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阅历丰富,他们或于盛世挥毫,描绘繁华盛景;或处乱世泼墨,倾诉家国情怀。为了排遣心中的愁情,表达对过往的怀念,才子们经常运用典故,叠加意象,并赋予自然景物特定的含义。
春草是离人眼中的缱绻思念,每一片草叶都写满盼归的心事;春草也是诗人心中的蓬勃力量,每一次向死而生的经历,都在抗争着多舛的命运。下面分享明代的一首《春草》,巧用典故,融入了惊喜之情,传达出思乡之意。

春草
明代 • 王文采
未觉寒消色已新,悄从幽处覆芳津。
楚甸曾迷征客路,谢池常惹故园神。
洛浦香尘随步软,隋堤翠缕逐波粼。
每念王孙归未得,萋萋总是望游人。
王文采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在科考中多次铩羽而归,最终未能如愿进入仕途。为了生计,诗人有时辗转幕府,有时还乡设馆,晚年穷困潦倒,更是籍籍无名。
春草是随处可见的植物,田埂旁、墙角下,不经意间就冒出一抹嫩绿,为平凡日子增添清新色彩。才子们爱惜其质朴之姿,于是便用典雅的文字,赋予其浓郁的诗意。

首句“未觉寒消色已新”,暗示寒意的消退尚在感知之外,新绿已迫不及待地漫过视野。在人们还未完全察觉时,野草的颜色已经焕然一新,体现出一份生机初绽的惊喜。
一个“悄”字,刻画出春草默默生长、不事张扬的姿态。它从幽静处开始蔓延,逐渐覆盖了美丽的渡口,如同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也为后文的抒情打下铺垫。

颔联出句中的“楚甸”是指楚地郊外,一个“迷”字表现出春草的茂密,容易让征客迷失道路;对句化用典故,“谢池”二字,指代南北朝才子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佳句,体现春草引发的故园情思。
诗人流落他乡,前途渺茫,正当他心怀惆怅时,忽然发现身边冒出了很多青嫩的小草。春草不惧残冬严寒,不怕地处贫瘠,只要阳光照耀,雨露播撒,就显得生机盎然。
诗人欣喜地看着脚下的春草,似乎若有所悟。人生也会遭遇无数挫折,就应该像春草一样,只要活出自我的风采,何必在意是否有人欣赏?

“洛浦香尘随步软,隋堤翠缕逐波粼”,颈联运用两个典故。洛神宓妃是曹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她身姿轻盈,在洛水之畔行走时,留下的脚印如同印在香尘之上。作者以此形容春草的柔软,仿佛能承接美人的轻盈步履。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曾命人在堤岸广植柳树。诗人以翠缕指代春草,描绘了倒映在水面上的春草随着水波闪烁,展现出相映成趣的美好画面。洛水之滨的香尘充满了缥缈仙气,隋堤之上的翠浪笼罩着历史烟云,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十分耐人寻味。

尾联继续运用典故,大家都记得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人借助萋萋春草总是望游人,遥想远方亲人盼望游子归来的急切心情。
这两句独具匠心,作者不说自己非常思念故土和亲人,而是从对方写起,极其含蓄,颇有唐诗意韵,并让春草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情感载体的蜕变,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