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秋高气爽,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
周六上午,公园里热闹非凡。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打闹,跑来跑去;有的在树荫下写生,有的在草坪上野餐。树荫遮蔽了炎热的阳光,偶尔一阵微风拂过,让人感到清凉宜人。
在远处的健身区,一个中年男子正做着深蹲运动。他身材略显佝偻,面色苍白,一副病恹恹的模样。几组深蹲过后,他喘着粗气,满头大汗地在长椅上坐下,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梨子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咦,这不是张工吗?"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张工回过头,原来是老乡陈叔叔。陈叔叔今年六十出头,步伐矫健,神采奕奕。
"您怎么在这儿?"张工连忙把嘴里的梨子咽下去,有些尴尬地问道。
"我天天来这儿晨练啊。您这是怎么了?怎么精神这么萎靡?"陈叔叔关切地问。
张工无奈地摇了摇头:"我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最近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没精打采的。"
"这可不妙啊!"陈叔叔皱起眉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控制,否则会严重损害神经、心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
张工连连点头:"我知道,所以我才在这儿努力锻炼身体,可是总觉得无济于事。"他摊开手,显得很无助。
陈叔叔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您这把年纪最不能耽误了。我们就当面探讨探讨,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话题一开,两人就如沐春风,侃侃而谈。我们就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了解一下高血糖的那些事儿。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它主要来自于我们日常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当我们吃进可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时,这些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会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为其提供能量。但如果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就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出现高血糖症状。
根据《中国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版)》,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
1.神经病变过多的葡萄糖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异常,如手足麻木、刺痛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等。
2.视网膜病变高糖会损害眼部小血管,引起视网膜病变,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肾病高糖会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蛋白尿、水肿等,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4.心血管并发症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
5.其他并发症如皮肤真菌感染、牙龈出血、阳痿等。
可见,高血糖是一个潜在的"杀手",万万不可大意。那该如何控制血糖呢?
1.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应该:
- 保证充足的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摄入
- 限制精制谷物和动物内脏类的摄入
- 限制酒精和添加糖的摄入
-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其中,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尤为重要。张工同学这样贪吃秋梨就大错特错了。以下几种食物要特别注意:
高糖分食物:蛋糕、糖果、汽水、牛奶、果汁等
精制淀粉类:白米饭、白面包、挂面等
高甘油三酯食物: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不过,也不能完全严格禁食,要根据血糖水平适当调节。低糖分的新鲜水果、全麦面包等并不是绝对禁忌。
2.适度运动除了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对于控制血糖同样重要。运动可以促进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利用体内葡萄糖。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每周应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60分钟,中等强度。例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同时注意力量训练,每周2~3次。
陈叔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坚持每天晨练半小时,再加上打太极,身体就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3.药物治疗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还是控制不了血糖,就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
-促胰岛素分泌药物:他们能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磺酰脲药等。
-胰岛素sensitizer:能够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二甲双胍等。
-外源性胰岛素:直接补充胰岛素,主要用于严重缺胰或胰岛素抵抗的病人。
张工同学就需要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调理身体,重塑健康体魄。
除了传统西药,中医中药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药可以调节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利用、改善血糖代谢紊乱等。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苦参、豆薯等。
张工同学不防试试中药疗法,结合饮食运动,相信定能让他的血糖重新稳定下来。
陈叔叔见张工同学听得很投入,就连连点头,由衷地说:"总之,控制好血糖对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只要坚持不懈,定能重拾健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周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看着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我不禁也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人生路漫漫,健康方为先锋。只要用心经营,相信每个人都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