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抉择:多孩家庭的上学路
在许多城市,多孩家庭面临着孩子不能同校就读的困扰。以厦门的宋梓豪为例,他的大儿子在一所公办小学读五年级,2023年二儿子入学时,因大儿子学校学位紧张,他只好将二儿子送进民办小学。结果,每天他都得早早起床,先送老大,再送老二,两所学校距离远,半个学期下来,他疲惫不堪。
每年12月至来年1月是转学申请时间,宋梓豪想把二儿子转到大儿子学校,尽管当地有“长幼随学”政策,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像他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深圳一位家长,老大读四年级,老二因积分入学进了另一所学校,她和丈夫上班忙,只能让亲戚送老大,把76岁老母亲从老家接来送老二,可老人身体吃不消,希望老二能转到老大学校。还有黑龙江的王爽,家住中兴乡,老大在县城甘南二中上学,双胞胎女儿因不符合转学条件在中兴乡上学,她每天只能往返城乡接送。这些家庭的无奈,反映出多孩同校之路的艰难。
[此处可插入家长接送孩子奔波于不同学校的图片,或孩子放学时不同学校门口等待家长的对比图]
长幼随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为解决多孩家庭孩子同校就读问题,多地纷纷出台“长幼随学”政策,可现实中该政策落地困难重重。以厦门为例,尽管主要城区已推行此政策,但学位紧张使得实施受阻。思明区和海沧区多所学校发布的转学公告或预警显示,不少学校多个年段已无剩余学位接收转学生,即便家长买房落户、按要求申请转学,也常插班失败。像宋梓豪这样符合条件申请转学的家长众多,然而学位的供不应求,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网络问政平台上,大量家长呼吁或询问“长幼随学”政策落实情况。深圳一位家长无奈留言,自家老大读四年级,老二因积分入学进了另一校,夫妻上班忙,靠亲戚送老大,接来76岁老母亲送老二,老人身体吃不消,迫切希望老二能转至老大学校。这些家长的诉求,反映出“长幼随学”政策从出台到落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亟需各地教育部门进一步优化措施,调配资源,真正缓解多孩家庭的接送难题。
[此处可插入一些反映家长在网络平台留言、求助的截图]
成因探究:多孩为何难同校?
(一)生育政策变化与入学潮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落地,多子女家庭数量显著增加。这一变化直接反映在入学人口数据上,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达1877.88万人,是近20年来最多的一年,其关键因素便是首批“全面二孩”子女步入小学阶段。像厦门的宋梓豪家庭,大儿子入学时学校学位尚宽松,可到二儿子入学时,恰逢入学高峰,大儿子所在学校学位告急,无奈之下二儿子只能另寻他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各地多孩家庭在入学季都面临着类似的学位紧张难题,入学人口的激增给学校资源承载带来巨大挑战。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导致多孩难同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学区房制度使得优质学校周边房价飙升,学位竞争白热化。以北京为例,部分家长为孩子能进入重点小学,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可即便如此,也常因顺位规则,大孩入学时的顺位优势在二孩入学时因学位竞争激烈而无法延续,导致二孩被分流。另一方面,多校划片、摇号入学政策虽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抑制择校热,但却让多孩家庭面临孩子被摇入不同学校的困境。在成都,一些热门民办学校摇号录取,二孩可能因运气不佳与大孩所在优质民办校失之交臂。此外,学区频繁变动也添乱,新建学校、区域规划调整等因素致使学区划分不稳定,同一家庭孩子可能因学区变更,先后就读不同学校,家长接送负担骤增,苦不堪言。
破局之思:如何缓解困境?
面对多孩难同校的困境,需要多方合力破局。政府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依据人口增长趋势,提前规划新建学校,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新建城区。如杭州未来科技城,随着大量人才涌入,二孩家庭增多,当地政府提前布局,新建多所配套学校,缓解入学压力。同时,均衡分配优质师资,可通过教师轮岗制度,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不同学校流动,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避免家长因师资差异过度追逐个别学校。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长幼随学”政策细节,明确学位预留比例,确保政策落地有声。简化转学流程,搭建统一的转学申请平台,线上办理,提高效率,让家长少跑腿。对于学位紧张区域,探索跨校课程共享、校车专线定制等创新模式,满足孩子同校学习、同步接送需求。
家长自身也需提前谋划,生育二孩、三孩前,了解当地入学政策动态,购房、落户时综合考量学区稳定性。面对孩子不同校情况,邻里间可互助拼车接送,社区、学校可组织“爱心护送队”,发动志愿者帮忙,共渡难关。多孩同校虽难,但只要各方携手,定能找到解决之道,让孩子安心上学,家长省心省力。
[此处可插入一些体现各方合力解决问题的图片,如新建学校施工现场、教师交流场景、家长互助接送画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