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我冒昧地问您一个问题,您到底害不害怕蒋介石?”
这个问题一经问出,瞬间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
毛主席自然是不惧蒋介石,否则也不会有长征这种奇迹,也不会带领解放军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
可此时正值1945年重庆谈判会议时间,在那个时候,抗战刚刚结束,正逢国共两党会谈时期,一个不经意的回答,就有可能被无限放大,这个问题就像是记者布下的一记阳谋,无论怎么回答,都无法全身而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不仅做到了全身而退,还让欲想刁难的记者哑口无言,伟人究竟说了什么?
亲赴重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自抗战迎来胜利之后,国内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野心勃勃,妄图带领国民党独自篡夺胜利的果实,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抗战的胜利,是无数英雄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广大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换来的成果,而不是单单蒋介石一人的功劳。
从8月14日开始,蒋介石连续发送了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奔赴重庆进行谈判,但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毛主席必须慎重考虑。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心可谓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重庆谈判谈好了,将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谈不好无疑是给蒋介石争取发动内战的时间。
接连的三封电报让毛主席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到“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再到最后“弟亦准备随即赴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收到蒋介石第一封电报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知道将要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去了危险重重,可直接拒绝,也并不是想象地那样简单。
此时国民党利用各大报社,极力推动电报邀请一事传播,大力鼓吹蒋介石邀请之盛情,若是不去,又怎能揭穿蒋介石的阴谋呢!因此蒋介石笃定毛主席不会奔赴重庆,妄图采用舆论的力量对我党进行打击。
因此毛主席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才向蒋介石进行了第一次回应。
当伟人收到第二封邀请电报后,中央政治局当即召开了会议,就主席是否应邀一事进行了激烈讨论,周总理的观点让众人感到眼前一亮。
“同志们都很担心毛主席的安危,我想先倒不如先等我去谈判完再做出决定也不迟。”
周总理的想法在当时算得上万全之策,即便毛主席也认同了周总理的观点。然而,在第三封信到来后,毛主席和同志们经过商讨,还是做出了奔赴重庆的抉择。即便充满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毛主席也没有因此退缩,在伟人看来,只有去了,才能取得全部主动权。
28日抵达重庆之后,毛主席受到了全城百姓、工人以及学生的盛情欢迎,这位中国人民的救星,终于来到了这座西南地区的山城,即便国民党的元老柳亚子在看到毛主席到来之后,激动之情也溢于言表,提笔写下了壮阔诗篇——《赠毛润之老友》。
谈判期间,毛主席就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于是向众人感慨道:“目前的谈判,彼方全为缓兵之计,并未诚意解决问题,彼方一切不知均是为了消灭我党。”
虽然远在重庆,但毛主席并不打算无动于衷,于是他找到其他同志,嘱咐道:“我们既要确定同蒋介石谈判,也要准备蒋介石开战。他既然采取两面策略,我们就学他,也做好两手准备。”
此时国内外都关注着两党领导人在山城重庆之间的交流,无数双眼睛都在时刻关注着谈判的进程。但重庆在当时毕竟是国民党的地盘,他们无论部署点什么都十分方便,因此,为了让我们丢面子,他们便提前找到了采访的记者,提前嘱咐好一些刁钻的问题。
刻意刁难,何惧之有舞会如期举行,一切氛围很是轻松,临近结束,记者们一拥而上,争相对我党同志进行采访,《中央日报》的女记者率先进行提问,可一张口,就让在场的所有人面面相觑。
“毛先生,您来重庆进行谈判,到底怕不怕这是一场鸿门宴。”
这一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神经再一次紧绷,如今国共如火如荼共商国家大事,虽然蒋介石内心已经打起了算盘,但表面上还算一片和气,记者在这种敏感的时间段提出这样不合时宜的问题,实在有失偏颇。
实际上,记者的问题不过是国民党部分内部势力的工具罢了,名义上为我党同志接风洗尘而举行的宴会,不过是想要通过舆论对我们不断施加压力,以此来获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罢了。这种刁钻的问题,大概也不是记者想出来的。
如今周围排满了社会各界的记者,这么大的阵仗,一旦任何话出现不妥,就会产生火蝶效应,造成巨大影响,而这位名叫童欣的女记者,在重庆新闻界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面对工作,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将事实原原本本地还原,让正确的观点得到广泛传播,而是盯上了能够帮助自己实现飞黄腾达的流量,只要能够引得人们的关注,即便是夸大乃至歪曲事实,他也在所不惜。
而如今在国民党内部反动派的指示下,她也有了刁难毛主席的底气,摆在伟人面前的考验是十分艰巨的,这一次,究竟能不能化险为夷?
毛主席做到了,在千钧一发之际,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答案,让这个横空出世的难题迎刃而解。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相信蒋先生,在四万万中国人面前不会摆鸿门宴。”
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毛主席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身后的人民,四万万中国人民,在赢得抗战胜利之后,谁也不希望又陷入充满硝烟的生活,而蒋介石,一些妄想策动内战,这实在是有违历史发展潮流,已经与民心背道而驰,能走多远,自然不言而喻。
毛主席的一句话,让原本刁钻的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正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时,另一位带着任务来的记者向毛主席进行询问:
“那么请问毛先生,您对蒋先生怎么看,害怕他吗?”
看来他们怕是誓不甘休,而此时的蒋介石也一脸认真地站在后面看着毛主席的一举一动。
即刻,国民党的阳谋已成,这个问题,不论毛主席如何回答,都会陷入不利的局面。
同蒋介石博弈多年的毛主席,怎么会怕,恰恰相反,即便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实现“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我党设下层层围追堵截,即便山穷水尽,毛主席也始终能够率领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在绝境中不断突出重围。
想当年毛主席面对坐拥四十万大军的蒋介石也没有产生一丝畏惧,凭借着高超的战略意识率领三万红军牢牢掌握住战场的主动去按,最终书写了四渡赤水的辉煌战绩。
但此时正是国共共商国家大事之际,若是直接回答不怕,恐怕必然会遭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离间,将毛主席的一字一句不断放大,断章取义,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这一问题只要开口回答,就极容易造成困扰。
但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语言艺术和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即便面临数量如此之多的采访记者,即便面临两党众多高层,毛主席依旧能够镇定自若,他看了看眼前的记者,随后又看了看意味深长的蒋介石,随后对众人说道:
“蒋介石的‘蒋’字,是不是草字头?”
众人虽被毛主席问得一头雾水,但还是连连点头,紧着,毛主席不紧不慢地说道:“草字头加上底下的‘将’字,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草头将军’嘛。”
众人顿时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哄堂大笑,这些想要发问的记者还不明白个所以然。表面上,毛主席貌似并未回答“怕不怕蒋介石”的问题,但实际上一番比方就已经让回应跃然纸上,既然是草头将军,那何惧之有?
回复虽简短,但却形象,虽隐晦,但有力度,让这些记者妄图抹黑毛主席以及我党形象的目的就此落空。
结语为期四十天的重庆谈判,最终在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之时落下帷幕,奈何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心切,最终不顾当初承诺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而毛主席在战场上用实际行动,又一次回应了那位记者的问题,在关乎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抉择上,中国共产党绝对不会有任何畏惧,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