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骨灰安葬第四天,妈妈深夜发文“我女儿回来了”

整点薯条去 2025-03-19 13:43:49

大S骨灰安葬第四天,凌晨时分,大S妈妈黄春梅发了一条动态:“我女儿回来了。”

这条短短几个字的发文,很快引起关注。

有人说她可能是在看AI生成的动态视频后情绪破防;也有人说,这是母亲心碎到极致后的一种精神自我安慰。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绕不开一个词:悲痛。

——失独的悲痛,孤独的怀念,以及悔恨和指责纠缠在一起的混乱情绪

但这次网友的关注点并不仅仅落在S妈的情绪上。

真正引爆讨论的,是“两个孩子为何没出现在安葬现场”的问题。

据台媒披露,3月14日,大S骨灰正式送往金宝山安葬。但她的一对子女——玥儿和箖箖,并未出现在现场。

孩子没到场,是因为家人没通知。

这一点从马筱梅的回应也间接坐实了:“我们也是看新闻才知道她下葬的。”

如果真如所说,孩子们根本没有收到通知,这样这场母亲的最后告别,连“能不能去”的选择权都没留给他们。

不是不愿,是没机会。

这才是最让人后知后觉地焦虑的地方——一个成年人离开了世界,两个孩子甚至无法亲自道别,这将成为他们心底长久的遗憾。

这也不禁让人追问:徐家人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有意回避某种关系交集?还是情绪混乱之下的疏忽?

更有人在网络上直言不讳:“一场安葬仪式,不仅草率,还极度冷漠。”

没有法师、没有花篮、没有悼文,甚至下着大雨,S妈也没有下车,只在保姆车中遥望。

反观具俊晔,他捧着骨灰盒,默默地走上玫瑰墓区,而且落泪不断。其情感的那份沉重,即便镜头都没能将之掩盖。

可这场“颇为简易”的安葬背后,暴露出来的,不单单是节奏急促的问题;而且实际上,更是家庭之间更为深层的割裂。

有人在指责徐家太冷血;也有人在质疑具俊晔是否真的“失去至爱”后依然独自承受这些流程。

但最受冲击的,还是那两个年幼的孩子。

当他们长大后是否会追问:“为什么我们没能送妈妈最后一程?”

这个答案,恐怕无人敢面对。

而与此同时,舆论又不可避免地回到那个老问题——S妈是否在处理女儿离世及后事中承担了本应回避的主导角色?是否真的如网友所说,成了“最大的受益人”?

这些声音,虽然极端,但是情绪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情绪之外,是一场家庭悲剧正逐渐脱离“悲伤”的单一轨道,转向“撕裂”的多重焦点。

葬礼本该是情感的安放,但如果过程本身制造更多情感创伤,那它就变成了另一个伤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