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副教授相亲后续:“选妃”争议?校方通报,当事人报警

整点薯条去 2025-03-18 15:30:12

这两天一则相亲帖子在网上炸开了锅,主角据说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帖子内容流出之后,网友一边感慨,“百万年薪+名校博士”的吸引力,一边又被他的择偶标准惊得瞠目结舌,直呼这不是相亲,是选妃!

事情传得满天飞,而且舆论沸沸扬扬。浙江大学火速作出回应,称网传信息未经本人确认,其中含有不实内容,并且表示当事人已报警。这下舆论更是炸了——到底是个别群体在炒作呢,还是一场“精英相亲标准”引发的全民大讨论?

百万年薪+985副教授,他的择偶标准“离谱”吗?

从流出的帖子看,这位副教授的相亲条件可谓精细到颗粒度:

学历必须过关,最好是双一流高校毕业

年轻貌美,要有好身材

专业有要求,不能太冷门

整体素质在线,兴趣爱好、三观匹配

网友看后纷纷感叹:“这就是13亿人里挑1个!”

有人支持:“人家有百万年薪,985学历,择偶标准高点,不过分。”

有人质疑:“真的想找老婆,还是把相亲当成KPI?要求这么细,难道是面试?”

更有甚者调侃:“按照这个标准,他或许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找到。”

但无论如何,择偶自由是个人权利,高标准相亲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这样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副教授的择偶困境,折射了谁的焦虑?

这起事件被热议,而且不仅仅是因为标准较为严苛,反而是因为它极为精准地踩中了现代婚恋所带来的焦虑的那个痛点。

精英群体的“高不成低不就”困境

他们学历高收入高按理说不愁找对象,可现实呢,却是社交圈子窄,择偶要求高,匹配难度更高。

找个门当户对的,太少;不讲门当户对,又怕不合适。

现代相亲市场,讲究“条件对等”。但是当择偶标准变为“招聘式打分”的时候感情的纯粹性便被挑战了。

这场风波确实引人深思;婚姻到底是情感方面的契合呢,还是在资源层面的匹配呢?其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一方面公众会对精英群体有更高的道德期待,认为他们的择偶观不该过于功利。

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对这种“条件匹配”表示理解,觉得是现实使然,甚至有人羡慕他的选择权。

浙大通报+当事人报警,这事真的反转了?

就在舆论持续地发酵之时,浙江大学在深夜做出了回应:传出去的那些内容并非真实情况,而且当事人已经报了警。

这下事情又有了变数——

这条相亲帖是本人发的吗?

如果不是,那是谁在炒作?又有什么目的?

如果是本人发的,那报警是因为信息被曲解,还是因为舆论失控?

不管怎样,这件事已经从一场“择偶标准”的讨论变成了一场真假难辨的网络事件。

写在最后

择偶标准因个体而异,这无可厚非。不过当一个人的相亲要求被公布于众,进而成为舆论的焦点之时,它不单是个人选择层面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对于精英婚恋观念以及功利化相亲风气的整体审视。

这场风波,最终是一个误会,还是一场值得深思的婚恋缩影呢?事情还没盖棺定论,而且它已经让很多人重新思考——在婚姻里,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信息源: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