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这一消息终于尘埃落定。正如我们常说的,“利多出尽便是利空”。然而,中国受到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我认为,我们需要结合另一件事来进行更全面的分析。1月30日,美联储宣布将在当月底举行的会议上暂停降息。
这两个事件结合起来看颇具深意。首先,1月21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决定对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实际上,特朗普早在2024年10月26日就已经提及了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芬太尼问题。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麻醉剂,通常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相关原材料,但这些原料到了美国会被非法制成毒品。尽管如此,这种做法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
此外,特朗普表示,加征10%的关税符合他的保护主义政策主张。虽然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关税实际上会对美国普通民众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大部分新增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然而,特朗普所推行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可能让他获得更多的国内支持。毕竟,限制贸易的手段相对直观且易于理解,即便其潜在影响未必如表面看起来那样明显。
关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尤其是在考虑近年来的贸易战背景下(如2018-2019年的贸易战),我认为当前的情况并非全然新颖。当时,随着贸易战的爆发,中国的出口增长率确实经历了一段明显的下滑,不过随后逐步复苏。这表明,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贸易战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暂时的。
特别是考虑到前总统特朗普提出将对中国商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时(该提议在11月25日已公开宣布),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并非完全没有准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措施实际上可以被视作美国政府试图用贸易手段达成某些目的的一种手段。
此外,春节期间流行的机器人舞蹈以及Deep Seek在AI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美国决策者采取行动,毕竟不久前他们还表示,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且无需加征新的关税。然而,围绕TikTok股权出售条件的问题,似乎为潜在的政策变动提供了契机——如果无法在75天内达成一致,则可能意味着新一轮关税的实施。
回顾过去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经历了波动后逐渐企稳并呈现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时期,中国出口额占全球总量的比例达到了约14.8%。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的最大贸易伙伴不再是美国而是东盟,其次是欧盟,最后才是美国。
与此同时,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以往主要集中在消费品上的趋势已被机电产品及中间品所取代。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减轻了本轮贸易战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削弱了其对外部环境负面影响的敏感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观点认为新关税税率的提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由于现有进口渠道中关税因素仅占一小部分,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还包括进口商利润空间、原产商品定价以及运输费用等多个维度。结合当前美国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使是较小规模的关税上调也可能传导至消费端,最终由普通消费者买单。然而,倘若税率达到60%,则可能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更为深远的不利后果,甚至影响到货币政策走向。
因此,即便特朗普试图通过发声来干预美联储的独立性,这一努力也难以见效。我认为,杰罗姆·鲍威尔在决策时既要考虑美联储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又要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动向及其发展方向。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当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纷纷降低基准利率时,美国如果不降息或暂停降息,则显得较为突出。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分歧,尤其是在美国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金价却飙升至历史新高——2853.2美元,并且这种增长趋势持续了两次。
对此,有人认为是因为市场担心贸易战不确定性推动了避险情绪。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若关税税率升高,理论上应该会抬高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尽管这些关联机制在此不做深入探讨,但可以明确的是,贸易逆差的减少会影响美国资本的净流入,进而导致债券购买资金的下降,从而提高债券收益率,而这又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因为关税的不确定性和贸易逆差的变动与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密切相关,这也给美联储调整利率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关税风险可能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加剧;另一方面,这同样会导致美元指数和债券收益率的上升。
这就意味着,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将呈现同升态势,从而使美联储面临更大的政策调整压力。而且,当其他国家不追随美国降息步伐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灵活性受到限制,这实际上反映出美国经济或其政策调节能力正在减弱。与此同时,欧盟和加拿大的宽松货币政策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此外,这还导致美国无法轻易降息,甚至在降息困难的情况下,金价仍有可能上涨。这表明,当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单纯依赖于单一因素(如是否降息),而是受到了多重外部条件的制约。换句话说,当美联储因种种因素而陷入被动局面时,这意味着其经济发展前景堪忧。在这种情况下,黄金价格可能会先期反映出来,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迹象。
关于如何应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8年至2019年的经验教训。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不仅面临国内政策刺激的压力,还要应对不断上升的关税。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当时出口商品价格较低,而美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措施有助于控制通胀,防止物价过热。如今,随着商品价格依然低迷,若能顺利出口至美国,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不同之处在于,2018-2019年间,中国政府曾通过大幅贬值人民币的方式(达14.4%)来缓解贸易战带来的冲击,从而降低了进口成本并抑制了潜在的通货膨胀。然而,当前情境下,这种策略几乎不可行。因为当时的贬值行为是一种主动性选择,而现在我们更强调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抗压性,比如近期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以及对韧性的重视。因此,相比以往的做法,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大规模贬值人民币来化解贸易战对中国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