公拥立的,但因为晋惠公的反复无常,秦穆公没有实现“晋国亲秦”的战略构想,那么用战争教训晋惠公之后,再把他送回去,可以向晋国显示宽大。留太子圉在秦国为质,则可以从小培养他的亲秦心理,给将来实现“晋国亲秦”的战略构想做准备。

想明白这一层,秦穆公便同意公孙枝的提议,与晋国谈和。

“僖公十五年,公子絷曰:不如杀之,无聚慝焉。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乃许晋平。”

听闻秦国君臣的决定,晋惠公立即命大夫郤乞召来阴饴甥,让他和秦穆公谈判,并拨出大量公田赏赐晋国大臣,希望他们能努力工作,营救自己回国。

郤乞是拥立晋惠公的郤芮族人,阴饴甥是晋惠公的外甥,因为吕、瑕、阴三城都是他的封地,所以也可以称为吕饴甥、瑕吕饴甥。可以说,他们两人是晋惠公最亲信的人。

10月,阴饴甥到了秦国王城(陕西大荔),见到秦穆公。

秦穆公开门见山,问阴饴甥:“晋国战败之后,朝野是否团结?”

阴饴甥答道:“国君被俘亲人战死,底层晋人非常愤怒,准备拥立太子圉为国君,然后筹备粮食和军械向秦国复仇。高层大臣虽然知道晋惠公的错误,但依然拥护晋惠公,要求向秦国复仇。”

阴饴甥表面上说晋国朝野不团结,实际上已经表达了晋国朝野同仇敌忾的意思。

于是秦穆公又问:“晋国朝野对晋惠公的前途怎么看?”

阴饴甥答道:“底层晋人觉得,我们要向秦国复仇,秦国怎么可能放国君回来?但高层大臣觉得,晋国已经知罪了,秦国一定不会为难国君。况且秦国惩罚不服从的人,事后又不取人性命,天下诸侯一定称赞秦国的恩德,仅凭这件事,秦国足以成就霸业。这么有利的事,秦国怎么可能不做呢?”

阴饴甥给秦穆公戴了一顶高帽子,也给秦穆公释放晋惠公做了理论铺垫。

既然不准备诛杀晋惠公,晋国又举国动员准备复仇,释放晋惠公还能获得国际声望,秦穆公释放晋惠公便毫无心理负担。

这段阴饴甥和秦穆公的对话,就是《古文观止》的第十二篇文章——《阴饴甥对秦伯》。

只读《古文观止》的文章,你可能会有一种阴饴甥力挽狂澜的感觉,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知道,秦穆公要的是体面,阴饴甥用谈判技巧给了秦穆公体面,从而完成了一场流传千古的谈判。

实力永远是谈判的后盾,谈判技巧只是锦上添花。

公元前645年11月,秦穆公释放晋惠公,两年后,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兑现了承诺,秦穆公又把女儿嫁给太子圉,正式开始晋国太子培养计划。

如果事情就这样下去,公子重耳根本没有机会做晋国国君,晋国也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大敌,秦穆公将成为真正的春秋霸主。

但问题在于,太子圉做了五年质子,公元前638年便抛弃妻子怀嬴,独自跑回晋国去了,次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

晋怀公独自回国,说明他不在乎秦晋联姻,成为晋国国君不是秦穆公拥立的,他便不会对秦穆公感恩戴德。这两件事意味着,秦穆公的晋国太子培养计划、“晋国亲秦”战略构想都失败了。

为了弥补损失,秦穆公必须重新选择一位晋国公子,拥立为国君。

2、

公子重耳自蒲城逃亡以后,虽然有一些颠沛流离,但整体来说,日子不错。

他离开蒲城,立即带着狐偃、赵衰、魏武子等亲信跑到母亲出身的戎狄部族,投奔外公和舅舅们。

这期间戎狄部族讨伐廧咎如(赤狄分支)的时候,俘虏了叔隗、季隗两姐妹,都送给公子重耳。公子重耳娶了年纪较小的季隗,生下伯鯈(tiao)、叔刘二子,把年纪较大的叔隗送给赵衰,他们两人生育一子,取名赵盾。

公子重耳和亲信们在戎狄部族整整住了十二年,等阴饴甥与秦穆公谈和、晋惠公确定送质子以后,秦晋关系暂时缓和,公子重耳害怕晋惠公调兵讨伐,便离开戎狄部族,开始周游列国。

他们一路向东,翻越太行山来到卫国,卫文公可能觉得公子重耳没有价值,根本不招待他们。

再向东走,便是齐国。

齐桓公是雄才大略的天下霸主,非常清楚“流亡公子奇货可居”的道理,不仅把公子重耳视为座上宾,送给二十乘车做见面礼,还把女儿嫁给他。

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公子重耳的意志有些消磨,想住下不走了。

但亲信们追随他逃亡是要谋取更大的富贵,怎么可能同意他长期滞留齐国?夫人姜氏也认为,公子重耳应该志在四方,不能留恋温柔乡,于是姜氏和狐偃合谋,用酒灌醉公子重耳,然后离开齐国。

路过曹国,公子重耳受到曹共公的羞辱,但在宋国受到宋襄公的礼遇,又收获二十乘车。

随后,公子重耳到了郑国,没有受到郑文公的礼遇,便南下楚国。

楚成王和齐桓公一样,意识到公子重耳的价值,问道:“如果我送你回晋国,你准备如何回报我?”

公子重耳给了明确的答复:“如果你能送我回晋国做国君,将来晋楚两国在中原交战,我主动后撤九十里”——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诸侯行军,每天行走三十里,休息一晚再走,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听到这句话,楚成王确定公子重耳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值得投资,但楚国和晋国距离遥远,楚成王便把公子重耳送到秦国,一方面可以让公子重耳自秦国回晋,另一方面可以给秦穆公送个人情。

就这样,公子重耳和亲信们到了秦国。

此时是公元前637年,秦穆公正因为晋怀公的事发愁,准备拥立新的晋国公子取代晋怀公,见到公子重耳,秦穆公都不禁感叹一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于是秦穆公送给公子重耳五个秦国女子,再结秦晋之好,其中一个就是侍奉过晋怀公的怀嬴。

而此时晋怀公也犯了大错误。

因为晋怀公的根基不稳,害怕公子重耳回国夺位,便要求晋国外姓大臣的家族成员放弃追随公子重耳,并下达最后的归国日期,一旦到了日期还没有回来,就永远不要回来了。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公卒。怀公立,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

晋怀公是要剥夺公子重耳的政治身份,永远流放国外。

狐偃之父狐突是晋国大夫,晋怀公便命令狐突,召狐偃回来。可能是想分别押注,可能是坚持一臣事一主,反正,狐突拒绝召狐偃回国。晋怀公大怒,下令处死狐突。

晋怀公想用严刑峻法震慑外姓大臣,但在外姓大臣看来,晋怀公一言不合就杀人,实在太没有安全感了,如果不换人,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大夫卜偃就说的很清楚:

“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这就意味着,晋怀公在失去秦国外援之后,又失去掌握实权的晋国外姓大臣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出兵送公子重耳等人渡过黄河,一路向西北前进,令狐、桑泉、臼衰三城陆续投降公子重耳。而晋怀公感受到危险,立即派兵前去阻拦。

如果公子重耳和晋军交战,敌众我寡,肯定打不过,怎么办?

《春秋左传》写道:“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

这句话非常简单,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利益交换。

抵达庐柳的晋军都是晋怀公派过去的,愿意服从秦国公子絷的命令退到郇城,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1、晋国曾败给秦国,现在不敢和秦国公子起冲突。

2、秦穆公在晋军中有暗线。

3、公子重耳通过公子絷,向晋军将领许诺,事成以后进行赏赐。

如果这三个原因成立,那么狐偃在郇城和秦晋大夫会盟,便是利用会盟的形式,正式承认给晋军将领的赏赐,以及代表公子重耳,重申秦晋之好的诺言。

做完这一切,公子重耳便成为晋军的新主人,所以他进入晋军大营,抚慰晋军将士。

随后,公子重耳按照晋国国君即位的惯例,回到曲沃,朝拜晋武公庙,同时派兵诛杀已逃往高粱城的晋怀公。

公子重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3、

晋惠公、晋怀公不能团结外姓大臣和秦国外援,又不能克制自己的集权独尊欲望,所以才国破家亡,为天下笑。

现在晋文公即位,要想坐稳国君宝座并振兴晋国,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事实上,在丧失权力制衡、外姓大臣一家独大的晋国,国君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外姓大臣深度捆绑,借此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利用外姓大臣希望获得封地、开拓政治版图的欲望,争霸中原开疆拓土。

和现代类比的话,晋国的外姓大臣相当于美国的军工集团、金融资本集团,晋国国君相当于美国总统。

所以《史记·晋世家》里写道:“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晋文公的政治手段,其实就这么简单,牢牢抓住“团结”和“克己”两项原则,能封的都封,能赏的都赏,尽量不遗漏一人。

具体的封赏过程,《春秋左传》里讲了两个故事,很有意思。

早年间太子申生自缢以后,晋献公命宦官寺人披讨伐蒲城。原本晋献公的命令是到蒲城以后,休整一夜再战,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但寺人披没有休整,抵达蒲城就去围剿晋文公,逼的晋文公跳墙逃跑,袖口都被寺人披斩下一角。

再慢一步,晋文公就没命了。

现在晋文公回国即位,寺人披便前来求见,但晋文公拒绝见他,还命人前去责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虽然你是执行晋献公的命令,但就不能放我一马?那只断袖仍在,我忘不了以前的事,你走吧。

听到晋文公的话,寺人披说了一大段话,其中两句很高明——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严格执行国君的命令,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为国君分忧解难,要尽全力而为之。

这句话,寺人披把自己定位为晋献公的忠臣,而不是晋文公的仇人,言外之意就是,以前我忠于晋献公,以后也会忠于你晋文公。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当年管仲辅佐公子纠夺位,差点射死齐桓公,但齐桓公不念旧仇,反而任命管仲为相,两人共同缔造齐国霸业,这才是国君应有的胸怀。

如果你不愿意效仿齐桓公,那我自己走,不用另行吩咐。但你要想清楚,一旦我走了,晋国朝野会认为你不能容人,到时候走的人更多。

这句话,寺人披把自己定位为“千金买马骨”的马骨,而不是谋封赏求富贵的小人,目的就是告诉晋文公,如果你能原谅仇人,其他人就安心了,你更容易团结外姓大臣。

寺人披的话,晋文公听明白了,立即召见寺人披,委以重任。

寺人披和晋文公的对话,便是《古文观止》的第十四篇文章——《寺人披见文公》。

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时候,追随者中有一人叫介之推,地位不高,魏晋的杜预说介之推是“文公微臣”,做过的唯一一件大事,是在晋文公没有食物时,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给晋文公食用。

经过漫长的时间,晋文公可能已经忘记这件事了,即位以后又事务繁杂,便没来得及赏赐介之推,介之推也没有主动要求赏赐。

为什么呢,难道介之推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不是介之推不喜欢赏赐,而是介之推能认清形势。

他说:“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晋文公在世,在晋惠公和晋怀公丧失人心的背景下,除了晋文公以外,再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做晋国国君。既然如此,赏赐是晋文公的恩德,不赏赐是晋文公的本分,还争什么呢?

说罢,介之推便和母亲到绵山隐居,直到死都没出来。

介之推是清醒的人,但不受赏赐而隐居的事,还是在晋国传开了,成了晋文公必须正面回应的舆情。

如果晋文公处理不当,那么团结外姓大臣、收拢人心的一切努力都白费,可要是继续赏赐的话,介之推都隐居了,怎么赏赐?

晋文公思考一番,决定坦诚相待。

他派出人马到处寻找介之推,间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流露出悔改的意思。寻找介之推失败之后,晋文公又把绵山围起来,虚封给介之推,最后说了一句:“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经过这么一番处理,晋文公把对自己不利的舆情,转化为忠君爱国的标志性事件,消除了一场政治危机。

说到底,晋文公赏赐介之推这个社会性死亡的人,是给活人看的。

这件事便是《古文观止》的第十五篇文章——《介之推不言禄》。

就这样,晋文公通过赏赐团结外姓大臣,通过克己和外姓大臣形成权力平衡,君臣深度捆绑,真正坐稳国君之位。

3 阅读:102
浩博评过去

浩博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