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大势所趋?
近年来,延迟退休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政策的出台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40 岁左右大幅跃升至 2023 年的 78.6 岁,人们在退休后仍有较长的岁月需要经济支撑和社会参与,退休政策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 2023 年底,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97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21.1%,据预测,2035 年左右,这一数字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与之相对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 2012 年起持续下滑,年均减少 300 万人以上,未来占总人口比重还将进一步降低。延迟退休,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困境,让经验丰富的年长劳动力继续发光发热,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再看劳动力结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8 年增至目前的 14 年,人们步入职场的时间普遍后移。若退休年龄不相应调整,工作年限缩短,既不利于个人价值实现,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此情形下,延迟退休成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必然之举。
蔡昉:不能 “一延了之”
在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研讨与推进过程中,著名经济学家蔡昉提出了深刻洞见。在 “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上,蔡昉指出,延迟退休绝不能简单地 “一延了之”。
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呈 “U 字形” 分布,青年与大龄劳动者占比渐升,中间年龄段有所减少。从 “求人倍率” 看,中年劳动者受市场青睐,青年与大龄群体竞争力较弱。以 50 岁以上人群为例,一旦失业,再就业难度倍增。这背后是大龄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短、知识技能更新慢,难以适应产业快速迭代。
蔡昉强调,延迟退休要充分考虑大龄劳动者需求。一方面,需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专为大龄劳动者服务的就业平台,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比如开设 “大龄劳动者就业专区”,涵盖保安、保洁、仓库管理等适配岗位;举办大龄专场招聘会,组织有大龄用工需求的企业集中招聘。另一方面,技能培训至关重要。针对新兴产业如电商客服、智能家居维护等开展短期培训课程,让大龄劳动者掌握新技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方便他们随时随地提升技能,如此才能让延迟退休政策落地有声,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一、大龄劳动者困境
(一)就业市场遇冷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大龄劳动者面临着诸多困境,求人倍率低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年轻力壮、学习能力强的中青年群体,大龄劳动者的岗位需求相对较少。以一些热门招聘网站为例,在搜索普通岗位时,大量职位明确要求年龄在 35 岁以下,甚至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如客服、行政助理等,也将年龄门槛设定在 40 岁以内。这使得 50 岁以上的人群一旦失业,再就业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一位有着 30 年工作经验的钳工张师傅,去年所在工厂因产业升级搬迁至外地,他被迫失业。此后,张师傅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投递了上百份简历,却仅有寥寥几家企业给予回应,且最终都因他的年龄问题未能录用。“现在找工作太难了,他们一看我这年纪,连面试机会都不给,可我身体还硬朗,技术也过硬啊。” 张师傅无奈地叹息道。
不仅传统制造业如此,新兴行业对大龄劳动者的接纳度同样不高。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众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域内,放眼望去几乎都是年轻面孔。这些企业为追求创新活力与高效学习能力,招聘时普遍将年龄限制在 30 岁左右,导致大龄劳动者很难涉足其中,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就业空间。
(二)技能短板凸显
大龄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往往难以跟上产业迭代的步伐。过去几十年,我国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但早期进入职场的大龄劳动者,多数仅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部分甚至更低,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崛起,企业对员工的数字化技能、编程能力、智能设备操作能力等要求日益提高。以工业 4.0 时代的工厂为例,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传统钳工、电工若不掌握数控编程、机器人调试等技能,便无法胜任新岗位。而大龄劳动者由于学习新知识的速度相对较慢,且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在面对这些新技术时显得力不从心。
在电商领域,线上店铺运营、直播带货等新兴商业模式成为主流。年轻从业者能够迅速上手各类电商平台操作规则,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而大龄劳动者往往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陌生,难以适应从传统线下销售或实体生产向线上电商运营的转型,面临着被职场淘汰的风险。
二、“一延了之” 危害大
(一)个人压力倍增
若延迟退休政策只是单纯地推迟退休年龄,而不考虑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困境,将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方面,就业机会的稀缺使他们面临失业风险,收入稳定性大打折扣。许多大龄劳动者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失业,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诸多费用将让他们焦头烂额。
在东北某重工业城市,一位 55 岁的下岗工人王大哥,原本盼着熬到退休能领养老金安享晚年,可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后,他还需再工作数年。然而,当地传统重工业衰退,新产业岗位又因他年龄大、技能旧而将他拒之门外。为了生计,他只能去做一些零散的体力活,如搬运货物、夜间值守,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身体也每况愈下,精神压力极大,常常彻夜难眠,陷入对未来的深深焦虑之中。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大龄劳动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工作强度耐受性降低,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各类健康问题。但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又不得不咬牙坚持,陷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生活质量大幅下滑。
(二)社会矛盾潜藏
大批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分化加剧。这部分人群若长期处于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状态,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过因企业大规模辞退大龄员工,又未能妥善安置,导致员工集体上访维权的事件,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还冲击当地社会秩序,耗费大量行政资源协调解决。
从长远看,若不能解决大龄劳动者就业难题,还会影响代际和谐。年轻人可能担忧大龄劳动者延迟退休挤占岗位,晋升空间受阻,从而引发职场矛盾;而家庭中,经济压力下的大龄劳动者与子女可能因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等问题产生摩擦,诸多矛盾交织,对社会凝聚力形成挑战,阻碍社会平稳发展。
三、破局之策在哪里
(一)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政府应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专门针对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服务机构,如 “大龄劳动者就业促进中心”。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大龄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技能特长、工作经历等信息,构建精准的个人求职画像;同时,全面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包括岗位要求、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通过智能匹配算法,为大龄劳动者推送高度适配的岗位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这些机构应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涵盖职业咨询、简历优化、面试技巧培训等内容。例如,定期举办 “大龄劳动者求职工作坊”,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大龄劳动者了解市场动态,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还可设立 “大龄劳动者就业热线”,随时解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心理支持与鼓励。
(二)精准技能培训赋能
针对大龄劳动者的技能培训,需紧密贴合市场需求与他们的学习特点。政府应联合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 “大龄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
在课程设置上,摒弃冗长复杂的理论教学,突出短期、实用、针对性强的特点。例如,开设 “电商运营入门班”,用 1 - 2 个月时间,让大龄劳动者掌握电商平台开店流程、商品上架、客户沟通等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进行实操演练,便于他们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又如,针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开展 “老年护理技能特训营”,邀请资深医护人员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快速提升大龄劳动者的护理技能,培训结束后直接对接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为鼓励大龄劳动者积极参与培训,政府可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对参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生活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激发学习动力,助力他们顺利实现职业转型,让延迟退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各方。
四、多方携手,共促落实
(一)政府主导责任扛肩
政府在推动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保障大龄劳动者权益方面肩负着主导责任。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与延迟退休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大龄劳动者在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地位,严禁企业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门槛,为大龄劳动者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例如,制定 “反就业年龄歧视法”,对违规企业予以重罚,切实维护大龄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 “大龄劳动者就业促进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就业补贴发放等。同时,加强对延迟退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让大龄劳动者真正受益。
(二)企业协同共担道义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大龄劳动者的价值。摒弃年龄歧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根据岗位需求合理招聘大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例如,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可设立 “大龄工匠工作室”,充分发挥大龄技术工人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优势,攻克生产难题,传承工匠精神。
企业还应为大龄劳动者提供在职培训机会,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与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升技能,适应企业转型升级。此外,通过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等方式,充分考虑大龄劳动者的身体状况,实现人性化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与忠诚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大龄劳动者自身奋进
大龄劳动者自身也需积极进取,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克服畏难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知识、新技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线上课程、社区培训、职业院校进修等多种途径,学习电商、家政、养老护理等热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等优势,制作针对性强的简历,突出过往工作成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求职成功率。同时,加强职业社交,通过参加行业论坛、校友聚会、工友交流群等活动,拓展人脉资源,获取更多就业信息与职业发展机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注入新活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二次绽放。
写在最后
延迟退休政策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关键一招,但绝不能简单粗暴地 “一延了之”。蔡昉的观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龄劳动者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关乎个人福祉、家庭安稳与社会和谐。
只有政府、企业、大龄劳动者自身乃至全社会携手共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精准赋能技能培训,落实各方责任,才能让延迟退休政策平稳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如此,方能在人口结构变迁的浪潮中,稳就业、促发展,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绽放光彩,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