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
她早先被卖入青楼,染就一身风尘的她以完璧之身成功自救,世人皆以为她是一位佳人,殊不知真实的她是一个又矮又胖、狮子鼻、嘴唇很厚的丑女人。
后来她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作品。
她就是潘玉良,她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却也是笑话,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她对绘画有着极高的天赋,是我国第一位女西画家。可人言可畏的时代,单就一条青楼出身就让她至死都未能叶落归根。
所幸,她是聪慧而又坚韧的,没有人成全自个,她就自个成全自个,把胭脂化成油彩,重新涂抹自己的生命。她是觉悟的,知道让自己努力去抓住些什么。
潘玉良画像
潘玉良的一生始终与苦难作斗争,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但她又是满足的,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寄托,那就是打破那个时代的偏见,画自己所想。而这,得幸于她一生中遇到的3个重要的男人。
她的一生是坚韧而又不屈服的,大抵是自小多灾多难的原因,至亲一个个去世,本以为舅舅家是归宿,怎知他利欲熏心,在潘玉良14岁时便把她卖到了怡春院。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温柔至极,可若女人坚定起来。下定决心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时,便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17岁的潘玉良已在怡春院被调养了3年,不过只是她技艺的调养。身处烟火风尘中,更多的是身不由己,潘玉良也不例外。
只是她用行动来表示抗拒,四年中逃跑十次,甚至不惜毁容上吊,终是保留清白,换得只卖艺的结果。
谁也不会想到青楼女子潘玉良后来竟会被誉为民国初的“一代画魂”,正如她自己也不会想到她命运的转变竟是她与海关监督潘赞化相遇的那天。
潘玉良
虽只卖艺,潘玉良却是那里的头牌。与潘赞化初次见面的她是慌乱的,有着小女生的羞涩。
只见她抚好旗袍坐定,轻拨琵琶,朱唇慢启,双眉远山含黛,清冷的眼神里藏着的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一曲珠圆玉润的《卜算子》就在这金粉大厅内婉转荡开来了。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这悲悲切切的声音,从潘玉良的喉咙中发出,更从她的心里发出。
这歌声,一声声,一字字,回音在大厅里回荡,余音在潘赞化的心里荡漾。潘赞化的眉间动了恻隐之心,他多想为这姑娘抚去眼里的忧伤。
二人再次见面是第二天共同观赏芜湖风景,只是烟花女子潘玉良却如邻家姑娘般手足无措,不解风情。
潘赞化
毕业于高等学府的潘赞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他并未轻视面前的烟花女子,而是耐心向她介绍周围的风景。
潘赞化举手投足间皆是儒雅,潘玉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她深知自己配不上他,可她多想潘赞化解救自己于苦海之中。
潘玉良是聪慧的,自潘赞化想抚平她眼中的忧伤起,她就是有希望的,她双膝跪下,哭诉自己的遭遇,潘赞化心疼,烟柳巷里难得有她出淤泥而不染,终是把她留下了。
潘玉良虽为妾,但她是满足的,对潘玉良而言,潘赞化不仅是丈夫,更是恩人。
潘玉良
潘赞化正直、思想先进,他教潘玉良识字、赏画,潘玉良找到了精神归宿,对她来说,一幅画欣赏半天就是幸福。
潘玉良其实并不姓潘,她最初姓陈,后改姓张,遇到潘赞化后,她主动改为潘姓。潘赞化说:“你怎么把姓改了?我是尊重女权和民主的。”
可潘玉良只是撒着娇说:“我应该姓潘,我是属于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世人或认为她是封建女性,如此顽固,殊不知那是潘玉良对潘赞化的最高礼赞,亦是她重塑自我的开始。
潘玉良虽相貌平平,却多才多艺,好琵琶和京剧,最初潘赞化对她只是心疼,可潘玉良是独立且聪慧的,于此便是日久生情。
二人搬居上海后更是相濡以沫,潘玉良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而命运也为她开一扇窗指明了出路。
如此幸运,潘赞化他们与有名的色彩学教授洪野先生为邻,对色彩敏感的潘玉良每日在窗前观看先生作画,其后偷偷临摹。
潘赞化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大力鼓励和支持她学习,除了聪慧、潘玉良是极其刻苦的,她渴望打破世俗对她的偏见,跌跌撞撞地奔向了艺术圣殿,一去,就是一生。
她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录取,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使得这所学校之前不招女生入校。
所幸,爱才心切的校长刘海粟破格把名字加上,潘玉良成了这所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之一。
上海美专
作为青楼女子,对潘玉良来说,她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人体只意味着是一副躯壳,可是当她走进艺术院校后,人体是一种艺术,成了被人尊敬的对象。
人体是鲜活的,她也是鲜活的,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美的情愫、幸福的情愫,是美丽的情怀,还是内心的平静。
只是她追求的美不被那个时代所认可,她笔下的线条和走向被认为是不忠不贞的形象。
她闷于没有模特参考,没有人想主动把其赤裸形象画在纸上。后来潘玉良在浴室洗澡时灵机一动,面前的众人都成了她眼中的素材。怎奈最后被发现,潘玉良抱着画作落荒而逃。
于是,她就成了自己的模特,她以超凡的勇气和才气将自己裸现在画纸上,砸开肉体枷锁,心灵如鸟一飞冲天。只是当世俗流言像刀子一样袭来时,潘玉良发觉自己无处可躲。
她在毕业前展出了自己所有的画作,包括自己在浴室里的自画像。当“誓不与妓女同校”的声音发出,潘玉良周围的人就认识到终究是她生错了时代。
追求艺术的潘玉良渴望得到的一直都是社会的认可,如今却是要远走他乡,踏上另一段艺术之旅。
潘赞化决心把爱妻送出去,给她一个更广阔的飞翔天空,毕竟国内的天空已不适合她。
于潘赞化而言,终是少了一个可心的妾,可中国、乃至世界却多了一位富于才情的女画家。
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起点,也是潘玉良赶赴他国的起点。与蔡威廉、徐悲鸿等师从名师达仰,徐悲鸿对这位师妹评价甚高:“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只是恐怕潘玉良也想不到的是,哪怕1926年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了,中国人不曾获得过的金奖,哪怕学成归来后就任了国内美术院校中屈指可数的女教授之一,她也未能挣脱世俗带给她的枷锁。
如果说洪野先生和潘赞化是潘玉良的引路人,那么陈独秀则是她命运改变的掌舵人。
陈独秀
曾是陈独秀亲自建议潘赞化送潘玉良去上海美专学习,并亲口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应该死去了,……如果尽心栽培她,说不定将来会在艺术方面有些出息呢!”
潘赞化深感如此,便借用旧相识陈独秀的私交让潘玉良拜洪野先生为师。
陈独秀对潘玉良是欣赏的、理解的,在潘赞化潘玉良二人婚礼上,宾客只有陈独秀夫妻。
潘玉良对陈独秀是有知遇之恩的感激的,当陈独秀反日。反国民党被逮捕入狱后,潘玉良利用陈独秀以绝食换来的探监机会,多次去探望他,并绘制了《陈独秀肖像》。
陈独秀曾为潘玉良的画题跋,其中在潘玉良的《俯首背立体》中写道:“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为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改革中国画,融入外国绘画技巧时断不能忘了注重写实主义,画我们自己的画,他有意引导潘玉良这样,事实上潘玉良的确如此。
于绘画,无论是古典写实、印象派,还是现代派绘画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潘玉良都大胆探索,融会贯通。
潘玉良画作
潘玉良十分注重线条的运用,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画,她都是用笔沉着凝练,不纤柔,不妩媚,注重色彩的运用,绘画感觉强烈。
可苦难始终伴随她,这在她的画中就体现出来,她把悲伤展现在画中,也把希望寄托在画中,她思考自己及周围女性的生存状态,把女性启蒙展现出来。
她的自画像没有甜美的笑容,双眉紧蹙,眼神总是望着同一个方向,眼里是淡淡的忧伤,一如潘赞化初见她时那样。
在自画像中她总是描绘出端庄、高雅、大方、极具东方古典之美的自我,那是她对自己的美好期望。
现实中的她与画中的她有着极大反差,那是想被世俗社会认同,但又想超越束缚,二者相互纠缠,她无法自拔的表现。
潘玉良自画像
她笔下多是女人形象,注重线条的她描绘出了曲线美,女人体的柔美、丰腴、曼妙、娇羞等词涵盖的精神内容在她笔下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那是她对生命的赞美。
无论是幼小的经历,还是成名后的流言蜚语,苦难始终伴随着她,对潘玉良而言,哪怕从艺术程度上说苦难造就了她,可在精神上,苦难带给她的上海是极大的。
她受刘海粟之邀学成归国,到上海美专任教,被同事造谣诽谤,被记者公开污蔑“昨日青楼女,今日女教授”。
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有的当日被有关当局查封。
可她是倔强而又高傲的,有人质疑她的画并非她亲手所作,她于画展现场提笔作画,几个小时后令对方哑口无言。
画展
最著名的一副《人力壮士》,表达了中国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可是有人蓄意破坏,那幅画被写上“妓女对嫖客的颂歌”,潘玉良已彻底心凉,便跟这个不能容于她的社会决裂,再次求学他国。
潘玉良所求不多,不过是在祖国得一归宿,不过是以一己之力来表达爱国,不过是想从此任一教授,为中国美术做些贡献。
怎奈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吃人”一次竟还是不够,在潘玉良回国后再次上演,终是逼得她再次远走他乡。
旅居法国的潘玉良对外公布了自己的“三不”原则,她依旧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哪怕祖国之大却容不下她,她的生活很是潦倒,只因每一幅画都是她的心血。
潘玉良画作
所幸,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是他陪伴潘玉良几十年,度过那凄冷的时光,是他用40年的爱和坚守,换来了与潘玉良的生死相依。
当初一曲《卜算子》唱得潘赞化心疼,如今是一曲京剧《文韶关》唱得王守义怦然心动。
在法国居住了十几年的王守义,是1920年同周恩来等人赴法求学时来的,自那时起,便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二人的首次相遇是在“东方饭店”,身为老板的王守义见到潘玉良的第一眼,便被她吸引,潘玉良并不美丽,可她身上那种清冷孤寂的气质很难不引人注意。
王守义像
一壶浊酒入喉,潘玉良思绪万千,酒到酣处,便是一曲《文韶关》,老生唱段,唱腔苍凉,却又透着倔强,王守义心动了。
“我知道自己没多少文化,但你一个单身女子实在羸弱,我希望能帮助你、呵护你。”不同于我爱你的告白,已是中年的王守义以动听的情话向潘玉良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只是潘玉良心中有的是自己的丈夫,虽明白王守义的心意却只能以朋友相处。
王守义在暗中默默帮助着潘玉良,潘玉良得以被称为“东方女凡高”,是王守义拿出资金让她参加画展实现的,潘玉良能够一直拿起画笔也是他找人假冒画商收购画作才能继续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近十年的陪伴,王守义的情终是被接纳。潘玉良亲手为王守义雕塑了一件他模样的泥塑,那是她平生第一件雕塑作品,无需多说,王守义已明白了潘玉良的心意。
潘玉良为王守义雕塑
他们渡过了最幸福的时光,潘玉良的《自画像》不再是眉头紧蹙,而是面带微笑,那时,她是幸福的。
只是潘玉良依旧心系着祖国,她渴望回去,渴望见到潘赞化。无奈她终归只是妾,新中国的一夫一妻制使得她若回去,只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往后,她把自己全身心投入于绘画中,没有人知道这个深入简出的女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潘玉良。
潘玉良自画像
一缕青烟飘散,潘玉良撒手人间,她最后所求,是自己的项链和怀表能够送往潘家,那是两次出国,潘赞化的送行之物;是自己所有的画作能够被送往祖国,那是她倾注的所有心血。
潘玉良是不幸的,生不逢时是她的悲剧,她倾其一生都在与苦难作斗争,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拼尽全力也未能挣脱偏见的枷锁。
可她又是幸运的,一生所遇三个男人,为她推开了命运的另一扇门,她以苦难之笔绘就自己的传奇,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潘玉良的一生,是拼命盛开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