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开年,广州公交又调整12条线路,同时还砍了9条线,一年时间缩减了72条线。广州公交高峰期年均补贴50亿,这几年客流腰斩大幅下滑,财政紧张补贴减少后,线路优化在所难免。在6折优惠调整后,广州又取消了1元公交,一些线路票价还迎来翻倍上涨,而然这种做法却加速客源流失。
调整优惠和基础票价后,例如南64路又涨价9元,票价涨幅1.8倍,南K1上涨了7成,单次票价来到17元,市民出行成本增加。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增加营收,乘客用脚选择后,反而加速客源流失,看看不断停运的公交就能明白。
公交出行并非不可替代,长距离有地铁,短途出行有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真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这次广州调整的公交路线,如550路直接缩短了路程,停掉的路线有808和高快30这种长路线公交,毕竟长途通行没法跟地铁比。
金沙洲的出岛公交快线虽然只有高快30路,但也不是不可替代,乘坐地铁出行效率更高。
公交选择不与地铁直接竞争,能做好后面一公里的接驳就不错了,毕竟这个阵地优势也不大。
虽然电动车现在执行15公里的规定,但公交车依然讨不到好处,这个速度还是比公交快,而且还更便宜。
根据广州交通出行数据,公交平均速度大约11公里,开得慢就不用说了,关键是等车时间越来越长,电动车随时能走不香吗?
有没有试过想坐公交车,打开软件查看,好家伙需要半小时一趟,结果等了1小时还没来。
广州公交的操作真让人看不懂,比如K1和64快线大幅涨价就算了,等车时间还从20分钟一趟,变成了1个小时。
大家选择共享单车出行,距离一般也就1-2公里,单价也不见比公交便宜,但地铁口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已说明一切。
公交车速比自行车还慢,等车时间还越来越长,转弯减速站站停靠,还要等每个人刷完卡再启动,年轻人真等不了。
跟电动车就更没法比了,5公里左右的出行太方便,速度快还不等车,2块钱能骑一星期。
关键还能直达目的地,公交站还未必是你要去的地方,到站后经常还要走几百米,短途出行公交车其实也没优势。
可公交好像是不愁生意似的,虽然几年时间就客流下滑过半,还经常看到空车运行,但公交就是不紧不慢地开着。
每个城市的公交车都是靠补贴运营,广州的的公交补贴虽没多到北京的157亿,但高峰期也是平均每年50亿。
这几年财政更为紧张,广州的公交补贴应该有减少,加上突然大减的客流,公交线路只能不断缩减优化。
公交车日均客流已经不到300万,而与之对应的电动车出行,2023已经上升到日均685万次,现在估计有700多万了。
可见电动车的出行很有优势,但与其说公交被斩杀了,倒不如说公交没有竞争意识,真的不能提速,没人上车也要停靠站点吗?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乘客会用脚选择,200多万的客流也是保不住的,一旦没了补贴市民便无公交车可坐。
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并不低,一旦扣除了运营补贴,每个乘客的运营成本大约是4.3元,如果真以这个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公交公司是以工时来结算工资的,并不是开的路程越多工资越高,也没要求一天开多少趟,关键是别开太快就行。
司机开完一趟车的休息时间也是固定的,哪怕你开得再慢,每一趟的休息时间也是固定的,导致班次有时候疏密差别很大。
与其把矛头都指向电动车,不如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如果真的有竞争优势,公交车完全可以反向斩杀电动车。广州可是一线城市,出行的效率应该优先考虑,砍线路优化路线都是修修补补,公交就不能提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