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美浴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新能源赛道“高光褪去”,曾经凭借重仓锂电、光伏出名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瑞银基金”)基金经理施成,如今正深陷业绩泥潭。
根据基金2024年年报,施成管理的6只产品,合计亏损超23亿元。其中,施成管理时间最长的国投瑞银先进制造亏损4亿元,近两年累计亏损已超17亿元,该产品2021年在145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前20,到2024年,在409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3916位,跌至倒数5%。
而从持仓情况看,施成管理的6只产品高度同质化,甚至出现“一篮子股票复制多只基金”的现象。
权益产品业绩下滑的另一面,国投瑞银基金却凭借固收类产品实现规模逆袭,债券与货币基金占比超85%,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7%。未来国投瑞银基金会如何发力?
1昔日明星产品“吊车尾”,十大重仓股深度绑定新能源国投瑞银先进制造自2019年1月25日成立,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最初由邓彬彬管理,2019年3月增聘基金经理施成,2020年2月7日起一直由施成单独管理,是施成管理时间最久的产品。
2024年,国投瑞银先进制造继续亏损4亿元,但较2023年亏损13.42亿元已有所收窄;同时,该基金2024年收取管理费为2333.36万元,同比下降了49.3%。
图源:国投瑞银先进制造2024年年报
深究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基金持续亏损的原因,年报显示,2024年该产品股票投资收益为-17.22亿元,较2023年的-6.18亿元进一步扩大。
而国投瑞银先进制造的投资组合行业集中度很高,深度绑定新能源,截至2024年末制造业占投资股票市值比96.04%,占净值比90.43%。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指出,“这种高集中度在市场对制造业有利时可以放大收益,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如果制造业遇到行业性挑战或经济周期下行,该基金的表现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图源:罐头图库
从业绩数据来看,在新能源行业高歌猛进的时期,这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确实使得国投瑞银先进制造确实创造了超额收益。
2019年一季报中,施成就开始重仓亿纬锂能(300014.SZ)、新宙邦(300037.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新能源股。2020年,国投瑞银先进制造收益1.03亿元,同比增长758.33%;期末净值2.59亿元,同比增长304.69%。施成由此成为国投瑞银基金新锐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也逐步增多。
此外,2020年、2021年,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实现了101.52%、60.03%的净值增长率,属于同类产品中的翘楚,2021年在1465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4位。
不过,随着产能过剩隐忧浮现、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能源板块自2023年起进入深度调整期;而面对明显的行业拐点信号,施成并未及时调整持仓结构,反而在定期报告中多次强调“坚守优质成长”的投资理念。
图源:罐头图库
2024年末,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前十大重仓股仍为清一色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中矿资源(002738.SZ)、科达利(002850.SZ)等赛道龙头。
如今,国投瑞银先进制造面临的是净值大幅回撤。
2024年,国投瑞银先进制造的资产净值已进一步下滑至14.89亿元,与2023年末24.23亿元相比,跌幅38.55%;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7.18%,远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4.43%,在同类4092只产品中排名3916位,已是倒数5%。
图源:Wind数据
2施成在管产品高度同质化,一年合计亏损23亿元国投瑞银先进制造面临的问题,也是基金经理施成在管产品的“通病”。
施成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出身,拥有14年证券从业经历,先后任职于建银投资证券、招商基金、睿泉毅信,2017年加入国投瑞银基金研究部,2019年起逐步接管多只基金,一度被视为潜力股。
2022年2季度末,施成的管理规模一度达到247亿元,但两年多过去,施成的管理规模不增反减,规模缩水超60%,跌至百亿以下。
图源:Wind数据
2024年二季度,施成又卸任了国投瑞银景气驱动管理职务,其自2023年3月开始管理该产品,任职回报9.49%,年化回报7.67%,回报排49/3553,是在管产品中表现最好的一只。
目前,施成管理的6只基金产品,合计管理规模87.86亿元,包括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在内,2024年基金净值都出现下跌,其中5只净值跌幅超过了15%。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国投瑞银先进制造与国投瑞银新能源、国投瑞银进宝、国投瑞银产业趋势的前十大重仓股完全重合;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国投瑞银产业升级两年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也有宁德时代、科达利等。
图源:Wind数据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指出,施成管理产品持仓高度同质化,反映出策略单一问题,“过度依赖新能源行业,缺乏对其他行业的布局和灵活调整,当行业走势与预期不符时缺乏应对手段。这不仅限制了收益潜力,还加大了投资风险,影响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
而从具体业绩上看,2024年,国投瑞银新能源A、C类产品分别亏损3.76亿元、3.65亿元;国投瑞银进宝亏损3.44亿元;国投瑞银产业趋势A、C类产品分别亏损2.76亿元、1.91亿元;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A、C分别亏损1.27亿元、0.19亿元;国投瑞银产业升级两年持有A、C分别亏损0.13亿元、169.56万元。
加上国投瑞银先进制造亏损的4亿元,2024年施成管理产品合计亏损约23.67亿元。
图源:罐头图库
国投瑞银方面曾表示,公司每位基金经理在投资风格、选股方法上形成自身的偏好。但在许多关键方面是一致的,如以客户收益为核心价值观,注重投研效率,以均衡长期收益为导向,降低对短期热点的追逐。
面对低迷的业绩,国投瑞银基金上述产品仍由施成继续管理,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理事长柏文喜认为,施成在新能源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和投资经验,公司可能认为其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基金的长期发展仍具有价值。
“另一方面,国投瑞银基金早前将新能源作为权益投资的战略方向,投入了大量资源,当市场风向转变时,这种战略性投入反而成为转型的枷锁。更换基金经理也可能会影响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长期投资计划的实施。”柏文喜表示。
3固收类产品规模超8成,混合型基金“拖后腿”虽然国投瑞银基金的明星经理“失速”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国投瑞银基金的规模增长。
国投瑞银基金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6月的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发展3年后的2005年6月8日,由国投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和瑞银集团(UBSAG)100%收购原中融基金公司股权,双方持股分别为51%和49%。
2007年,国投瑞银规模从最初的7.9亿元增长到过百亿元;2017年4季度时,国投瑞银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截至2024年末,国投瑞银基金管理的各类资产规模约3920亿,较2023年末资产管理规模增加15%;共管理105只公募基金,规模2788亿元,同比增长3%。
图源:罐头图库
2024年末,国投瑞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42.5亿元、294.75亿元、1192.22亿元、1230.29亿元,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约超85%,其中债券型基金及货币基金的规模占比均超四成。
业绩方面,2024年,国投瑞银基金实现营收13.79亿元,净利润3.76亿元,同比增长8.7%。
从旗下产品表现来看,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国投瑞银旗下所有基金的收入合计分别为57.89亿元、-65.98亿元、-18.12亿元、86.89亿元;同期,旗下所有基金的净利润合计分别为41.8亿元、-85.2亿元、-41.15亿元、64.76亿元。
图源:天天基金网
扭亏为盈背后,2024年,国投瑞银的债券型基金净利润43.43亿元,贡献比例最高,达67%;混合型基金却合计亏损了7.7亿元。
此外,如何解决权益类基金规模偏小的问题,这是目前国投瑞银基金面临的挑战。Wind数据显示,国投瑞银目前有14只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面临清盘风险,其中8只都为混合型基金。
在柏文喜看来,基金公司在规模增长的当下需要注重提高投资研究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与同行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实现规模增长和盈利的双重目标。
你认为在公募基金跑马圈地的浪潮中,国投瑞银能否持续实现规模增长?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