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街】

▲20世纪80年代的正中街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热闹繁华的地标性商业中心街,如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在简城,当属正中街声名最大,它位于简城的中心,人口密度大,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
正中街历史悠久,明正德八年(1513年)简州治所迁建绛溪河南岸后,此街处于北城门至南城门之间道路的正中位置,故名正中街。
民国《简阳县志》中的《简阳县城署图》标记为正南街。1937年,绘制的《简阳县城街市图》中标记为正中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改名解放中街、中心街、中街,之后又恢复为正中街。
正中街是简城的商业中心之一,早期以镶牙、钟表、照相、制鞋、缝纫、印刷、百货等为主,现在以经营服装、鞋业、箱包、钟表、电器、化妆品等为主,经营业态算得上是一脉相承。
●●●
老成渝公路与正中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简城的街道除正街(即南街、正中街、北街)稍微宽些外,其他的街巷都很窄小,大部分都是红砂石板镶铺的路面。
早些年,正街并不宽,在街上两顶轿子对过都要打挤,要是遇到赶场天,行人挤在一起,那可以说是水泄不通。后来,正街变得宽阔些了,主要是因为成简马路的修建。该路筹建于1924年,几经周折,到1930年才建成,后来又与1933年建成的渝简马路连通,成了人们口中的老成渝公路。
老成渝公路修建时,为节约成本、方便大众,道路设计遵循历来沿街穿行的惯例。正街为简城南北贯通的交通要道,于是成为老成渝公路的一段。为便于车辆行驶,路面被拓宽了很多,并铺成了当时时髦的三合土路面,很多人还专门跑来看稀奇,甚至光脚在街上跳来跳去。

▲20世纪90年代的正中街

▲正中街(2011年)
老成渝公路的开通,方便了简阳人来往于成都、重庆两大西南中心城市,让简城成为川中物资流通的集散地,正中街的商贸也由此而兴。后来,老成渝公路经过多次整修,并由原来的穿城而过改为绕城墙外过,道路名为五友路,成为连接城市道路与国道318线的交通要道。

▲正中街上的游行队伍(1975年)
扎眼的黄州馆与天庆观
过去,正中街上最扎眼的两处地标建筑,就是湖北黄州人所建的黄州(会)馆和一处三进两院的道教建筑——天庆观。
黄州(会)馆位于街西,1937年绘制的《简阳县城街市图》载“湖北馆”,《简阳城建志(1911—1985)》记“湖广馆”,又名“黄州馆”。原建筑为双合大门的四合院宫殿式建筑,还有戏台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州(会)馆改为简城镇人民政府办公地,沿用至今。

▲县供销社机关办公室(1986年)

▲县日杂公司布匹柜台(1984年)
天庆观位于街东,建于清初,以砖石为主,是正中街上最宏伟的建筑。民国时期,长期作驻军首脑机关,戒备森严。1952年后,改为简阳供销社。后来,临街建起了两层的日杂公司楼房,由红砖砌成,一楼为门市,二楼为办公室,人们常到这里购买各种生活用品。那时候人们也很少直接买成衣穿,多是买布料回去自己做或者找裁缝做。当时的商店,算账都还是用算盘,因此要想当个销售员,必须先学好打算盘。

▲20世纪80年代的百货公司棉织品柜台
最热闹的空坝与高楼
20世纪60年代,街上占据四五间店面的新华书店改建时,在店门前留了一个上百平方米的空坝,以便逢年过节时把书摆出来卖。门前还高悬一盏非常明亮的水银灯。

▲读者在新华书店选书(1995年)
每到晚上,这个空坝就成为城内的一个游乐场。没有电影、电视看,也不愿待在自家昏暗灯光下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汇集于此,踢毽子、跳房子、打玻蛋儿(弹弹珠)、逮猫儿(躲猫猫)、拍“豆腐干”……热闹非凡。最让人难忘的是1964年发行《毛主席语录》时,新华书店外人们通宵排队,队伍有一两里长。时至今日,新华书店仍在这条街上,让一代又一代简阳人得以徜徉书海。

▲21世纪初的新华书店
以前,整个简城都为平房或两层的楼房,直到1962年简阳旅馆的建成。这幢四层高楼的出现,成为简阳当时最火爆的新闻,引得方圆几十里的人前来围观。有人看后回去夸张地描述道:“那楼房高得要把人的帽儿都望脱,里面吃饭、睡觉、喝茶、剃头、洗澡啥子都有……”
糖酒巷与印刷巷
正中街以东有两条小巷,一条是糖酒巷,另一条即为印刷巷,两条小巷都连接着正中街与五友路。
20世纪60—70年代,城镇居民需先领到购物的票证,待当月得知供应的物品时,便手持相应票证涌向糖酒公司门市购买,一时人山人海。买上点白糖、白酒和香烟等,往往还舍不得自己用,留下来接待朋友或送礼。

▲20世纪80年代的县糖酒公司门市
紧靠糖酒公司门市北侧,有一条曲折的巷道,两旁是古老的居民楼,走在里面,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从正中街口一进巷道就看见一家名为“又一春”的宾馆,然后拐过几道弯可通往五友路,因巷道西侧处于热闹的糖酒公司楼下,人们叫它糖酒巷。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糖酒巷以南约100米处,靠简阳旅馆(现德胜电器)北侧修起了一条较宽较直的衢巷,成为连接正中街与五友路唯一的小车通道,后被命名为糖酒巷,原来的糖酒巷却被人们淡忘了。

▲20世纪70年代,县印刷厂里忙碌的拣字工人
印刷巷则因巷内的印刷厂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我国采用的仍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的铅字排版印刷,在印刷厂车间里,拣字工人在一排排高大的字架间来回穿梭,左手拿字盘和稿件,右手则不停地在字架上挑出所需要的铅字。当时,在这里上班的拣字工人每天来来回回可以走上十几里路。
前店后房的市井烟火
地处简城中心位置的正中街,北端与北街、西街交会处,人们称为“大十字”,南端与南街、政府街交会处,人们称为“小十字”,中段有四知路连接着正中街与马号街。

▲20世纪80年代,正中街上的四知路路口
过去,正中街多是平房,也有带阁楼的,临街的房屋都用来做铺面,形成前店后房的格局。结构上,一种是门市直通住房,一种是走门市旁那条仅能容身的窄巷进屋。住房紧紧围绕天井,天井四方分住几户人,一户一般只有一间房,男女老幼蜗居一室,睡觉、吃饭在房间里,煮饭在阶沿上。有的大院有两个天井,能容更多人居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才拥有两三间房,各自家里做什么事情,都逃不过邻居的耳目。前店的门面都是由编了号的木门板拼成,早晨多由店员一块块取下,晚上又一块块装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简阳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门面仍是用的这种木板门。

▲县农资公司门市(1991年)
当年,门市和住房建材多采用木料,煮饭也用木柴,极易发生火灾,每到夜晚,打更人报时后还会提醒大家“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街道两旁,相隔约百米,就有一个装满水的“太平缸”,那是灭火的设施,也是小孩们悄悄玩纸船的“游乐场”。紧邻正中街的马号街还设有一个高耸的木架,高于房屋很多,那是用来观看有无火灾的哨所,一旦发现火情,放哨人就摇动能发出“哇哇”声响的警报器,人们无需任何报酬,便会自发地提着水桶赶往火灾地。
在尚未通自来水时,人们饮水都靠井水或河水,整条正中街只有两三口古井,供不应求,天干时更要靠沱江水补充。“大十字”处去往沱江的下西街,过去是一条窄巷,称为东门巷或水东门,这条小巷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那是经常有人挑水经过所致。当年城里的茶馆讲究用河水泡茶,于是就有了到沱江挑水的行当。他们不只为茶馆挑水,饭馆、富裕之家、孤寡老人,凡是有需求的,都是他们服务的对象。20世纪60年代,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水管接到了饭馆、单位,普通百姓就提着水桶到指定地点排队接水,傍晚是接水高峰期,肩挑木桶的队伍能达二三十米。十多年后,自来水管才连接到每家每户。
洋气繁华的时尚主街
那些年,照相馆也多出现在全城最繁华的街市上,正中街的老照相馆,对于简阳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今仍有许多人能够回忆起第一次进照相馆时的激动,每一张生动布景图下拍的照片,都是一段岁月记忆。

▲民国时期,百姓在照相馆布景照场留影
20世纪90年代,正中街旧房逐步改造,大部分修建成了七层或更高的楼房。日杂公司的老房子也在拆除后,同后面的供销社机关办公室一起改造成天庆观商场,于1991年开业,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服装,店铺里售卖家电、皮革、烟酒、食品等各类生活用品,算得上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超级商场”,其他地方的供销社都来这里学习经营之道。

▲20世纪90年代的天庆观商场
当IC卡公用电话、交谊舞、电子游戏、卡拉OK从沿海流行到简阳时,正中街最先安上了IC卡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市民经常排着长队。街上的“南海”舞厅(新华书店楼上)、“七彩宫”游戏厅(糖酒公司楼上)、天歌饭店也一度成为时髦人士争相涌入的场所。

▲20世纪90年代,街边的IC卡公用电话亭

▲20世纪80年代的职工舞会
20世纪80—90年代,政府街和正中街的交会处,还有一家著名的海乐园饭店,人们路过饭店时,常看见大门上方挂着一条大鲇鱼,时而还会张一张嘴,新鲜得很,这是店家用来招揽顾客的手段。海乐园饭店有品质又实惠,是当时简阳人常去“打牙祭”的地方。

▲正中街之夜(2024年)
进入21世纪,简阳城市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中街原来的老木板店铺也被德胜电器(原简阳旅馆)、大光明眼镜(原海乐园饭店)等装修高档豪华的商店商场所取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广告牌依然吸引着市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