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挂靠:利益博弈下的工程隐患与治理之辩

秋水说事 2024-09-12 14:30:37

在当今社会的职业领域中,证书挂靠现象犹如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与安全危机。这一乱象不仅涉及到法律的红线,更关乎着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证书挂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利益博弈?又该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呢?

一、证书挂靠:利益驱动的“灰色交易”

证书挂靠,简单来说,就是将个人的职业资格证书挂到非供职单位名下,持证人无需参与挂靠单位的实际工作,却能获得一定的报酬或其他利益。这种看似“轻松赚钱”的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却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以建筑行业为例,不同等级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对相关证书持有人数有着严格要求。如三级资质就明确规定建筑工程、机电工程专业注册建造师合计不少于 5 人,其中建筑工程专业注册建造师不少于 4 人,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 6 人,且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齐全等。随着资质等级的提高,对证书的需求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巨大的证书需求,催生了考证和“挂证”热。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非从业者,为了获取挂靠带来的丰厚报酬,纷纷加入考证大军。湖南的徐俐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先后考下了建筑中级工程师、土建监理工程师证、土建一级造价师证、建筑一、二级建造师证等多个证书。当被问及考证原因时,她毫不掩饰地说:“多考证就是想看哪个证价格高就挂靠哪个。”像徐俐俐这样的跨行业者、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成为了“挂证”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证书挂靠带来的并非只有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一方面,“挂证”行为导致工程项目中出现人证分离的现象,真正干活的人没有证,有证的人却不干活。这无疑给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一旦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持证人作为名义上的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人员,很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证书挂靠本身违反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持证人可能因此面临法律制裁,甚至被吊销职业资格证。

二、“挂证”方式多样,监管难度巨大

目前,常见的“挂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委托派遣,即中介机构与持证人签署“委托协议”后,为其提供“聘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中介机构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持证人的信息,然后为其寻找合适的挂靠单位,从中赚取高额的中介费。另一种是持证人与企业直接签署用证协议,企业为其支付挂靠费,并为持证人缴纳五险,伪造劳动关系等。

为了遏制“挂证”乱象,工程建设领域采取了社保与证书挂钩的措施,要求注册单位与实际工作单位一致。从理论上讲,这一措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挂证”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长期“挂证”通常伴有“唯一社保”的要求,即要求“挂证”者的社保跟着证书走,由挂靠单位代交。但短期“挂证”多不涉及社保转移问题,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此外,还有一些较为隐蔽的挂证方式,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比如,工程建筑领域的一些从业者转行或换工作时,将证书和人事关系留在公司,公司每月为其发放基本工资和缴纳社保,但其从不到该公司上班,只在公司需要时配合证书使用。这种方式不仅难以被发现,而且即使被发现,也很难界定其是否属于“挂证”行为。

三、多管齐下,治理“挂证”乱象任重道远

证书挂靠现象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和领域,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导致发现和查处证书挂靠违法行为存在一定难度。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理这一乱象呢?

从管理部门角度看,首先要加强顶层规划,完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注册、使用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挂证”行为违反了多项法律法规,但处罚力度相对较小,难以对持证人及挂靠单位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挂证”行为,可能只是给予警告或罚款,而对于严重的“挂证”行为,也往往只是吊销职业资格证,缺乏更严厉的刑事处罚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试图参与“挂证”行为的人望而却步。

其次,进一步加强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对“挂证”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证书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证书的注册、使用情况。通过比对社保缴纳记录、纳税记录、项目参与记录等多方面信息,排查“挂证”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调查处理,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优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鼓励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对证书的过度依赖,使得一些有实际能力但没有证书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而一些持有证书却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却能通过挂靠证书获取利益。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人才,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还能降低对证书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少“挂证”行为的发生。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避免挂靠行为的发生。在招聘人才时,要严格审查其证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招聘到的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证书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挂证”行为,立即进行严肃处理。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培养与引进人才机制,降低对外部证书的依赖。通过内部培训、岗位练兵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持证人来说,要加强自律,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挂证”行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反法律法规。对于发现的“挂证”行为或线索,应主动向相关部门举报,为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市场变化与未来展望:治理之路充满挑战

近两年,随着市场发生变化,以及相关部门严查“挂证”乱象,挂靠费用已不复从前丰厚。徐俐俐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由于目前“行情不好”,她只将一级监理工程师和一级造价师证挂到了江西的一家单位,一年费用两万多元,“要是在前几年,肯定不止这个价”。

尽管目前“挂证”乱象仍然存在,但随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以及持证人自律意识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挂证”乱象将得到有效治理。然而,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充满着各种挑战。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挂证”方式可能会不断涌现,给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人可能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证书挂靠,这种方式更加隐蔽,难以被发现。另一方面,治理“挂证”乱象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但目前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给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证书挂靠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管理部门、企业和持证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大对“挂证”行为的打击力度,还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道德层面入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和安全,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证书挂靠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合理性、人才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等,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职业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0 阅读:19

秋水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